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家庭成員之間的邊界感在心理學中是如何研究的?邊界感強和弱的代表文化分別是什麽,分別有何優劣?

2024-04-16心靈

這不是統計數據的問題,不是文化的問題,是要拿冷冰冰的數據模型來統一歸納情感和關系的問題,是固執的要用理性來解決感性問題的問題。

在題主的問題得到答案之前,我們需要去探討一個問題是,這個答案意味著什麽。得到一個讓大多數人信服的數據,我們可以用來做什麽。一個常模?一個「最為符合我們國情和歷史文化」的家庭關系常模?還是用來做一個個別家庭關系走向的演繹?還是更簡單點,只是為了剖析一個國家和文化的形成邏輯和演化過程?

如果僅僅是為了做文化研究,剖析國家文化的形成邏輯和演化過程,那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需要被所有人認可的。社會的整體走向會給我們答案。比如我們說,中國的家長對孩子自我的侵入程度相對較高,這並不需要去得到每一個個體的認可,因為我們看到了中國式的育兒、中國式的養老、中國式的親子關系,看到了無需質疑和辯駁的結果。

但如果是要得到一個常模或者一個演繹的依據,那出發點就錯了。因為去研究關系常模,去做關系演繹,這本身就是一種規訓和侵淩。只要你得到了一個足夠準確而有說服力的結論,那麽就必然存在一個潛意識就是「如果我和這個結論的關系有偏差,我就是錯的,我就是未能真正融入這個國家和民族的」。你可能認為我並沒有說教的意思,並沒有想讓誰xxx的意思,我只是想找到答案,但是, 應然和實然從來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體兩面。如果你說你完全排斥了應然而只想追求實然,那麽這個實然是不存在的,或者說,你對應然的排斥其實也是一種應然。

家庭成員之間的邊界感,根據不同家庭的實際情況,原本就有著雲泥之別。這充滿著極大的偶然性,並不是一個長期博弈的結果。即便是統計出最為普遍和最高比例的情景,也無法說明這就是家庭成員相處的拿殊均衡。

說的再直接一點就是,題主就算是拿出來了足夠有力的數據證明你的論點是對的,然後呢?探討這樣一個文化問題的目標僅僅是為了駁倒對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