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心理學上說的伴侶關係是什麽?

2018-01-20心靈

但凡是相信童年經歷會決定一生的人,不管談過多少段親密關系,都很難會有良性的體驗和結果。

因為心理學家阿德勒就曾說過「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

尤其是當一個人早年遭受過嚴重的依戀創傷,又沒有在認知上分離成長時,他的潛意識就會和創傷保持高黏著的狀態,隨時隨地把他拉回到創傷情境中,呈現出異常的敏感和不穩定。

所以,如果不加幹預,依戀創傷者會向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極端共生,一個是極端獨立。

所謂極端共生,是由原始的母嬰共生發展而來。

孩子剛出生時,在心理上和母親融為一體,不分彼此,孩子會本能地依賴母親滿足自己的一切需求,如果母親可以很好地回應,那麽孩子就會順利渡過共生,走向自我獨立。

但是母親如果沒有回應,或者只是偶爾回應一次,讓孩子同時體驗到了幸福和不滿足,孩子就會形成對母愛的過度渴望。

投射在成年後的親密關系裏,就會表現出,瘋狂地想要和伴侶融合共生,我們不分彼此、沒有邊界,我成為你的一部份,只有和你在一起的時候,我才會感覺到一絲存在和價值。

聽起來這是對愛情極度癡迷的狀態,但他的本質仍然是渴望和母親完成融合。

所以你會發現,如果你和一個極端共生的人在一起,他會表現得像是一個小心翼翼爭取你的關註,害怕你會拋棄他的孩子。一旦你有一點,想要爭取個人空間的傾向,他就會加大討好你的力度,就好像他可以為了得到愛,無底線地犧牲自我,乃至犧牲整個人生。

而所謂極端獨立,則是完全相反。

極端獨立的孩子在最初和母親的依戀關系裏,很少會有被忽視的感覺,因為他的母親會表現出極端的侵入和控制。

比如,不停地向孩子抱怨自己人生的不幸,希望孩子能夠安撫她的情緒,或者在孩子獨自玩耍、寫作業、做決定時強行打斷,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尤其當這些侵入和控制裹上「愛」的糖衣之後,孩子往往會分不清,為什麽母親每天都和我互動,我還是感覺不幸福,是不是我太貪心了,是不是我不該有需求?

於是他在成年後,會進入到一個極端獨立的狀態,自我壓抑,不求助伴侶,不敞開心扉,同時,也不允許伴侶親近他,依賴他。

因為一旦有人向他靠近,他就會退行成童年那個被索取、被吞噬的小孩,害怕你的愛會給他帶去負擔,甚至讓他失去自我。

但即使是這樣極端的情況,依然也存在著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因為人最基礎的兩個需要,無非就是共生需要和分離需要,不論在人生的哪個階段,我們都會不自覺地想辦法進行自我填補。

比如極端共生者如果遇到一個和理想父親相似的客體,對方可以給他力量,引導他完成分離,他也會提醒自己,不要太粘著對方,不要太給對方壓迫感。

而極端獨立者,如果遇到一個和理想母親相似的客體,對方可以不加壓力地給到他童年缺失的關心和照顧,他也會表現出極端共生的傾向,反復地向對方索取愛意。

但我想說的是,這其實是一件好事。

因為健康的人格從來不是某一個固定的標準,而是一種圓滿的體驗。

當你遇到某個人之後,你的人生不再那麽安全無聊、風平浪靜,你開始有了一些新奇的體驗,就好像第一次睜開眼睛看這個世界,那麽就算你感覺到了危機和壓力,它依然也是你的一次機遇。

你可以經由這段感情,坦誠地審視自己的需求,重新看待自我和創傷的關系,找到依戀和孤獨之間的平衡。

過去經歷固然塑造了你,但你同樣具備發展出自我方向的能力。

我是 @遠叔

國家認證心理咨詢師,成都精神分析協會會員、全網粉絲累計超50w,從業9年,4000+咨詢案例。

回避型創傷修復、焦慮型依戀成長、原生家庭療愈、社交障礙解決、失戀療愈........

與其自己糾結,不如與我並肩,歡迎來到主角的世界→ 咨詢請聯系(vx:yuanshu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