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為什麽說一個人自殺過一次並失敗後就不再會自殺或失去所謂的自殺的 「勇氣」?

2020-02-25心靈

我見過吊死的人。

坦白講相比起其他自殺手段,吊死是一種極具輕盈感的死亡方式。

倘若不談及推開門後的怪味兒,以及腳尖兒底下那一大攤因失禁而誕生的汙漬,進門以後客廳窗戶外面呼呼吹進來的大風,卷動著茶幾上隨意擺放的書頁,這很能給人一種安靜的氛圍。

特別是在陰天。

我知道她的脖頸處會有明顯的絞痕,如果掀開她的衣服,大概還能看到下腹部大片的紫紅色屍斑,但慶幸死者沒有舌骨骨折,否則舌頭露出來會讓我覺得過於詼諧。

那真的有一種輕盈感。

仿佛下一刻屍體就會隨風搖擺起來,向左晃然後向右晃,像是表芯出了差錯的時鐘指標。

片刻後就會有人沖進來嚎哭,然後把她的屍體抱下來接著嚎哭。

但大概她只能發出滴答滴答的轉動聲了。

我的意思是,我沒有察覺到什麽殘余的勇氣,如果那是指死者手腕上密密麻麻的劃痕,請恕我不太認同。

因為這片土地有時候病態到讓我都覺得奇怪。

讓一個甚至可以大半夜抱著樹抽搐的精神病患感到奇怪,這著實很不應該,但可惜人類在特定文化下塑造出的集體意識,偶爾就是這麽荒誕不堪。

在這片土地上是沒有死亡教育的。

嬰兒從呱呱落地那天,就開始接受某種對於生命意義的贊頌。

這贊頌的範圍還很廣泛,大家老是熱衷於贊頌那些普通人生命裏必然要經歷的事物,比如說苦難,比如說責任,比如說血緣。

但凡缺少其中一個,生命就就不太稱得上有價值,而在苦難裏經歷完整的生命,是上等人生的評判標準。

至於死亡,那被歸納為某種忌諱。

他們喜歡把死亡乃至負面情緒都歸納為忌諱,仿佛只要刻意不去提及,那就像不存在一樣。

於是生命這般被贊頌的奇跡,如若有人要選擇拋棄。

他們的大腦就會像拔掉插頭一樣當機。

圍觀者聚集在一起竊竊私語,試圖把目睹的自殺歸咎於某種陰謀,或者被撞破的偷情,再不濟也是一種可恥的交易。

可當他們看清楚死者竟只是一個孩子的時候。

那些用以歸咎的緣由再沒有意義了,於是他們只能把這描述成一種幼稚的勇氣。

來自於孩童的頑劣,無知,以及不懂贊頌。

沒辦法,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麽有人會赤裸裸地捅破那層忌諱,更無法理解為什麽會有人要放棄那些被歌頌的美好事物。

愚昧的膽氣,這是對於自殺的評價。

他們幾乎可以拍著胸膛保證,只要死者瀕死或救回,必然會心悸於美好生命的逝去,從而放棄那一觸即潰的勇敢。

這種評價相當圓滑,圓滑到了一種近乎於獵奇的意味,因為就在死者躍下高樓的前三十分鐘,他們對於死者的印象應該還停留在膽怯。

對,膽怯。

死者理應是個膽怯的人,她不敢對抗家庭,不敢對抗他人意誌的強行投射。

她甚至都不敢暴怒,不敢把傷害作用在他人的軀殼上。

那明晃晃的刀子她何時有勇氣舉起來過。

她更像是一樽泥胚鑄造的菩薩,隨香客們的情緒而變化姿態,需要觀音的時候便把她捏成觀音擺在佛堂,需要地藏的時候又把她捏成地藏放在蒲團上。

只是這般模樣和死後的慘狀不太相像。

他們便只能認為那泥菩薩也有稚嫩的火氣了。

所以我在此告知諸位,自殺是不需要勇氣的,換句話說它是全世界最不需要勇氣的事兒。

勇氣這個詞跟自殺壓根兒就不搭噶。

自殺更像是一種力竭後的本能,就像你踩著失控火車的剎車整整一天一夜,力竭後便想睡眠。

於是你閉上眼什麽也不去想,只是往後一躺。

直到火車在尖嘯聲中和大樓相撞。

沒有什麽是重要的了,這一刻你只想睡覺,只想離疲憊越遠越好,只想藏在某個地方讓誰都找不到。

這就是自殺。

太多人被救下來以後的唯一感受,就是對疲憊更加厭煩,就像是脫力的人被再次強行扶上馬拉松跑道,所以我們可以輕易地目睹他們棄絕人生的方式逐步升級。

有些人被救下來以後的確選擇了妥協,悲憫心迫使他們繼續用力踩著剎車。

只不過這樣的妥協,往往只會遭致更大的壓迫和試探,於是他們將在眾人的眼裏背負那愚昧的勇氣,成為鄙夷和談資的工具,直到下一次的脫力。

坦白講我對人類的死亡不感興趣,但這片土地向來有優良的戲劇文化,於是太多人仿佛有戀屍癖一般的精神障礙,他們偏喜歡戴上死者的臉譜,然後在戲台上畫著濃妝載歌載舞,掐著嗓子來演繹死者的心理起伏。

完事兒還得編撰成書,譽為警醒愚昧的科普。

死者顯然不太可能會說話,想死又還沒有死的人也不太可能發表意見。

但巧了,我不喜歡這樣的闡述。

我偏覺得這生命就像是一條遮著襠部的搖褲,我選擇放棄它的概率,和我選擇哪天晚上打打飛機的概率毫無出入。

那不需要勇氣,甚至都不需要深思熟慮。

死亡和活著就像搖褲的脫與不脫。

所以我可以坐在沙發上點根煙,看死者在空中搖擺的像個大本鐘,也可以蹲在馬路邊撩頭發,看那些父母施暴時癲狂地像是在跳舞。

我的意思是。

拿屍體的手指頭來撰寫歌頌生命和苦難的厚書,它對我這樣的精神病患唯一作用就是擦擦屁股。

甚至擦的還有點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