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創業最前線
作者 | 段楠楠
編輯 | 馮羽
美編 | 李雨霏
稽核 | 頌文
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的車規級IGBT芯片和模組代工廠,依靠新能源汽車這個快速發展的行業,芯聯整合營收始終維持著正向增長。
不過令人擔憂的是,自2023年以來公司營收增速已經開始大幅放緩。在主營業務收入放緩的背景下,芯聯整合也在積極開拓第二曲線。此外,近三年半的時間芯聯整合扣非後累計虧損金額超58億元。在公司業績虧損等諸多因素影響下,芯聯整合股價已經大振幅破發。
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得如火如荼,芯聯整合能否憑此扭轉頹勢?
1、固定資產折舊難盈利,三年半虧損超58億元
芯聯整合原名為中芯整合,由中芯國際事業部脫胎而來。2018年,越城基金、中芯控股和盛洋電器簽署【公司章程】,約定共同設立中芯整合,註冊資本58.8億元。
2021年,芯聯整合完成股份制改革,完成股改後一年芯聯整合便遞交了招股書,2023年5月10日芯聯整合正式在科創板發行上市。
從成立到上市,芯聯整合僅用時五年,這種效率在芯片企業當中堪稱奇跡。 據悉,芯聯整合主營業務為晶圓制造代工,公司80%以上的收入均來自晶圓代工。
而芯聯整合晶圓最主要套用場景便是汽車及消費電子。2024年上半年芯聯整合來自汽車電子和消費電子的收入占比超過70%。
相較於傳統燃油汽車,新能源汽車對芯片使用量成倍增長。過去幾年,由於新能源汽車銷量大爆發,汽車芯片也迎來快速增長。
(圖 / 攝圖網,基於VRF協定)
在中芯國際及各路資本支持下,芯聯整合僅用五年時間便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車規級IGBT芯片和模組代工廠。
由於下遊需求旺盛,芯聯整合營業收入也在持續上漲。2019年,公司營收僅為2.70億元,2023年公司營業收入增長至53.24億元,四年時間公司營收增幅將近20倍。2024年上半年,芯聯整合實作營收28.80億元,同比增長14.27%。
值得註意的是,在公司收入持續增長的背景下,芯聯整合整體虧損卻在擴大。
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3年,公司扣非後凈利潤分別虧損13.95億元、14.03億元、22.62億元,2024年上半年芯聯整合扣非後凈利潤再度虧損7.78億元,三年半時間公司累計虧損超58億元。
芯聯整合持續虧損由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其中龐大的資產折舊是公司持續虧損的重要原因。
作為芯片制造行業龍頭,芯聯整合也是重資產企業,公司需要廠房及大量的器材用於晶圓制造生產。截至2023年底,芯聯整合固定資產及在建工程總額超222.5億元,占公司總資產比例超70%。
龐大的固定資產需要進行折舊,2023年芯聯整合折舊與攤銷費用便多達34.51億元,其中大部份是固定資產折舊所導致。
年報顯示,公司固定資產中除房屋建築外,其他機器器材、辦公器材、基礎設施等折舊年限在3-10年之間。近幾年是公司極速擴張期,這也意味著未來幾年芯聯整合固定資產仍需大量進行折舊,這對公司盈利能力無疑會造成較大的傷害。
(圖 / 公司資產折舊方法)
作為重資產企業,固定資產折舊是每家芯片企業都需面臨的難關。為抵消固定資產折舊帶來的影響,唯有努力提高營收及利潤率。例如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每年器材也需要進行折舊,但由於其龐大的營收規模,固定資產折舊並未讓公司陷入虧損。
對於芯聯整合而言,每年50億左右的營收遠不能抵消器材折舊帶來的影響。公司要想盈利,加速成長才是最優解。
2、下遊需求萎靡拖累公司業績,連續兩年半出現負毛利率
不過隨著公司營收規模的擴大,加之行業持續調整,芯聯整合營收增速明顯放緩。
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2年,芯聯整合營業收入分別為7.4億元、20.2億元、46.1億元,增長率分別為174%、173.8%、127.6%。
2023年,芯聯整合營業收入為53.2億元。雖然依舊在增長,但營收增速同比大幅下降至15.6%,2024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增速同比再度下降至14.27%。
公司營收增速同比下滑,與下遊行業景氣度及行業競爭激烈有很大關系。 以套用領域分類,芯聯整合主要收入來源於汽車電子、工業電子及消費電子三部份。
(圖 / 公司2023年主營業務構成)
從消費電子行業情況來看,筆記電腦、平板電腦等消費電子產品出貨量均出現下滑,加之下遊需求不振,消費電子芯片價格也在下滑。
在此影響下,芯聯整合來自消費電子領域收入也出現下滑。數據顯示,2022年芯聯整合來自消費電子收入為21億元左右,2023年則下降至12.5億元左右。
雖然芯聯整合來自汽車電子及工業電子領域收入仍在增長,但在消費電子收入下滑影響下,公司營收增速下滑也不可避免。
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提升,國內新能源汽車銷售增速已經出現下滑。
2024年上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為494.4萬輛,同比增長32%,2023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則為37.9%。新能源汽車銷量放緩,芯聯整合來自汽車電子行業收入增速也必然會下滑。
下遊需求放緩,汽車芯片供應端競爭也愈發激烈。
(圖 / 攝圖網,基於VRF協定)
例如,華潤微電子正在建設深圳12寸特色工藝集成電路生產線,預計2024年底投產,滿產後將實作年產48萬片功率芯片,套用於新能源汽車等領域;華虹半導體無錫子公司繼續擴大12寸晶圓生產線產能,且已透過汽車質素管理體系認證。
截至目前,雖然芯聯整合仍是國內規模最大的車規級IGBT芯片和模組代工廠,但在其他競爭對手猛攻下,芯聯整合還能否維持現有市場份額仍是未知數。
高盛曾釋出數據,隨著新能源汽車增速放緩及汽車電子芯片產能上升,未來五年國內汽車電子芯片產能利用率仍將下滑,這也意味著本就虧損的汽車芯片生產成本將進一步上升。
在下遊需求增速放緩及競爭激烈沖擊下,芯聯整合近幾年毛利率一直為負值。2022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分別為-0.23%、-6.81%、-4.25%。
由於芯聯整合來源於汽車電子收入占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將近一半左右,該領域需求放緩、競爭加劇或將對公司業績產生負面影響。
3、擬58億元收購虧損資產,上市一年半融資超251億元
為了擺脫對汽車電子的依賴,芯聯發展也在積極開拓第二增長曲線。
6月22日,芯聯整合宣布將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芯聯越州集成電路制造(紹興)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芯聯越州」)72.33%股權。
據悉,芯聯越州也是一家晶圓代工廠,主要產品為碳化矽芯片,其6英寸SiCMOSFET(半導體材料)出貨量已達國內第一。此次交易,芯聯越州交易估值為81.52億元,按擬收購股權計算,芯聯整合此次收購對價為58.97億元。
作為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矽材料仍在發展初期,未來幾年市場規模也將快速擴大。TechInsights表示,碳化矽市場在2022年至2027年期間將以35%的復合年增長率從82.44億元增長到364.11億元。
芯聯整合並購芯聯越州也是看重了碳化矽高速成長的市場空間。不過目前,碳化矽由於成本過高,其市場需求一直沒有大振幅釋放,導致相關企業產能利用率偏低,大多數碳化矽企業均處在虧損當中。
芯聯越州也不例外,2022年、2023年芯聯越州歸母凈利潤為-7億元、-11.16億元,如該項收購順利完成,並表後的芯聯整合虧損金額無疑會再次擴大。
此次收購,芯聯整合還需要支付部份現金,這或將給公司現金流帶來較大的壓力。 截至2024年6月30日,芯聯整合貨幣資金為79.04億元。
不過相對於其龐大的有息債務,79.04億元的貨幣資金顯然「不夠看」。同期,公司有息債務規模超140億元,此外芯聯整合短期需要兌付的應付賬款及應付票據為24.59億元。
值得註意的是,2023年5月芯聯整合IPO完成了110.72億元募資,加之上市後公司向銀行等金融機構借貸的140.31億元,僅一年多時間芯聯整合募資金額便超過251億元。
(圖 / 公司融資明細)
即便如此,由於行業的重資產內容,芯聯整合還需要大量資金持續對外投資。2023年至2024年上半年,芯聯整合投資性現金流流出分別為93.55億元、25.87億元。
這也意味著,在應對自身業務時,芯聯整合現有的資金狀況也並不充裕,如再收購持續虧損的芯聯越州,短期內公司資金壓力無疑將繼續增大。
由於業績持續虧損、債務壓力較大及投資者偏好等因素,自5月公司股價創下6.96元/股高點後股價便一路下行 ,截至9月23日,芯聯整合股價報收3.36元/股,較高點已經腰斬,較公司發行價5.69元/股也大幅破發。
對於芯聯整合而言,主營業務由於行業增速放緩及競爭激烈導致業績一直虧損。在此背景下,又斥巨資收購虧損資產,公司能否堅持到汽車電子回暖或者碳化矽大發展那天,還要看公司現金流及未來的融資狀況。
*註:文中題圖來自攝圖網,基於VRF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