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學心理學的人真的可以利用專業知識讀懂人心嗎?

2022-02-27心靈

最有可能讀懂你心思的,不是心理學家,而是你的爸媽。

這個問題啊,就好比去問……

  • 學電腦的人可以利用專業知識修電腦嗎?
  • 學物理學的人可以利用專業知識造火箭嗎?
  • 學生物學的人可以利用專業知識生孩子嗎?
  • 學金融的人可以利用專業知識成為馬雲嗎?
  • 成為馬雲?人家是學英語的。

    言歸正傳。

    「讀懂人心」 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社會技能,倒不一定要求知道對方此時此刻在想什麽(這個基本上只有對方自己知道),而是要求 「察言觀色」 ,觀察對方的情緒、行為,從而制定下一步計劃。

    人類或多或少都會「讀心」。 比如你和對方聊一個話題,對方低頭玩手機,你就能推測他對你的話題並不感興趣;但你手機裏的Siri(泛指機器人)顯然還做不到這一點,你總要說點什麽,Siri才能知道你的意圖——這就不叫「讀心」了。

    但「讀懂人心」和學心理學的關系並不大。 兩者唯一的關系,可能是都有個「心」字。

    回到心理學。眾所周知(並不),心理學在非專業領域人士眼中,最大的誤解就是和「心理咨詢」、「心理治療」、「讀心術」、「微表情」等概念的「必然聯系」。

    心理學人會做心理咨詢嗎? 有,一小部份,心理學科班出身的人,大概有10%會選擇進入心理咨詢行業,非科班人士選擇心理咨詢行業的比例反而更高。

    心理學人會做心理治療嗎? 有,極小一部份有醫學背景的才可以做治療,因為要開藥。絕大部份心理學人是不能從事心理治療的,沒有處方權,只能從事咨詢(開玩笑稱「話療」)。

    心理學人研究讀心術嗎? 也算有,極小一部份研究方向涉及「人類如何理解他人的心理」,比如Theory of Mind(心理理論/心理理解)這個領域。但心理學專業術語從來都沒有「讀心術」,即使是「心理理論」這些相關方向,研究的也是一個群體的心理規律(統計規律),而不是看你、我、他、他大舅、他二舅的個人心理(這些沒有理論意義)。

    【心理科學進展】上的一篇關於「讀心」的文章

    心理學人研究微表情嗎? 真的有,極小一部份研究方向涉及「微表情辨識」,比如中科院心理所的傅小蘭研究員、王甦菁研究員都在微表情辨識領域有所建樹。但同樣,心理學研究的微表情不是大眾想象中的微表情,心理學更關註微表情的認知特點、情緒特征和電腦自動辨識技術,而不會研究或下定論說「你做了這個微表情就一定代表你在xxx」。

    傅小蘭課題組網站
    傅小蘭課題組網站

    所以,作為一門 「自然+社會+計算+認知」科學 ,心理學真正關註的絕對不是某個具體的人在想什麽,而是 一個群體、一個社會、一種文化中的人,整體而言在想什麽、什麽條件下會這麽想、什麽條件下又會那麽想 。用統計術語來說,就是 「由樣本推論的總體的主效應和互動作用」

    至於你在想什麽、二舅在想什麽,充其量屬於質性(個案)研究,不屬於心理學量化研究的範疇,也沒有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