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反催收」亂象
半月談記者 田中全
「欠款逾期不要緊,專業團隊幫你最佳化債務」「既能減免利息罰金,還能修復征信記錄」……近年來,社交媒體平台湧現出不少「反催收」團隊。它們宣稱自己是「專業咨詢公司」,可為網貸和信用卡債務人員提供「停催停訴」「停息掛賬」「協商還款」等有償服務。「反催收」產業存在哪些亂象?
「反催收」生意成「風口產業」
「貸款逾期不用愁,所有貸款平台均可辦理延期還款,利息罰金均能減免,還能幫您修復征信記錄。」在一個名為「網貸反催收」的微信聊天群裏,自稱為專業律師的群主「張顧問」,正在為幾名網貸欠款5萬到20萬元不等的群成員推銷「反催收」服務。「專業律師顧問會根據客戶欠款資訊制定個人化解決方案,幫忙與借款平台和銀行協商,一條龍服務到底。」
半月談記者以「個人債務」「債務逾期」等關鍵詞在網絡搜尋發現,不少「債務委托團隊」宣稱可為網貸和信用卡欠款者提供「停催停訴」「停息掛賬」「協商還款」等有償服務,「反催收」成功率可達100%。
半月談記者隨機點選某搜尋引擎上的多個「反催收」廣告,均立即跳轉至聊天框界面,AI客服不時發來資訊,詢問記者欠款情況。記者以「多平台網貸欠款6萬元還不上」為由,加上一位債務策劃「馬顧問」微信好友。對方稱,只要提供貸款截圖、個人身份等資訊,線上交付錢款6%的服務費,全權委托給他們辦理,3至5個工作日即可結案,保證「停催停訴」「停息掛賬」。
「馬顧問」還給半月談記者發來一張他的企業微信聊天框截圖,訊息欄均是以不同客戶組建的協商群組。「業務量非常大,每天都會有10多個客戶主動咨詢。」他說。
![](https://img.jasve.com/2024-9/0664204eb51d156eb2a187e0f6255245.webp)
某「反催收」公司人員的企業微信群組
業內人士告訴半月談記者,近年來,一些消費者追求即時滿足,超前消費或過度消費,導致負債累累,難以還款。在「催收」的背景下,「反催收」生意應運而生,成為當下的「風口產業」。
「反催收」產業存在三大亂象
打著「代理維權」旗號的「反催收」產業,靠何種手段達到「反催收」目的?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反催收」已發展成為一條完整的黑灰產業鏈,其公司內部設有法務、財務、行政、營運等多個部門,在日常營運中表現出「宣傳資訊不實」「制造虛假證件」「教唆消費者發起不實投訴舉報」等三大亂象。
——廣告投放泛濫,宣傳內容不實。半月談記者在多個網絡平台發現,各類含有「反催收」服務的軟文廣告層出不窮、大行其道,這些所謂的「反催收」公司,多以「專業律師24小時線上解答」「維權不成功不收費」「成功處理上萬個案例」為噱頭,宣稱可以幫助欠款人「最佳化債務」「修復征信」「全額退保」。有的為了誘導消費者,還拍攝釋出情景劇短影片,誘導消費者點選觀看。
武漢25歲的市民張女士網貸欠款5萬元,今年初曾找「反催收」公司幫忙,交了3000多元的服務費,不僅沒有達到「停息掛賬」的目的,最終連服務費都沒退回。「‘反催收’公司說得天花亂墜,實則為了引人入局,我債務不但沒減,反而增加了。」張女士說。
——激化消費者與催收員矛盾,向銀行施加壓力。業內人士告訴半月談記者,「反催收」公司員工以前多是銀行或貸款平台的催收員。法律規定,使用威脅或恐嚇是違法的催收行為。催收員轉行反催收後,常常指導債務人使用與銀行對立的話術,刺激催收人員,誘導催收人員違規,並在錄音後向各地銀保監局等監管機構投訴,借機向銀行索要賠償,敲詐勒索銀行。
——偽造證件,假裝弱勢群體申請免息延期還款。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這些「反催收」公司常常要求債務人員提供聯系方式、身份證號、住宅地址、銀行卡號等個人私密資訊,用於制作生活困難證明、低收入證明等虛假證件,並假裝弱勢群體與借款平台或銀行協商,以達「反催收」目的。
今年初,湖北省孝感市雲夢縣公安局打掉一個「反催收」黑灰產業團伙,一舉沒收1700多份虛假證明材料。「這些假證五花八門,大部份是用假章制作的胃癌、肝癌等虛假證明,看上去還有些嚇人。」辦案民警說。
將個人資訊交給「反催收」公司,無疑增加了個人資訊泄露的風險。半月談記者在咨詢「反催收」服務後,一連數日接到各類陌生騷擾電話,有的咨詢欠款情況,有的甚至宣稱可以提供貸款服務。
多措並舉斬斷「反催收」黑灰產業鏈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反催收」產業目前處於灰色地帶,警方辦理的「反催收」案件,不少是以打擊「偽造假證」為由開展的專項整治活動。但從結果來看,「反催收」行為不僅擾亂了金融市場的正常秩序,還嚴重損害了金融機構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今年上半年,中國銀行業協會組織制定了【中國銀行業應對「代理維權」灰產辨識標準(征求意見稿)】和【中國銀行業應對「代理維權」灰產工作指引(征求意見稿)】,對「反催收」聯盟、羊毛黨、惡意投訴等金融灰產從概念界定到辨識標準進行了明確規範,為行業和執法機構提供了有力參考。
業內專家表示,「反催收」產業目前仍有「擡頭」之勢,建議多措並舉,整合資源,重拳出擊遏制「反催收」亂象。一是推動金融機構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嚴格稽核客戶資訊,控制過度授信,防範「反催收」非法代理行為的發生;二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法律責任和處罰措施,透過立法和司法解釋,為執法部門提供明確的法律依據,從而提高打擊的有效性和效率;三是推動公檢法部門與金融監管部門密切配合,共同制定打擊「反催收」黑灰產業的專項行動計劃,依法查處一批典型案例,形成有力震懾。
專家呼籲,消費者應樹立理性的消費觀念,嚴格審視自身的消費能力,避免超前或過度消費的生活習慣。個人一旦產生欠款、逾期的情況,應該積極面對現實,透過合規渠道,依法表達訴求,理性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