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如果中國古人發現了天王星和海王星,可能會如何納入五行和傳統星象體系?

2023-05-14心靈

謝邀。

這算是個腦洞題了吧?

首先說一下哈,沒有任何資料表明,中國古代發現了天王星和海王星。中國的星官系統雖然龐雜,但並不全面。全天肉眼可見的星星有6000多顆,但中國傳統星官只包含了1400多顆星星,也就三分之一不到。可以說,大多數不那麽亮的星星,都不在古人的觀測範圍內。天王星(目視星等5.38~6.03,人的極限目視星等是6.5,天王星算很暗了),海王星(目視星等7.67~8,已經低於肉眼可見極限了,古人不可能看見)被古人無視,再正常不過了。

下面開始腦(sui)洞(bian)大(xia)開(bian)了哈。

首先,我並不想把它們倆強塞進五行學說中,湊成「七行」。五行學說和五顆行星之間到底誰先誰後,誰影響了誰,這個我沒去考證,就不亂說了。但五行理論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早已脫離了星象的範疇,是個相當完備的理論體系了。現在硬要往裏加塞,我這國學功底可沒有那麽深厚,就不胡言亂語了。

至於星象體系嘛,這個倒是可以編上一編~(以下全是腦洞,非喜勿噴哈)

五大行星中,比較近的三顆在天空中運動的非常快,水星難得一見,是顆吉星。火星行跡詭異,被當做災星處理,金星則是廣受喜愛,有諸多象征意義。而稍遠點的木星,土星,行跡緩慢而穩定,古人在它們的公轉周期上做起了文章。木星公轉周期是11.86年,而地支數正好也是12。木星被用來紀年,稱為「歲星」。全天星官劃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土星的公轉周期是29.5年,差不多每年經過一個星宿,因此得到了「填星」的名號,「歲填一宿」,成為了值守星宿的星星。

按照這個思路, 天王星的公轉周期是84年 84除以28,正好等於3。這不巧了麽!簡直是為二十八宿量身打造的命定之星啊! (我個人認為,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古人確實不知道天王星,不然這麽優秀的指示星怎麽可能被放過,早就大書特書了)。

而古代對「三」這個數碼也有些特殊情感,考察人的時候總喜歡跟「三」掛鉤,比如群臣勸進,要推辭三次;父母去世,丁憂的孝期是三年;【周禮】記載:「歲終,則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令,聽其致事,而詔王廢置。三歲,則大計群吏之治而誅賞之。」官員的考核也是三年一次。而天王星正好在每宿留守三年,這不就是妥妥的「考核之星」了?我願將之命名為「 察星 」,專司天上的星官考核, 「三歲察一宿,八十四年一周天」 。完美!

對了,天上不是總有「星微身隕」的隕星(就是流星)掉下來嘛!那就是考核不合格者! 【七氏星經】有雲:七氏曰:「察星見宿,星隕如雨者,摒卻之官也」。「察星入宿,有隕星墜地,應官員遷免之事」。

此外,有了三省六部的體制之後,吏部負責官員考核工作,因此吏部尚書又被叫做「天官」。所以天王星又可以被叫做「 天官星 」。官員每到三年大察之期,都要偷偷祭拜天官星,祈禱自己考核拿個優秀。但這種行徑,頗為正直的士大夫所不齒:「為官者,鞠躬盡瘁,為民請命也。豈受之天命耶?」

七氏亦曰:「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拜天官星之風日盛,官不以德配位,而以天命居之,殆矣。」

下面該海王星出場了!

海王星肉眼根本看不見,古人也沒有點出「望遠鏡」的科技樹,為了至少先達到「看見」的前提,咱們只能開個金手指,把海王星亮度提高15倍,讓它變成一顆5等星吧!

變亮的海王星,公轉周期長達164年。按照古人的平均壽命,想看著海王星轉滿一圈,至少得消耗五代人以上。在古人眼中,這應該是一顆移動非常緩慢的星星,差不多六年才換一宿。

「六」這個數碼,就比較小透明了,我除了對「六六大順」印象深刻之外,實在沒想到還有什麽額外的意義。(而且海王星是5.86年換一宿,誤差還挺大)

既然天王星的思路走不通,我就大膽一點,整個大活吧!

海王星移動如此之慢,跑一圈要164年,較大的封建王朝國祚普遍也就二三百年,所以,咱們不妨把海王星當做一顆象征國祚延續的星星,稱之為 「祚星」 。開國之年,祚星所在的那個星宿就被叫做 「天宿」 ,代表著國家根基。這個星宿裏的星星地位超然,會受到欽天監的格外關註。

而每當祚星換宿,就代表著國家需要做出一些改變來順應天意,這就給了改革啦,征討啦之類的國家大事一個「天賜良機」,側面推動了國家發展。

古代嘛,當然是希望自己國祚綿長,千秋萬代的。所以每當「祚星」輪轉一圈,回到開國之年的位置,國家就要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取「國祚延續」之意。祭拜了「祚星」,相當於續祚成功,國家又可以平安延續164年,皇帝大人又可以大興土木,廣納美人,肆意享樂啦(大霧)。

至於那些幾代而終的短命王朝,甚至都挺不過「一祚」,那便是「上者不仁,天不佑之」。這樣的朝廷是不會受到百姓認可的。所以改朝換代之後,前十代皇帝基本都得勤政愛民,勉於國事,好歹挺過「一祚」,才算對得起列祖列宗啊!

七氏曰:「祚星者,國祚之象也。周天百有六十四年。其定,國建。其移,國革。其晦,國動。」

好了,差不多就編到這裏吧。怎麽樣,各位客官可還滿意嘛?

——————鴿——————

評論區的小夥伴強烈要求把谷神星也編進【七氏星經】裏。谷神星作為曾經最大的小行星(說是曾經,並不是因為後來發現了比它大的小行星,而是谷神星升級了,成為矮行星啦!),確實也值得擁有一個排面。

谷神星其實比海王星更亮,目視星等6.7(額,恰好看不見)。它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上,離我們其實不算遠,公轉一周需要1680.5天。

咱們就延續天王星的思路吧,把1680除以28,正好等於60。(好家夥,這麽準的嘛?算完我有一點點驚呆)

60這個數碼就很有說道了。我們知道,古代的月份追隨月亮周期,二十四節氣追隨太陽周期,二者結合到一起,成為了陰陽合歷——農歷。那麽,具體到日期上,是怎麽排的呢?

古人發明了幹支記日法。天幹數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數十二(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用天幹地支相匹配來記日,陽幹配陽支,陰幹配陰支,正好六十日一個輪回。

而谷神星正好也在每個星宿停留60天。這不就是巧虎吃著巧克力回到了巧巧屋——巧到家了嘛!

所以,我將谷神星定為幹支指示星,谷神星每移動一宿,就代表幹支輪了一圈。至於名字嘛,八字中使用幹支排時間,有「年柱」,「日柱」的說法,不妨就把這個「柱」字借來,將谷神星稱為 「柱星 」吧。

【七氏星經】雲,七氏曰:「柱星,幹支數所指,天幹地支,陰陽相合,得數六十,乃柱星離宿之期也」。

那麽,用柱星標記幹支日有什麽作用呢?我認為最大的貢獻是可以讓古人非常容易的發現歲差現象。

歲差之前在文章裏有介紹過,不多說了,咱就直接上結論。歲差周期是25800年,也就是恒星背景會在25800年中轉360°一整圈,平均每一百年移動1.39°。二十八宿中每一宿占據了12.86°的天空,柱星移動一宿60天,一天移動0.214°。那麽,每一百年,歲差帶來的影響,就會導致柱星的位置產生了6.5天的偏離。這已經是個相當大的差值了。古人如果每天都觀察柱星的位置,一定可以輕而易舉的發現這個差值。

而與此同時,柱星相對於太陽的位置是沒有這種差值出現的(因為歲差帶來的改變是恒星背景的移動,太陽和行星不受影響)。古人是可以透過太陽位置和柱星位置,算出柱星的周期的。也就是說,古人會發現, 太陽沒變,柱星沒變,恒星背景卻變了。

到這裏,「歲差」的概念,應該呼之欲出了吧?

【七氏星經】記載:七氏曰:「凡百年,柱星西進六日余,可知每歲漸差之所至也」。

可見,七氏不但觀察到了歲差現象,還精準的測算出了歲差的值。也就比希臘的喜恰帕斯晚了2200年而已(驕傲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