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資訊饕餮盛宴的享受者,終究成為了公共知識的「孤勇者」。
文 | 沈 彬
「林黛玉倒拔垂楊柳」「曹孟德橫掃機關槍」,最近AI魔改經典電視劇成了網絡的熱點話題。國家廣電總局專門出台治理措施,認定這樣的魔改影片「毫無邊界褻瀆經典IP,沖擊傳統文化認知」。
其實,我更擔心的是,賽博新一代人正在喪失有關傳統經典文化的公共知識,成為被網絡割裂、沒有公共記憶的一代人——他們甚至可能不知道「林黛玉倒拔垂楊柳」好笑在哪裏。
前幾天台灣著名的言情小說作家瓊瑤女士去世,我好奇問了12歲的兒子:你知道瓊瑤是誰嗎?他說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我又追問了一句,你知道金庸是誰嗎?他也不知道。我隨口說了一個:你知道「穆桂英」是誰嗎?孩子還是不知道。
其實,我家小朋友挺愛讀書的,【駱駝祥子】【悲慘世界】【水滸傳】【湯姆索亞歷險記】等等名著也都讀過一些(雖然不算太多)。我平時和他聊聊傳統文化、小說什麽的,卻突然發現居然還有這麽多的「知識漏洞」!回想一下,我小時候還沒有他讀過的書多,我怎麽能掌握這麽多「文化知識」呢?
問題可能出在現在的傳播方式發生了改變,當下基於網絡的垂直化、社交化、細分化的資訊投餵,已經無法構建相對完整的知識背景圖譜。一個愛讀書、喜歡上網的孩子,看上去被投餵了很多知識,卻可以完美地錯過瓊瑤、金庸、【楊家將】、【說嶽全傳】、單田芳、趙麗蓉、趙本山……
我小時候,十四英寸的黑白電視承擔著人類公共知識傳播者的功能:國產電視劇、外國譯制片、紀錄片、評書、動畫片、新聞等等知識產品,構成了一張相對不偏食的公共知識圖景。你不一定要看過【楊家將】才知道有穆桂英,可能在另一部國產老電影裏面知道由婦女組成的「穆桂英戰鬥組」;你可以沒有看過【說嶽全傳】,但是在相聲裏面知道了「嶽母刺字」的故事。小時候還能透過影視劇【唐賽兒】【紅娘子與李信】【傲蕾·一蘭】,了解現在看來都很「冷」的知識:唐賽兒起義、少數民族反抗沙俄侵略……
當下精準的資訊化投餵,表面上迎合人們的興趣,卻也在讓常識消失。無情的資訊洪水占領了有限的大腦空間、有限的時間。互聯網資訊饕餮盛宴的享受者,終究成為了公共知識的「孤勇者」,被彼此隔離。你不去主動獲取這樣的知識,可能就永遠不會被這樣的知識觸達到,而這些知識本應該是一種常識。你不去看【紅樓夢】,就真的不知道林黛玉,你不去看【楊家將】就真的不知道穆桂英。
「林黛玉倒拔垂楊柳」這個AI惡搞能夠得到傳播,是因為公眾已經掌握了傳統文化知識:林黛玉是弱不禁風的,魯智深是糙漢子。用AI把這兩個古典小說中的人物粘合在一起,形成了有趣的撞色感。而今後的孩子可能既沒有接觸過【紅樓夢】原著,又沒有在手機上看過【水滸傳】的連續劇,身邊的人又恰好沒用「林黛玉」來形容那種病病怏怏的人。那麽,他們可能真不知道「林黛玉倒拔垂楊柳」的笑點了。
哲學家哈貝馬斯闡釋過「公共領域」的意義:在「公共領域」裏,個體透過理性的公共論辯來交流和表達意見。但是,目前在互聯網傳播場域之下,公共領域正在消失。
一代沒有公共記憶的人正在慢慢成長。現在幾個孩子聚在一起,可能湊不出來一部全都看過的動畫片。分眾的知識傳播的盡頭就是彼此隔離、是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