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學了心理學真的能洞察人心嗎?

2021-04-17心靈

說到心理學,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尤其是最近幾年,心理學的熱度真是蹭蹭蹭地往上漲。但是首先,我們想澄清一下「心理學」這個概念。

大部份時候,人們看到的是 被媒體神化後的「心理學」。 而真正的心理學就像所有科學一樣, 遵循科學的標準,做雙盲實驗、有證偽性、能夠被重復驗證 。這也是科學心理學與偽心理學的分水嶺。

那學習心理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哪些幫助呢?

可以更好地對待壓力與負面情緒

  • 自我打擊
  • 消極設想
  • 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 總回想過去不好的事情 | 消極反芻(Rumination)
  • 總是覺得對手很難纏
  • 總在責怪
  • 不原諒自己
  • 害怕失敗或犯錯
  • 這是八種常見的負性思維。 持續性的負性思維會降低健康和幸福感, 對心理學的了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體會自己的感受,從而與自己的情緒和諧相處。

  • 辨識想法和感受
  • 想法和感受常常是導致甚至於加重負面情緒的來源 。那麽, 辨識這些產生負面情緒的內在來源是實作自我掌控的第一步 。從一個新的角度來觀察自己的思維和感受, 只是去辨識和觀察,不是控制它,反駁它 。然後, 去註意這些念頭是怎麽被自己的經歷所塑造,它是怎麽促進了負面情緒的產生

  • 接納而不是回避
  • 如果你可以 持續地 去觀察你的想法時,你會發現它的規律:無論這些想法和感受出現時多麽讓人痛苦,多麽可怕, 但它不會一直持續下去,它必定會被一些新的內容所取代

    因此,無論這些想法讓你感到如何地痛苦, 你都要努力讓自己迎接它 。同時, 接納也要註意不是強迫自己接受我們的痛苦,而是更多地接納自己的態度 ,這些想法和感受是自己的一部份,但它們不等同於自己,面對痛苦本身會帶來更大的痛苦,所以接納要首先培養對自己的慈悲,從對自己的全然地接納開始。

  • 針對不同情況使用不同的方法
  • 如果你有明顯的身體癥狀, 你可以進行正念、冥想的練習 ,幫助自己學習覺察和面對負面情緒時的反應。 培養專註力,慈悲心,和接納的態度。

    如果你很難安靜地坐下來,那麽可以嘗試著做些運動, 運動的同時進行呼吸的專註力練習,保持對身體狀態的覺知

    也可以選擇去做事情,負面情緒常常推動我們去做一些事情來緩解它,但保持覺察是重要的, 這讓我們知道自己是在應對而不是回避

  • 尋求專業幫助
  • 可能你會發現,真正做起來仍然很難。或者你發現,你無法幫助自己從痛苦中解脫出來,這種持續的不開心已經影響了你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那麽, 這個時候可能你需要一個專業的幫助 。心理咨詢等專業的幫助能夠有效地彌補自身的不足,這些專業的方法的有效性也已經得到臨床證實。

    如果你已經出現難以忍受的身體不適,精神上的痛苦已經超過自己的承受能力,如失眠和身體的明顯不適,精神緊張, 尋求藥物的治療,能幫你有效地緩解上面焦慮帶來的癥狀。

    可以正確地看待原生家庭問題

    提到原生家庭,似乎首先湧入腦海中的是一連串的家庭情感熱文標題:「原生家庭的陰影和傷害」、「父母對我的情感忽視」、「代際創傷揮之不去」........

    人長大後,好像突然開始醒悟,原來我性格中擰巴的部份,來自父母對待我的方式,於是就出現了經典的諸如「父母皆禍害」的言論。

    誠然,原生家庭對於我們的影響的確存在。 童年不幸經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 相關研究發現,長期處於 功能失調的家庭環境 中的兒童,(包括目睹母親遭到暴力對待、父母離異或分居),其身心健康會受到極大的傷害。而曾遭受 童年期情感忽視(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CEN) 的兒童更有可能發展為自我價值和自尊缺陷,普遍有缺失感,易抑郁等等。

    但是,我們 了解原生家庭的目的在於了解自己,了解家人,而非為了單方面的指責和控訴。

    將自己不喜歡的、不接納的部份歸因於「原生家庭」,似乎是 我們逃避自我攻擊的一個絕佳出口。 但事實上, 原生家庭的情感支持,對一個人的影響更為持久。 成長過程中我們不斷傳承家庭生命信念,汲取家庭的力量,那些好的、被我們認可的部份早已融入生命,內化成為我們自己的一部份。

    Bowen系統家庭理論中提出, 自我分化是是家庭成員必要的成長目標 。分化的過程將個人從家庭的情緒混亂中部份解放出來的過程。Bowen理論將 自主性和情感聯結性並重 作為成年人成熟的分化特征。

    不自我分化的人傾向於情緒化,對他人不是順從,就是逆反,他們沒有獨立的自我,相反容易將自己的感受與其他人融合。很難保持自己的自主性,尤其是面對令人焦慮的事件時。

    分析自己的角色,積極參與關系系統 ,而不是將所有的問題都怪罪到其他人身上或從不反省自己, 才能真正從關系中解放出來

    「給你傷口的,也讓你閃光。」 你也許有過不愉快的過去,但你還有未來啊,別讓原生家庭定義了你。

    可以更自如地處理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中的很多問題,其實都可以轉化為個人邊界的問題。 個人邊界(Personal Boundaries)是指我們建起來的身體的、情感的、精神的界限,用來保護我們不受他人的操縱、利用和侵犯。

    健康的個人邊界是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負責,而不是對別人的行為和情緒負責。 讓我們能夠承受我們的選擇所帶來的後果,而且,還可以確保我們讓別人也能為他們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越界侵犯我們。

  • 明確你有權建立個人邊界
  • 你當然有權保護自己的私密、有權利拒絕別人, 建立個人邊界的過程,其實就是建立自我認同的過程 。只有你建立了明確而堅定的邊界後,別人才會尊重你。

  • 你自己的感受比別人的需求和感受更重要
  • 這句話在大眾看來也許有點「自私」,我們的文化要求我們過多的考慮家人、朋友、甚至是馬路上陌生人的感受。但首先我們要明白的就是,先自愛再談愛人, 討好別人而放棄自己的邊界,別人也不會因此而喜歡和尊重你, 所以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擺在首位,是很重要的。

  • 明確哪些行為是你不可接受的
  • 仔細回憶每一次你的個人邊界被侵犯的經歷,把你不能接受的事列出來,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景,試著用平糊的語氣直接向對方表明。(如果覺得有點難,下面有具體方法喔)

  • 嘗試拒絕
  • 如果別人提出冒犯你邊界的請求時,「生氣」是一種非常好的辦法,這無關什麽小不小氣或是開不開的起玩笑。而是 如果你因為擔心惹他人不快,就不去表達自己的感受,你的人際關系反而會受到損害 ,表明個人界限並適當地拒絕,反而有助於關系的發展。

    以上是建立健康的個人邊界的方法。邊界很像是我們所說的底線和原則,我們首先要明白自己能接受什麽、不能接受什麽,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的邊界。

    最後,小編想說,學一點心理學,其實就是在學習如何收獲幸福的能力。

    歡迎關註 @簡單心理Uni ,「簡單心理Uni」心理咨詢師的終身成長學院。匯聚海內外名師,針對不同階段的心理咨詢學習者,提供音訊、影片、直播、長程訓練專案等多種培訓課程,專業針對性強,體系化程度高。目前已有30萬+人參與學習。

    或許你還想看:

    如何能從不斷的自我否定與自我懷疑中走出來?

    為什麽我每天都不開心呢?

    如何克服自己過於在意別人想法的心理?

    親密關系恐懼癥如何克服?

    怎樣確定一個人是不是有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