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
其中「林深時見鹿」,原型出自李白的一首詩,原文是「樹深時見鹿」。
改這個詩句的人,透過把「樹」改成了「林」,瞬間將詩仙的天才,拉低到了網文水準。
古人講一字之師,指透過改一個字,能化腐朽為神奇。但有些人,反著來,也能透過改一個字,化神奇為垃圾。
李白那首詩,叫【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全文是: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其中「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是非常天才的一句。
樹深時見鹿,說的是在山野中時而見到野鹿,可見環境清幽。如果改成是「林深時見鹿」,就是非常簡單的一句「直陳」。在樹林深處的時候,看見了野鹿。本來的時,是時而的意思。網絡版的覆寫續寫,則把時變成了「……的時候」的意思。
這種直陳,任何一個網文寫手隨手都能寫十八句。「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就是這樣的復制體。如果願意,你也可以一直復制下去。比如,雲深時見鶴,梨白時見蝶。草深時見兔,柳綠時見鶯。葉深時見蟬,天青時見鳶 。雨落時見你,燈起時見你,酒醉時見你。總之,只要你想,就沒有見不到的動物和人。
李白會這麽寫?如果這麽寫,那詩仙真是白當了。所以李白寫的是「樹深時見鹿」。樹深,是高級的「委婉」表達。指作者在山上行進,一樹一樹地穿越,慢慢行到了深處。爬過山的人都能體會到這種情景,這是一個非常有畫面感的過程。
「樹深時見鹿」像一個電影畫面,一個人穿過一棵棵樹木,行到樹影深處,時而見到林間野鹿。作者的動作,環境的清幽,瞬間都有了。
但只要把「樹」改成了「林」,一字之差,所有意境就瞬間毀了。
李白「樹深時見鹿」之妙,還在於有下文。下文是「溪午不聞鐘」。
這句的意思是,正午時來到溪邊,卻聽不見道院的鐘聲。這看似是在說鐘聲,實際上是在透露資訊:附近道院的道士,都外出去了。
這首詩叫【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要找的人,外出去了,這是一個關鍵的資訊。但李白沒有直說,只提一句「溪午不聞鐘」,和前一句「樹深」相同,也是一種「委婉」的表達方式。一連兩波委婉,就將「找人找不到」這件尋常事,寫得妙趣橫生,詩意彌漫。
賈島也寫過一首類似的【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也是寫去山裏找人,但要找的人不在。但賈島的寫法不一樣,用的是典型的「直陳」,松樹下問童子,你師父呢?童子說,師父采藥去了。直接了當的陳述,如同日記,毫不出彩。好在後兩句寫「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透過雲山霧罩的大全景,暗示失落的心情,巧妙的寓情於景,救活了這首詩。
李白其實最擅長「直陳」,然後加「誇張」,基本是他的標配。典型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一點都不拐彎抹角,磅礴瀟逸之氣呼之欲出。
以李白的豪放性格,是不太喜歡用「委婉」的。但只要他願意,偶爾用之,僅憑「樹深」這種煉字,照樣能將整個唐宋的委婉派,寫得服服氣氣。
只是可惜,這份天才,在今天被改成網絡「金句」後,暴殄天物了。
-----------------------------------
個人公眾號:在下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