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專業畢業後確實很難做心理咨詢師。
我看到不少真摯的知友,尤其是科班出身的碩博心理學科班生大致說了行業的真實情況,我補充一下行業的一些細節以供參考。
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是屬於自己的真實世界,但離行業真相還是有距離。未能執業的咨詢師說的是失敗的經驗,而成功執業的咨詢師往往不僅僅需要看到這些問題,還需要有解決這些背後行業問題的能力。
專業心理咨詢師執業原本沒有那麽難,但無人解決卡住這個行業的關鍵問題就變難了。
心理學科班生有學歷優勢,也有符合大眾理想和期待化的「專業效應」,但他們很難做咨詢師的原因之一恰好是過多的「學術思維」。這種思維看似科學、追求有效,但這是「問題導向的治療師」思維,這種訓練機制最終比較適合去醫院做心理治療師,但在國內心理治療師是一個被邊緣化的部門,醫院的營運體制和盈利原則讓這個行業發展緩慢。
另外一個就業崗位是學校的心理教師。這和心理咨詢師是差異很大的工作,普遍以科普、心理教學、健康和思想品德教育、篩選評估,往往只涉及短程治療。
心理咨詢師本質上是人格底色較高的人、擁有凝聚穩定的自體感,這樣才能引導和帶領訪客走出幽暗世界,如何讓訪客發自內在的信任是所有咨詢師考慮的問題。訪客普遍是高敏感、具有關系創傷的,學術頭銜固然帶來一種「專業印象」,這種理想化可能讓訪客產生直接「矯正性移情反應」受益但同時也會「卡在理想化和破碎感之間」造成巨大心理創傷。
只有真實才能帶動真實,只有穩定才能被內化穩定,只有溫度才能喚醒寒冷的心靈。這並非技巧,而是一切技能技巧作用於自心的能力提升,這是咨詢師之路。所以,要仔細考量,自己受訓的知識、訓練過程,對自己內心是否有真正的提升,對自己的真實感、自我的療愈成長是否有真正的助益,能否觸及心底的情感和震動。
如果經常問自己一個反身問題,這些知識內容對自己有什麽作用?
就會逐漸獲得學習過程中的答案。
遺憾的是,恰好相反。
我看到國內外的心理學專業很多是基於「科學路線」、「治療路線」、「數據路線」在培養邏輯思維,這種思維固不可少,但不是咨詢師的行業思維,這是很根本的問題。這就直接導致所學、所修、所成最終陷入理論註意、教條主義或者半生不熟的實習態。這種狀態去做咨詢非常容易傷害訪客,且很難執業。
這個問題背後涉及到一個巨大的難題,就是缺少大量的專業咨詢師教學,大學普遍被學術主義壟斷,而偏向於數據和實證的論文選拔導向完美避開了真正一線心理咨詢師的工作領域。咨詢師是「療愈人、培養人」的學科,在這一點上,幾乎所有的科班都無法勝任。
真正具有學術又精於一線的學者極其稀少,且他們真正到了這個水準(既具備理論能力又具有一線豐富的實戰經驗)往往不缺少心理學專案和收入來源,深入咨詢和療愈助人對他們來說機會成本太高。這是職業生態環境決定。大部份學術畢業生畢業後,會陷入再學習、再補充、再提升的「學習之路」,長期和實踐與自身成長脫節。
我遇見很多高學歷的科班生,畢業後花費上百萬,依然不能執業的情況。
如果要真的從業心理咨詢師,年輕人(20歲左右)可以在提升學歷的基礎上同時修習心理咨詢師臨床技能,不斷提升自己、促成自己的人格昇華;不斷成長,擴大人格底色;不斷提升對自己的整體感受力連結力;不斷提升關系感受和連結能力。而對於30歲以上想要入行的人,則需要精修心理咨詢師技能,不需要在背書上花費太多時間,適當時候獲得行業資格證書就可以。
當問題沒有解決時,就是難題,就是不好的;當問題解決時,就是容易的。每個打算心理咨詢師執業的人,滿懷夢想,但若是看不清這個行業極高的門檻,就很容易陷入盲目學習、盲目成長中,20余年來,很多人倒在了執業路上。
行業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如果解決了這些問題,提前了解並做出合理的規劃,就會超過同行人,更早更順利入行。因為心理行業的入行難題,我用了十余年解決入行難題,有很多一線工作經驗,每月會有直播講座分享,最近一次是下周三、四、五晚上8:00-9:00,可以私信報名來聽。
我的聲音相對於這個行業整體來說很弱小,但我一直努力在呼籲,希望我的成功執業經驗能幫助到真正想要入行執業的人,這是我的夢想。因為我自己就走過了太多彎路最後才順利執業。
2023.12.24 隨筆、心理咨詢行業一點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