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前,一家三代「蝸居」在一間房子裏並不是什麽新鮮事。住房制度改革,不僅讓老百姓的住房變大了,也催生了房地產這個龐大的產業,助力經濟飛速發展。無數個家庭享受著改革開放的紅利,「住有宜居」的夢想變成現實。
1988年,當時規模最大,標準最高的方莊住宅小區開始建設。葉用才攝試點「公房出售」啟動住房商品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前,房子作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一項福利,一直是由國家分配,個人承租。不論是黨政機關還是工廠企業,蓋職工住宅都得由國家撥款,導致建房速度太慢、欠賬太多。
1980年,鄧小平提出「住房要進行商品化」,房子被定義為商品,要用市場的方式解決住房問題。但住房制度改革關乎民生、影響經濟,是改革開放最重要也是最艱難的內容,因此在全面改革之前經歷了漫長的探索期、試點期。
那時候,北京放開了建房的渠道。除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蓋房要由國家撥款外,大企業可以用提留的一部份資金蓋房子;小單位本身力量有限,可以集資一起蓋;有的單位還可以向銀行申請貸款蓋房。眾人拾柴火焰高。這樣做,加快了住房建設的速度。1979年至1982年,北京新建住宅1250多萬平方米。
(1983年4月22日【北京日報】3版,【結婚沒房實困難 自有希望在前頭】)
1983年4月22日,【北京日報】3版即使如此,因為公有住房的租金很低,每平方米公房房租僅1毛錢左右,不夠房屋的維修保養費,政府和企業的負擔仍然很大,不能為新建住房提供資金、形成住房供應的良性迴圈。公房低租金制度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出售公有住房,讓住房成為商品,成為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出路。(1987年10月5日【北京日報】3版,【住房制度改革勢在必行】)
1984年,朝陽區部份教師搬進新分的宿舍樓。 葉用才攝在1988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在全國城鎮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後,北京先在11個單位進行試點,1990年試點在遠郊縣鋪開。順義實行的住房制度改革,新房以每平方米390元的標準價加優惠向職工個人出售,回收的資金再建新房;舊房租增長2.5倍,解決了管理費和維修費的來源。當年,順義內新建樓房700套,出售給單位,再出售個人,得款900余萬元。同時,舊房提租使全縣房租收入由之前的23萬元驟升到80余萬元,為縣財政卸下了一個大經濟包袱。(1991年1月30日【北京日報】1版,【順義出售七百套樓房款 轉化為危舊房改造資金】)
1991年1月30日,【北京日報】1版與順義同時進行房改試點的還有延慶、通縣、大興等遠郊縣。試點成功後,房改向全市推廣,加快了解決職工、居民住房困難的步伐,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也增至7.7平方米。住房建設資金逐步進入良性迴圈的軌域,同時也轉變了人們的消費觀念,「房子也是商品」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觀念。
(1991年4月18日【北京日報】1版,【首都十年建設成就巨大】)
商品房在市場呼聲中浮出水面
經過幾年的探索、試點、總結,住房商品化的方向更加清晰。1992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批轉了國務院住房制度改革領導小組【關於全面推進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城鎮住房制度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份,要全面深化住房商品化。
同年6月,【北京市住房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公布,提出要堅持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共同負擔的原則,改革低租金福利性住房制度,逐步實作住房商品化、社會化。之後,北京出台了【北京市職工購買公有住宅樓房管理辦法】【北京市住房公積金制度實施辦法】等10多個系列配套政策,為北京的住房商品化提供了政策依據和支持措施。
一批外銷房的出現,給北京的商品房市場帶來了新鮮的活力,也帶動了北京內銷商品房市場的發展。當時,對個人銷售的內銷商品房還比較少,作為試點的方莊商品房小區大部份房源都是被單位買走,只有個別樓作為特級商品房對個人銷售。不過,雖然方莊公寓式商品房每平方米售價高達5000元,購買者的熱情卻絲毫不減。
當時剛剛成立不久的北京市房地產交易所負責人稱,前來登記的購房者已達300多人,而所裏的商品房,不僅沒有現房,就是期房也難說什麽時候有。購房者紛紛呼籲政府多建商品房。(1992年12月19日【北京日報】2版,【「俏」起來的商品房】)
上世紀90年代,東郊最大的住宅小區甘露園有了商品房,圖為居民正在裝修。胡敦誌攝1994年,北京的內銷商品房多起來,在首屆北京商品房展銷會上,62家參展商帶來的近百萬平方米的商品房中,絕大部份是適於大眾的中檔民居住宅,每平方米售價在1500元至5000元之間。通縣、石景山及大興的現房頗受青睞,供不應求。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帶來的通縣西馬莊小區住宅,現房雖已售完,但垂詢者依然不斷。在另一家公司展台,花16萬元就可以買到一套一居室住宅,吸引了許多感興趣的人們。一個等房結婚的小夥子說:「盼單位分房恐怕要等到猴年馬月,倒不如自己掏錢買個單居。」
(1994年4月2日【北京日報】2版,【普通商品住宅成為市場主流】)
1994年4月2日,【北京日報】2版透過市場化的運作,北京的商品房如雨後春筍般生長起來,北京人的住房條件大為改觀。2000年,北京人均住房面積已達15.3平方米。(2000年12月28日【北京日報】1版,【為有廣廈千萬間】)
2000年12月28日,【北京日報】1版經濟適用房成新住房體系引擎
1998年6月,國務院發出【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提出全面停止福利分房,住房由實物分配轉為貨幣化分配。對不同收入家庭實行不同的住房供應政策,最低收入家庭租賃由政府或單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購買經濟適用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購買、租賃市場價商品住房。
經濟適用房作為一個新的概念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一個以經濟適用房為引擎的全新商品房時代隨之到來。(1998年8月28日【北京日報】2版,【經濟適用房圓你購房夢】)
1998年8月28日,【北京日報】2版據統計,當時北京年收入6萬元以下的中低收入家庭占家庭總數的70%,這些家庭的住房問題能否解決好,關系到房改能否成功。1999年9月,北京首批經濟適用房浮出水面。這些房源只有7項開發成本,利潤限於3%以下,並且使用的是政府劃撥土地,不用交或少交土地出讓金,房價要比商品房低30%至40%。比如東北五環邊的天通苑小區均價每平方米2650元,北五環外的回龍觀小區均價每平方米2600元,西四環邊的今日家園均價每平方米4450元。很多專案供不應求。(1999年9月11日【北京日報】5版,【房改方案拉動消費 經濟適用房熱銷】)
經濟適用房極大地滿足了中低收入者的購房需求。一位購買天通苑小區的市民說:「我和愛人都在安定門外一所學校當教師,是無房戶,一直在外面租房。現在孩子大了,要買房。離市區近的商品房都太貴了,根本買不起;太遠的,上下班又實在不方便,兩頭為難。後來聽說天通苑是經濟適用房,享受政府的優惠政策,房價比較低。到現場一看,歐式大花園、噴泉、雕塑,真是漂亮。而且離市區也不算很遠,交通挺方便,我們買了80多平方米的一套兩居室,總價20多萬元,作了10年的公積金貸款,首付不到3萬元,每月還款2000元左右,這可比租房強多了。」(2000年1月18日【北京日報】12版,【天通苑為什麽賣得火】)
2000年1月18日,【北京日報】12版從1998年到2006年,北京一共批準了52個經濟適用房專案,19.2萬戶家庭購買了經濟適用房。2014年,北京正式推出面向中端家庭的自住型商品房。自住房的價格原則上是同等地段、同等品質商品房的七折,因此,這種「七折房」成為一大批剛剛投身工作的上班族首選。
北京2009年夏季房展會上,人們買房熱情高漲。在租賃性保障房方面,從2001年首批「廉租房」正式面向困難家庭配租,到2014年廉租房、公租房並軌,北京公租房共惠及16萬家庭。透過這些改革舉措,到2018年,北京城鎮人均住房面積比1978年提高了約4倍。(2020年8月20日【北京日報】10版,【安得廣廈千萬間】)
加快建立租購並舉的住房體系
國際化大都市的住房問題是個世界級難題。面對國內商品房價格不斷上漲的形勢,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上提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2017年,確立了建設租購並舉的住房體系的新模式。
2017年3月,被稱為「史上最嚴政策」的「北京3·17新政」出台:包括認房又認貸,加大限購力度等。在接下來的短短18天裏,北京又接連出台10個細化政策。這些措施堵住了快速轉手的缺口,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房價快速上漲。
2017年5月1日,【北京日報】1版之後,北京市在加大普通住宅用地供應的同時,還加大了保障房供應和補貼力度,5年建設籌集共有產權、公租房各類政策性住房達到41.4萬套,租購並舉的住房保障制度逐步完善。2020年,工作不到5年的居民許方申購了通州一處共有產權房,一套小三居全價270萬元,完全在他的支付能力之內。(2021年9月17日【北京日報】9版,【解決「急難愁盼」 提升群眾幸福感】)
2021年9月17日,【北京日報】9版在市場租賃住房方面,為了增加供給,提供多層次的房源,維護租賃雙方的合法權益,2022年9月,承載了各方期待的【北京市住房租賃條例】開始執行,【條例】明確規定,要多渠道增加租賃住房供給,特別提出鼓勵集體建設用地上租賃住房的建設和農村宅基地上閑置住房依法出租。這對於租賃住房來說是個歷史性的突破,能更好地解決青年人、新市民的住房問題。(2022年8月23日【北京日報】3版,【推動住房租賃行業規範健康發展維護群眾切身利益】)
2019年4月,通州區台湖鎮16棟公租房住宅樓基本建成,年內交付使用。鄧偉攝近兩年,北京市繼續加大保障房的供應力度,僅2023年就實作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約8.15萬套(間),竣工各類保障性住房約9.27萬套(間)。(2024年1月11日【北京日報】7版,【去年保障性住房竣工9.27萬套】)為破解應屆大學畢業生安居難題,本市推出了多個保障性租賃住房青年公寓專案。
此外,城市執行服務保障人員也成為保障性租賃住房的供應重點。
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地加快了北京建立、完善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健全的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初步成型。未來,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透過多種方式實作「居者有其屋」的中國特色住房模式,將讓北京百姓住得更寬敞、更舒適。
資料來源: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李海霞
流程編輯:U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