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北京近日釋出重磅規劃——【北京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規劃(2023年-2035年)】,將1056棟歷史建築納入保護規劃,其中就包含了432棟新中國成立後建成的、極具時代特色的建築,它們是不可磨滅的物質銘印與精神象征,也是北京這座城市的歷史肌理。
聳立在天安門廣場的人民大會堂、國家博物館;長安街上的民族文化宮、軍事博物館……這些建築都凝聚著當時人們對國家建設的熱情和期望。
北京第二熱電廠、龍徽葡萄酒廠,還有百萬莊小區……你能想到它們也是歷史建築嗎?
沒錯,它們都是。
作為工業遺存,它們記錄著中國的工業發展行程。而作為居住區,則更多體現了中國社會變遷的歷史記憶。
從2019年至2021年,北京市分三批次公布了1056棟歷史建築,包括了優秀近現代建築、工業遺產、掛牌保護院落、名人故居等。
時光深處的「特樓」 科學家們的家園
在432棟新中國成立後建成的歷史建築中,有兩處獨具特色,它們屬於居住區,一個是中關村的「特樓」,一個是百萬莊小區。能入選歷史建築,它們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時長03:34
順著北四環進入科源小區,記者一路問過來終於找到了「特樓」,科源社區13號樓、14號樓、15號樓 ,它們看著非常普通,但是這些「特樓」非常有故事。
20世紀50年代,中國科學院選址中關村,科源社區就是當時的配套住房,其中13、14、15號樓被中科院的老住戶們稱為「特樓」。因為這裏,曾集中居住了包括錢學森、錢三強、郭永懷、王淦昌等60余位歸國學者和知名科學家,有8位元是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獲得者。
2011年,中關村地區啟動改造拆遷,「特樓」的去留引發關註。
次年的北京兩會上,北京市科協送出了一份團體提案,建議對「特樓」加以保護。2019年,北京市將「特樓」列為首批歷史建築,「特樓」的保護和傳承迎來了新起點。
怎樣保護好這些「活態」的歷史建築?
北京正在探索實用與保護並進的路子。
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處處長 申玉彪:
現在在北京市歷史建築保護修繕的過程中,特別是涉及合院式或者是居住類小區,它們的保護修繕過程,怎樣在做好歷史建築保護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改善人居環境,這需要大家集思廣益,共同破解難題。
每一棟歷史建築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走進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展覽路街道的百萬莊小區,一幢幢紅色的三層小樓古樸典雅。
小區按照中國傳統的天幹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來命名每個居住單元,以中國傳統紋樣回紋的形式來布局,並在每一個建築單體的設計當中,不斷強化這一元素。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歷史文化名城規劃所所長 葉楠:
可以看到小區的單元入口處,雨棚下面的回紋樣式。如果我們去到小區的住宅樓內部,樓梯的扶手上,也有這樣的回紋。
百萬莊小區建成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中央政府要在北京西郊三裏河一帶規劃建設新的國家行政辦公區,百萬莊就是當時的配套住宅區。
近些年,拆除違建、打通微迴圈,解決停車難、增加公共服務設施,對百萬莊的整體保護和綜合整治工作一直沒有停止。2019年,百萬莊小區又被列為北京市首批歷史建築保護名錄,力爭最大限度地留住城市記憶。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歷史文化名城規劃所所長 葉
楠:
將現在的影像圖與以前的設計圖對比,我們會發現整體格局並沒有發生變化,所有回紋的格局都還保留著,這種記憶和歷史資訊是非常有價值且寶貴的。
歷史建築守望歲月 「鏈」接未來
歷史建築守望著歲月,如今,人們也在努力讓它們能夠「鏈」接未來。北京西二環的這個大煙囪有180米高,是20世紀70年代建設北京第二熱電廠時矗立起來的,今年10月,在這裏舉辦的2024北京動畫周,讓這個大煙囪著實火了一把。
中國華電天寧1號文化科技創新園副總經理 蘇曉:
利用投影技術,在這根煙囪上投出了一根金箍棒,當時一度到了熱搜的榜首,引來了一眾市民朋友來園區打卡。
這個北京核心區裏唯一保留下來的大煙囪,在2009年北京二熱關閉搬遷後,它的去留曾引發過公眾的討論。
2019年,二熱的主廠房和大煙囪被列為北京市首批歷史建築加以保護,關於大煙囪的利用也有了新的方向。
中國華電天寧1號文化科技創新園副總經理 蘇曉:
我們想利用一樓的空間,把它打通做一個多功能舞台區,中間是舞台,沿著兩邊去布置座位。二樓準備利用煙囪的空間,打造一個2米寬的盤旋廊道,在廊道的側邊可以布置一些書法、美術和藝術品進行展覽展示,也是一個文化藝術的體驗空間。
而煙囪的外部,未來計劃將作為一個視覺載體,成為北京夜空的一抹亮色。新的歷史遺跡與古老的文化遺產,共同守護著北京的歷史文脈。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歷史文化名城規劃所所長 葉楠:
北京是一個層層積澱的城市,歷史城市的特點就是它在不同時間段留下來的遺存,能反映城市價值的一部份,所以要留下不同歷史時期、能夠反映當時價值的建築載體,去呈現價值的多元性和豐富性。
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處處長 申玉彪:
在各級政府和管理使用單位的共同努力下,這些歷史建築的保護狀況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這些改善工作距離我們擦亮北京歷史文化金名片這個要求,以及人民群眾改善生活的訴求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我們希望接下來透過更多的工作來推動全社會共同努力,把北京的歷史建築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活態」歷史建築 在使用中悉心保護
目前,北京市把1056棟座建築列入歷史建築保護名錄,這些歷史建築大部份都還發揮著原有的功能,那麽在這些歷史建築中生活、辦公的人們應該怎麽保護它們呢?
根據2021年新修訂的【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歷史建築的所有權人為保護責任人,所有權人下落不明或者權屬不明的,使用人為保護責任人。
歷史建築的所有權人、使用人應當對歷史建築承擔日常維護、修繕和保持原有歷史格局和傳統風貌的責任。轉讓、出租、出借歷史建築的,與受讓人、承租人、使用人書面約定雙方的保護責任。
保護責任人應該對歷史建築空間、結構、外部風貌進行保護。應當避免在院落內貼建、私自加層、沿街擴建遮擋沿街立面,加建配套用房、加建二層等違法建設行為。在對建築物改造時,應避免破壞原有建築物的構件,不得加建雨篷和增設突兀的建築構件。此外,要避免堆放易燃、易爆和腐蝕性的物品,降低對歷史建築破壞的風險。
目前,北京市正不斷健全「政策工具包」,幫助保護責任人判斷哪些行為可以自行開展、哪些行為需要報批,不斷提升公眾的保護意識。
內容來源:央視新聞
來源:北京號
作者:北京墨點inBeijing
流程編輯:U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