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燧發槍時代騎兵裝備三眼火銃如何?

2021-04-17心靈

這種假設不是穿越架空,是純復古,還是從排隊槍斃的18世紀直接一桿子復到15世紀去了……

三眼銃般的多管槍在15~16世紀的歐洲本來就頗為常見,如巴黎榮軍院館藏的15世紀三管手炮(疑似可以找普魯士人收鐵通條專利費了)。

如溫徹斯特槍械博物館所藏1450年左右四管有箍手炮。

如拜恩國立圖書館館藏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武備之書(約1502年)所示用鐵箍套起來的三管火槍。

原版
臨圖

文字記載同樣不乏,如意大利人貝利(Belli)對1430年盧卡守城戰的誇張記述,他提到盧卡人在出擊時裝備了:

一種長約三尺的戰棍,戰棍上固定了多個鐵管……依靠火的力量投射小鐵球。鐵球撞擊就意味著必然死亡,鎧甲和盾牌都無法有效阻擋。一個鐵球擊穿前後兩三個人並不罕見。 [1]

而在20世紀初的【武器學歷史期刊】( Zeitschrift für historische Waffenkunde )上,奧匈第95步兵團上校團長彼得·西克斯爾(Peter Sixl)和居住在斯特拉斯堡的瑞士人羅拔·福雷爾(Robert Forrer)博士就歐洲各地的諸多「馬上三眼銃」乃至「馬上四眼銃」展開了討論。

先是在第2卷175頁,有人拿出了一張藏於慕尼黑的拜恩國立博物館的四眼銃實物照片,求教這個鍛鐵打制的四眼玩意兒究竟是發訊號的、放火的還是救火(!這想象力夠豐富)的。

此物口徑1.4~1.6厘米,管深8.2厘米,全長28.4厘米,重1.3千克

同一卷278-279頁,西克斯爾指出這是四管「拳管」(Faustrohr)或「拳槍」(Faustbüchsen),並將生產年份定在16世紀上半葉。

到了第4卷,福雷爾旁征博引地論述了這種兵器的狀況,他將其稱作「拳管戰棍」(Faustrohrstreitkolben)。指出這種可以當手槍也可以當棍子的兵器年份大概還要更早,乃是15世紀常見於手稿中的騎士拳管,並給出了一幅臨摹自慕尼黑國立圖書館Codex 734(1460~1470年)的拳管作戰圖。

左方騎手將拳管對準了右方騎手防禦薄弱的腋窩處

拳管大約類似於後世的手槍,有單管也有多管,福雷爾博士隨後闡述了多管拳管作戰原理,指出這並不是與敵人展開交火的兵器,而是當年欺負對面沒什麽火力時左輪手槍般的近戰兵器:

騎手用左手點燃引火線,而後伸出持管右手對準敵人,最終開火,若是引火線長度大體相當,可以四管齊發,若是有長有短,可以先後四次對敵射擊。

連開四槍,總會有一槍能夠命中吧。

15世紀的德意誌鍛鐵三眼銃,全長55.5厘米,口徑1.4-1.6厘米,膛深23厘米,重3.77千克,紐倫堡德意誌民族博物館藏
15世紀的德意誌鍛鐵四眼銃,全長98~99厘米,口徑1.3厘米,膛深38~39厘米,重4.29千克,慕尼黑的拜恩國立博物館藏

要是真的都打飛了,要是「四重火力和聲響都沒有把敵人逼到四散奔逃」,福雷爾最後還補了一句,這東西還能當「戰棍」(Streitkolben)或者說狼牙棒來用。 [2]

配了木柄的15世紀歐洲多管「拳管戰棍」,上方四管藏於瑞士伯恩歷史博物館

如上圖所示,正過來也好,反過來也罷,這種「拳管戰棍」還是能砸一砸的。 [3]

看到 @帝國之矛 又開始以那個小圈子常見的機翻式胡攪蠻纏來攪渾水。

這裏沒必要長篇大論,只需要說三點就行。

第一、用個好點的OCR軟件,而且哪怕不懂德語也應該人工覆核一下明顯錯誤,還好這是薩克森出的正常字型雜誌,哪一天我要是引普魯士出版的尖角體雜誌……

第二、看雜誌得分清期數、年份和文章作者,不要分不清作者名號統一稱其為作者,更不能指著1909-1911年的第五卷說這是1906-1908年的雜誌。

第三、凡是對福雷爾筆下「拳管」還有懷疑的,建議翻開【武器學歷史期刊】第5卷第2期,讀完45-47頁終結討論的福雷爾「附言」(Nachschrift)。

參考

  1. ^ Brown, M. L., Firearms in Colonial America The Impact on History and Technology 1492-1792. Washington City: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1980, p. 14.
  2. ^ Forrer, R., « Die ältesten gotischen ein- und mehrläufigen Faustrohrstreitkolben » // Zeitschrift für historische Waffenkunde, Band 4 (1906-1908), S. 55-61.
  3. ^ Wilkinson-Latham, R., Antique Guns 1250-1865. New York: Arco, plat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