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人一輩子,最重要的到底是什麽?

2018-02-09心靈

25歲的時候,我發現了一個痛苦的真相:

自己即使讀了很多書、報了很多課,天天打卡日日堅持,努力到感動自己,最終卻還是一無所獲。

為什麽會這樣?

不是越努力越幸運嗎?

後來,偶然讀到【資治通鑒】上的一段故事,豁然開朗。

原文如下:

【資治通鑒】周紀

周郝王四十五年(辛卯,公元前270年)

初,魏人範睢從中大夫須賈使於齊,齊襄王聞其辯口,私賜之金及牛、酒。
須賈以為睢以國陰事告齊也,歸而告其相魏齊。
魏齊怒,笞擊範睢,折脅,折齒。
睢佯死,卷以簀,置廁中,使客醉者更溺之,以懲後,令無妄言者。
範睢謂守者曰:「能出我,我必有厚謝。」
守者乃請棄簀中死人。
魏齊醉,曰:「可矣。」
範睢得出。
魏齊悔,復召求之。
魏人鄭安平遂操範睢亡匿,更姓名曰張祿。
秦謁者王稽使於魏,範睢夜見王稽。
稽潛載與俱歸,薦之於王。

(二)譯文

當初,魏國的範雎跟中大夫須賈一起出使齊國。

齊襄王聽到範雎的口才如此流利,非常欣賞他,私下送了他黃金和美食。

須賈卻覺得,範雎可能泄露了魏國的秘密,否則齊王不會對他那麽友好。

所以,他回國後向魏國的宰相魏齊報告了這件事。

魏齊聽後大怒,命令對範雎施加刑罰,結果把他的肋骨打斷了,牙齒也打碎了。

為了活命,範雎只能裝死。

魏齊信以為真,命人將他用席子卷起來扔進了廁所,還讓喝醉的客人往他身上撒尿,想以此來警告大家不要亂說話。

範雎對看守他的人說:「如果你能幫我逃出去,我一定會重重地報答你。」

看守的人就趁機請求把「屍體」處理掉,而當時已經喝醉的魏齊並未細查,就答應了。

酒醒之後,魏齊雖然後悔並派人去找,但範雎已經被魏國的鄭安平藏起來,並改名為張祿。

後來,秦國的禮賓官員王稽出使魏國,範雎在夜裏偷偷去見了他。

王稽見識到範雎的才華,便秘密將他藏在車中帶回了秦國,並推薦給了秦王。

秦王在離宮安排了與範雎的見面。

在長巷中,範雎故意閑逛,裝作不知道秦王即將到來。

當秦王出現時,前導的宦官批評範雎的無禮行為。

然而,範雎卻直言不諱地說:「秦國哪裏有什麽大王,只有太後和穰侯罷了。」

秦王聽到後,讓身邊的人退下,恭敬地向範雎請教。

範雎再三推辭。

秦王:「先生您是不願意教導我嗎?」

範雎謹慎地回答:「身為魏國人,我與大王您並不熟識,交情尚淺。

然而,我所要稟報大王的事,都是關於如何匡正君王行為的重要事情。

我雖然願意竭盡忠誠,但卻不清楚大王您內心真正的想法。

正因如此,大王您即便三次詢問,我也遲遲未敢回應。

我明白,今天若坦言相告,或許明日就會因此遭難。

但這是我的職責所在,我不能回避。

再說,死亡是每個人都難以逃避的命運,假如我的犧牲能對秦國有些許益處,那我也無怨無悔了。

我唯一擔憂的是,若我死去,會讓天下的有識之士因此心生畏懼,不再願意前來秦國建言。」

秦王聽後,誠懇地說道:

「先生,您言重了!今日能與您相見,實乃寡人之幸,似乎是上天的旨意讓您來幫助我,守護先王的宗廟。不論事務大小,上至太後,下至朝臣,寡人都希望先生能不吝賜教,寡人定會深信不疑,虛心受教。」

範雎拜謝,秦王也拜謝。

範雎說道:「秦國如此強大,士兵們如此勇猛,對付其他諸侯國本應輕而易舉,猶如猛犬追逐跛腳的兔子。

然而,為何秦國封閉國境十五年,卻未敢向崤山以東用兵呢?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穰侯在為國家出謀劃策時並未盡心盡力,另一方面,大王您的戰略決策也存在失誤。」

秦王聽後,急切的問:「請先生明示,我究竟在何處失策了?」

此時,周圍有許多人在偷聽,範雎為了試探秦王的反應,決定先不談及太後的事情,而是把目標放在穰侯。

他解釋道:

「穰侯曾越過南韓和魏國去攻打齊國的剛邑和壽邑,這便是一個明顯的戰略失誤。

想當年,齊湣王南征楚國,雖然大破楚軍,殺敵將領,開拓了千裏疆土,但最終齊國並未獲得多少實際領土。

這並非齊王不欲得地,實在是地形所限,難以固守。

後來,諸侯見齊國國力衰退,便群起而攻之,使齊國幾乎亡國。

這是因為齊國勞師動眾征伐楚國,最終卻讓南韓和魏國坐收了漁翁之利。

所以,大王您現在應該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這樣每攻占一寸土地,就能真正擁有一寸土地,每攻占一尺,就能守住一尺。

南韓和魏國位於天下之中,是交通要沖,如果您想稱霸天下,就必須控制這一戰略要地,以此來威懾楚國和趙國。

若楚國強盛,就聯合趙國;若趙國強大,就與楚國結盟。一旦楚國和趙國都歸附於您,齊國必然會感到畏懼。

而一旦齊國也歸順,那麽南韓和魏國就將完全在大王的掌控之中了。」

秦王十分滿意,於是以範雎為客卿,做軍事戰略的參謀。

(三)解析

範雎確定的這條「遠交近攻」策略,最重要的作用,是讓秦國有了方向。

秦國雖強,但前期基本是亂打,一會伐魏,一會打楚,甚至偶爾還越過魏韓去打齊。

毫無章法。

自從範雎來了,這一切都變了。

因為範雎幫秦王畫出了一條清晰的戰略路線圖。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者,不足謀一域。

前期所有的會戰,都是為了最終的決戰做準備。

什麽是「大戰略」?

大戰略,就是心裏始終裝著決戰的目標,然後從當下出發,規劃出一條通向最終決戰的明確路徑。

每一次的小規模戰鬥,都是在為下一場更大的戰鬥鋪路,一步一步地向著最後的勝利邁進。

在範雎提出「遠交近攻」之前,各國都是哪裏有利益就往哪裏沖,敵友關系變化莫測,只看重眼前的利益。

今天A跟B一起打C,明天B跟C一起揍A,來來回回,看著熱鬧,其實沒什麽實際進展。

每個國都是混亂的。

範雎很清醒,他幫秦國搞清楚了一個問題: 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

這不僅僅是在軍事層面上的指導,更是在政治層面上的一種明確。

政策指導戰略,這讓秦國的行動更加有序、有目的。

如此,也就有了進攻的「戰略重心」。

思路其實很簡單,就像我們平時做事,總要先找到關鍵點,然後集中精力去攻克。

秦國的目標是吞並六國,但顯然不能同時打六國。

這就需要找到一個突破口,一個戰略重心。

範雎就敏銳地找到了這個重心—韓、魏。

當秦國集中全部力量攻打這個重心時,勝利的天平就開始向他們傾斜。

當然,勝利不是目的,讓自己越來越強,敵人越來越弱,這才是真正的目的。

戰爭,本質是政治的延伸。

在進行戰爭之前,先要有一套明確的政治規劃和相應的方針政策。

有了這些作為基石,才能進一步構建出戰略框架,繪制出戰略路線圖。

在這個過程中,最關鍵的是找準戰略重心,這也是教員一直強調的要抓主要矛盾。

看過【論持久戰】的朋友都清楚,教員對抗日戰爭的思路很清晰:分析局勢,抓中日雙方的主要矛盾、同時兼顧次要矛盾,駁斥亡國論和速勝論。

先說政治,再談軍事,從國際形勢、民心向背、日本內部矛盾等方面入手,指出了日本軍國主義失敗的必然性。

對戰爭發展的三個階段,分析得十分深刻,有很大的預見性。

接著,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每個階段再抓住核心點,重兵突擊。

這樣,就能在規劃的路徑下持續推進,不斷取得階段性勝利,最終全勝。

國家是這樣,個人亦如此。

很多人想上進,也很努力,但今天研究研究這,明天再看看那,非常混亂,毫無體系。

最終的結果,只能是越努力越焦慮。

所以,在開始努力前,最好先有個整體的規劃,大概分成幾個階段,分析每個階段的關鍵點是什麽。

集中80%的精力去攻克關鍵部份,這樣的努力才有用。

也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突破,最終得到質的飛躍。

【資治通鑒】是一本好書,我也在持續解讀,如果想閱讀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註我的公眾號:周亦見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