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的草原上,十三條紋地松鼠正沈睡在地下。
沈睡的十三條紋地松鼠
(圖片來源:Courtesy of the Gracheva lab)
冬眠,對它們來說並不稀奇,但一個謎題讓研究者們為之著迷:這種地松鼠能在冬天蜷縮在地穴中,不攝入任何水分,卻能奇跡般地保持生存。這個謎題吸引了耶魯大學的兩位研究員——艾琳娜·格拉切娃(Elena Gracheva)和斯維亞托斯拉夫·巴格賴恩采夫(Sviatoslav Bagriantsev)。
科學家們想知道,這些小地松鼠是否真的不需要水?或者,它們的身體是否找到了某種「對抗口渴」的方法?研究結果最終發表在了【Science】上。
冬眠時的地松鼠確實需要水
為了找到答案,格拉切娃和她的團隊決定從體液變化入手。他們首先將目光釘選在地松鼠冬眠期間的兩種狀態上:低溫蟄伏和間歇性喚醒。低溫蟄伏時,松鼠的身體像一個「待機」的機器,體溫降至接近冰點,代謝幾乎停止。而在間歇性喚醒時,松鼠的體溫回升到37°C,心跳、呼吸等生命體征也恢復了「活躍模式」,但它們並不會外出覓食或飲水。
間歇性喚醒(Interbout Arousal, IBA)是冬眠動物在漫長的冬眠過程中,短暫蘇醒的一種特殊狀態。這種狀態在所有冬眠動物中都非常普遍,例如地松鼠、刺猬和蝙蝠等。盡管這些動物的大部份時間都處於低代謝的「低溫蟄伏」狀態,但它們每隔幾周就會經歷一次短暫的覺醒過程。
左側為活躍狀態下的松鼠正在飲水的場景,右側為間歇性喚醒狀態下的松鼠。
間歇性喚醒狀態下的松鼠似乎不熱衷於直接飲水。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科學家們從檢測松鼠的血液入手,尋找口渴的「蛛絲馬跡」。他們將從低溫蟄伏和間歇性喚醒狀態中「喚醒」的松鼠血液樣本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了一些有趣的變化:間歇性喚醒時,松鼠血液中的血管緊張素II(一種可以讓人產生強烈口渴感的激素)水平比平時高出了兩倍,而醛固酮(促進體內保留鈉和水的激素)水平更是達到了平時的三倍!
A:在間歇性喚醒狀態(IBA)下,血清血管緊張素II濃度顯著高於活躍狀態(Active)
B:間歇性喚醒狀態(IBA)下的血清醛固酮水平明顯高於活躍狀態。(圖片來源:文獻1)
按道理,這些激素水平升高會讓它們感到口渴,但奇怪的是,這些松鼠完全不表現出飲水的欲望。
科學家們還做了一個對比實驗,他們讓活躍的松鼠在正常飲水和濃鹽水之間做選擇。
結果,活躍的松鼠幾乎不喝鹽水,但間歇性喚醒狀態的松鼠卻大口大口地喝鹽水,顯然對鹽水的需求更高。 這說明松鼠的身體在冬眠時確實缺水,但它們卻壓抑了對水的渴望 ,而是優先攝取鹽分——一種對維持體液平衡至關重要的元素。
活躍狀態的松鼠對水(藍色曲線)的飲用時間顯著高於0.5 M NaCl溶液(粉色曲線)
(圖片來源:文獻1)
就像沙漠中的駱駝一樣,松鼠的身體似乎也有一種特殊的智慧,能夠「分清主次」,在缺水時更關註電解質平衡,而非單純補水。
但它們找到了「對抗口渴」的方法
接下來,科學家們將研究重點轉向地松鼠的大腦,尤其是兩個負責調節體液的區域:穹窿下器官(SFO)和終板血管器官(OVLT)。這些區域就像「口渴警報器」,一旦血液中的鹽分過高或水分不足,就會向大腦發出訊號,讓我們感到口渴。
地松鼠大腦中SFO和OVLT的位置
(圖片來源:frontiersin)
為了觀察這些區域是否「關閉了警報器」,研究團隊進行了一個非常巧妙的實驗。他們給松鼠註射了一種帶有熒光標記的血管緊張素II,想看看這種激素是否還能在冬眠的松鼠大腦中正常「點亮」。
十三條紋地松鼠
(圖片來源:thescientist)
但當科學家們進一步用電生理技術檢測這些神經元時,卻發現了一個重大線索:冬眠中的神經元雖然能接收到訊號,但它們的活性大幅降低,就像被按下了「靜音鍵」。更有趣的是,這些神經元對一種叫做GABA的抑制性化學物質非常敏感, GABA的作用就像一副耳塞 ,讓神經元「聽不見」渴感訊號。
簡單來說,十三條紋地松鼠在缺水時能透過抑制大腦渴覺神經元的活性,將能量集中用於更關鍵的生理需求。這一機制表明,渴覺並不是被完全關閉,而是被「調節」到一個更適合冬眠的狀態。
十三條紋地松鼠
(圖片來源:Squirrel Gazer)
在應對饑餓的方面,科學家從達烏爾黃鼠(Citellus dauricus)身上找到了一些答案。2009年,科學家發現,這種松鼠在冬眠時會將代謝率降到最低,就像一台待機的電腦,只保留最基本的「背景執行」。
達烏爾黃鼠
(圖片來源:gbif)
科學家們檢測了它們體內的代謝酶和棕色脂肪組織(BAT)活性,結果發現,它們的靜息代謝率下降到僅為夏天的10%,幾乎每一口脂肪都被小心翼翼地儲存和使用。而棕色脂肪(Brown Adipose Tissue, BAT)中的酶活性在需要時迅速升高,幫助它們在偶爾「短暫蘇醒」時快速升溫,就像一部剛插電的加熱器。
棕色脂肪是一種特殊的脂肪組織,與我們熟悉的「普通脂肪」——白色脂肪(White Adipose Tissue, WAT)不同,它的主要功能不是儲存能量,而是產生熱量,幫助維持體溫。它可以被看作身體的「生物暖氣片」,尤其在寒冷環境下顯得尤為重要。
這種能量管理能力,讓達烏爾黃鼠在長達5個月的冬眠中,從容度過了沒有食物的日子。
冬眠不用排尿嗎?
渴倒是解決了,那尿呢?不尿尿的話,毒素不會在體內積累嗎?但對於北極地松鼠(Spermophilus parryii)來說,這卻是一個可以迴圈利用的「資源」。
正在冬眠的北極地松鼠
(圖片來源:guardian)
2014年,阿拉斯加大學的布萊恩·巴恩斯教授發現,這些松鼠在冬眠時幾乎不排尿,但它們的身體卻不會因為毒素積累而中毒。原因在於,它們的腸道微生物像一個「化工廠」,能夠把尿素分解成胺基酸,再次利用。這種機制不僅減少了代謝廢物的積累,還讓松鼠能在冬眠中維持必要的蛋白質合成。
說到極端的冬眠策略,不得不提到北美的木蛙(Rana sylvatica)。這些青蛙在冬天真的會凍成「冰塊」,心跳停止,血液結冰,但到了春天,它們還能奇跡般地復蘇。怎麽做到的?
北美的木蛙
(圖片來源:earthlymission)
科學家發現,這些青蛙在凍住之前,會釋放大量的葡萄糖進入血液。這些糖分就像防凍液一樣,保護它們的細胞不被冰晶刺破。 就像一塊儲存良好的冰激淩,即使冷凍後解凍,也不會變成一攤水。
結語
無論是不易口渴的地松鼠、節能高手達烏爾黃鼠,還是冷凍大師木蛙,每一種生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展現著令人嘆為觀止的生存藝術。而我們,也許正站在這些動物智慧的肩膀上,尋找通向未來的答案。
參考文獻:
1.Junkins M S, Feng N Y, Merriman D K, et al. Suppression of neurons in circumventricular organs enables months-long survival without water in thirteen-lined ground squirrelsJ. Science, 2024, 386(6725): 1048-1055.
2.楊明, 邢昕, 管淑君, 等. 達烏爾黃鼠冬眠期間體溫的變化和冬眠模式J. 獸類學報, 2011, 31(4): 387.
3.Sallmen T, Lozada A F, Anichtchik O V, et al. Changes in hippocampal histamine receptors across the hibernation cycle in ground squirrelsJ. Hippocampus, 2003, 13(6): 745-754.
4.Oelkrug R, Goetze N, Meyer C W, et al.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UCP1 are evolutionarily conserved in mammals and buffer mitochondrial reactive oxygen speciesJ. 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 2014, 77: 210-216.
5.Cooper E L, Wright R K, Klempau A E, et al. Hibernation alters the frog's immune systemJ. Cryobiology, 1992, 29(5): 616-631.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蘇澄宇
監制:中國科普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