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發起「反攻」,跨國車企在華推電動車

2024-12-20心靈
本報記者 倪 浩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位於吉林長春的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簡稱「奧迪一汽新能源」)18日宣布, 正式開始量產奧迪純電動車型。奧迪全球CEO高德諾形容,在中國市場量產的啟動,是「電動化轉型戰略中又邁出了重要一步。」除了奧迪,德日韓等跨國車企正在加快新能源轉型行程,並在中國市場發起「反攻」,希望恢復往日榮光。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面對創新不斷的中國電動汽車,這些「反攻」看上去難度非常大。
11月17日舉行的第二十二屆廣州國際汽車展上,多款合資新能源車紮堆亮相。 (視覺中國)
德國BBA集體轉型 奧迪中國18日回復【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稱,率先投產的是奧迪Q6L e-tron系列車型,隨後將推出針對中國市場專屬打造的奧迪A6 e-tron車型。奧迪在中國首個純電動車型生產基地正式量產,標誌著奧迪在中國電動轉型戰略中邁出關鍵性一步。 據悉,奧迪位於長春的生產基地整合了完整的汽車生產價值鏈,配備沖壓車間、焊裝車間、塗裝車間和總裝車間,中國市場客製版PPE車型的高壓電池也在該生產基地的電池車間生產。該基地計劃年產逾15萬台,對奧迪在中國實作產品組合的電動化轉型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前20多天,德國大眾與上汽集團簽署協定,將雙方的合資期延長至2040年,並宣布將推出全新純電車型、增程版車型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其中,2026年將首次在中國市場推出兩款緊湊級電動汽車,成為中外汽車合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一次重要突破。 另外,德國三大汽車品牌BBA(奔馳、寶馬、奧迪)中的寶馬,首批全電動BMW新世代X車型測試車已於近日在匈牙利工廠下線,目前在中國沈陽生產基地試制出第一台新世代車型白車身,為寶馬在中國市場轉型做好準備。 數據顯示,盡管目前德國車企仍占據著中國市場近15%的份額,但這一比例已遠低於之前的1/4。在電動汽車市場,他們的份額更是不到10%。路透社報道稱,梅賽德斯-奔馳勞資委員會主席埃爾貢·盧馬利近日接受采訪時表示,公司必須盡快贏回市場份額,並重新考慮在華戰略,以確保年銷量不低於200萬輛的目標。 沃達福數碼汽車國際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翔19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德國車企面向新能源的轉型確實比較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技術路線和行業政策的原因。德國車企仍然擁有技術、資金以及品牌上的優勢。但面對中國車企用全產業鏈優勢築起的「護城河」,「反攻」並不容易。 日韓也想恢復往日榮光 與德國車企一樣不甘在中國市場落後的,還有日韓車企。南韓【北韓日報】近日以「攻占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為題報道稱,隨著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的重要性增加,現代汽車重新開機對華投資。據悉,南韓現代汽車決定向北京現代投資5.48億美元,明年,現代計劃在中國首次推出電動汽車。分析稱,本世紀初,南韓汽車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一度超過6%,目前市場份額跌至1%左右。曾經減少中國國內生產器材、縮減業務規模的現代汽車開始了反擊。 另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各大車企正在透過推出電動車,力圖挽回在中國市場的頹勢,而這決定著日本車企能否在中國市場得以重振。報道稱,豐田、本田和日產汽車正在各自開發新款電動汽車,目標是在明年春季投放市場。豐田SUV將以低於人民幣20萬元的史無前例的價格加入競爭,展示其全球銷量第一的本色。本田還表示「終於能推出一款契合中國的新車型」,其車內照明等功能可根據客戶喜好選擇。 日本兩大車企日產和本田18日傳出有意合並,組成世界第三大汽車集團。日本共同社18日分析稱,在傳統燃油車和混動車市場上,日本車企一直以來展現出壓倒性的影響力。但在日益普及的電動車領域,卻被美國特斯拉和中國車企甩在身後,舉步維艱,日本車企抱團意在抗衡中國車企崛起。 張翔告訴記者,日韓在押註汽車產業發展的技術路線上出現了判斷錯誤,對於他們而言,必須要破釜沈舟去開發符合目前發展方向的技術。尤其對日本企業而言,需要做的工作更多。 失去中國市場 「將是災難性的」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8日報道稱,之前中國還是美國通用汽車最大、最賺錢的市場。現在情況出現反轉,通用美國利潤創下新高,但在中國的虧損卻足以讓人懷疑它還能撐多久。報道稱,中國車企致力於推出各種電動車款,並受到了消費者的普遍歡迎,而美國車企卻曾一度將電動汽車拒之門外。 總部位於上海的咨詢公司謀拓創始人比爾·羅梭認為,這是西方車企的一個重大誤判。不過他也提醒,如果西方車企僅僅因為現在沒有競爭力就放棄中國,那將是另一個巨大的錯誤。他認為,「失去中國市場對任何汽車企業來說都將是災難性的。」 12月10日,德國大眾董事會主席奧博穆在中國一次演講中稱,希望能夠在中國市場上和比亞迪並駕齊驅,實作在中國市場的快速發展。不過,【日本經濟新聞】引述美國咨詢公司艾睿鉑的觀點認為,到2030年中國車企在全球銷量中的比例將達到1/3。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傳統車企如不能確立與中國企業抗衡的價格和效能,將很難度過百年一遇的變革期。 「裁員、整合、換隊友,全球車企被迫變革。」日經中文網19日報道稱,由於與新興企業的競爭激化,多數汽車企業的經營環境嚴峻。正在以純電動汽車為中心,透過合作、改變合作夥伴、大規模整合等措施,努力跨過被稱為百年一遇的變革期。 張翔認為,汽車工業發展歷時一百多年,從傳統汽油車向電動汽車轉型是整個行業非常大的一次變革,這對西方傳統車企而言是非常大的風險與挑戰,但是其所帶來的機遇更不容忽視。他表示,中國車企面向新能源轉型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比亞迪、理想等都是經歷過了大浪淘沙才堅持下來的。基於中國的廣闊市場和產業鏈優勢,外國車企不能輕易結束中國市場,否則就意味著失去生產制造的優勢,也將失去一個規模龐大的市場。 張翔說,「外國車企在中國進行電動轉型還是有機會的。中國市場足夠大,需求多元化,以外國車企品牌影響力和技術實力,會贏回一些中國消費者的青睞。同時,外國車企在中國加快電動轉型也將為市場提供更多差異化的產品,滿足市場不同的需求,並將在與中國車企的同台競技中,促進整個汽車產業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