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是卷土重來,也是重新再來。
(文/周盛明 編輯/高莘)
從幾年前開始,在中國舉行的國際車展出現了兩種敘事——本土車企在向消費者講述純電平台、超快充技術、端到端智駕、無圖NOA、大電池增程……在另外一邊,大部份合資車企仍然不緊不慢地展示那些升級改款後的燃油車型。新能源車型寥寥,智能化體驗缺位,一些展台門可羅雀。
時移世易,就在大家以為兩邊註定分道揚鑣之時,故事卻在11月15日開幕的2024年廣州車展迎來了轉機。
奧迪和上汽推出了新品牌「AUDI」,沒有了四環標識,卻擁有了上汽的智能電動技術底座。與之類似,廣汽豐田、東風日產、長安馬自達等等合資車企也紛紛利用中方企業的智能化技術、電動化平台,推出了具有超快充技術、高階智駕技術和智能座艙的新車。
大眾、奔馳、一汽奧迪也和地平線、大疆、Momenta、華為等本土供應商合作,在智能化部份奮起直追。
從奧迪A6進入中國成為加長後的奧迪A6L,到累計銷量過500萬的大眾朗逸系列,海外車企入鄉隨俗、因地制宜推出的「中國特供車」創造出了諸多光輝成績。在新的變革之中,合資車企的「中國特供車」既是卷土重來,也是重新再來。
合資車企,誕生「新物種」
罕見的是,上汽奧迪這一次選擇在新勢力雲集的廣州車展D區布展。占地近千平方米的上汽奧迪展台被分割為兩個大區域:一邊是傳統的四環標識的展區,一邊則是「AUDI」字母標識的新品牌展區。
廣州車展,上汽奧迪展台 上汽奧迪官方
也許是巧合,也許是刻意而為——站在上汽奧迪的展台眺望,右手邊是吉利旗下的領克汽車,對面則是新勢力中定位豪華的蔚來汽車。
與蔚來類似,上汽和奧迪合作推出的AUDI品牌的特點是年輕、科技、具有設計感,而AUDI品牌也將在明年推出第一款車型。
由於AUDI品牌的電子電氣架構在上汽集團的基礎上研發,所以相比德國車企動輒3—5年的新車開發周期,該品牌的首款新車開發周期只有30個月,投產可以在明年年中就落地,進度驚人。
AUDI E概念車 上汽奧迪官方
相比奧迪目前在中國市場上推出的全球化車型,AUDI品牌的對標對手不再是歐美豪華品牌,而是中國本土的頭部新能源車企。
和上汽旗下的智己汽車類似,AUDI品牌的新車也將會有800V架構、超過700km的續航、Momenta提供的高階智駕能力,具備豐富功能和生態的智能座艙系統,甚至還有一個大語言模型的語音助手。但具有差異化的是,AUDI品牌的外觀內飾設計,包括座艙界面UI的設計等都是奧迪主導,在駕駛性方面預計也由奧迪來完成調校。
AUDI E概念車 上汽奧迪官方
「一方面,中國電動車市場是世界上發展最迅速的電動車市場。奧迪目前采取全面電動化轉型的戰略,中國市場給我們很大發揮空間;另一方面,中國汽車消費者擁有更高期待。他們更了解技術、追求潮流。我們要給他們提供客製化解決方案。為了實作此目的,要與上汽集團合作實作目標。」在此前的AUDI品牌釋出會上,奧迪·上汽合作專案CEO宋斐明(Fermín Soneira)如此總結。
從合資車企進入國內的40年時間裏,這種深入到平台級的合作模式幾乎從來沒有發生過。而在本屆廣州車展上,類似的例子不只有AUDI品牌一個。
在新能源領域摸索了bZ3、bZ4X兩款產品之後,廣汽集團和豐田汽車的合作走向更深入的領域。本次車展上,廣汽豐田推出的全新的緊湊級SUV產品bZ3X(鉑智3X)雖然延續了之前的命名策略,但卻基於廣汽的電動化平台推出。
廣汽豐田鉑智3X 懂車帝
和廣汽旗下自主品牌的純電SUV埃安V類似,廣汽豐田鉑智3X和智能駕駛公司Momenta合作,采用輝達Orin-X芯片。該車硬件部份配備了包含車頂激光雷達在內的27個傳感器,官方介紹能實作城區和高速的無圖NOA智能駕駛。在座艙部份,新車也將使用高通驍龍8155芯片,具備四音區語音辨識的能力。
搭載車頂激光雷達的廣汽豐田鉑智3X 懂車帝
純電全球車型艾睿雅(ARIYA)在中國市場碰壁之後,東風日產也將面向中國的新能源產品的研發和制造中心轉移到中國本土,並在本次廣州車展上釋出了全新車型N7。該車架構完全在中國進行研發,使用Momenta的高階智駕方案,在座艙部份則對標國內一線新能源車企使用高通驍龍8295的芯片。
東風日產全新純電車型N7 東風日產官方
東風汽車有限公司副總裁、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總經理關口勛表示,未來三年NEV板塊研發投入將超過100億元,技術中心將擴招至4000人。
除了豐田和日產,長安馬自達也在今年4月展示了MAZDA EZ6。該車和長安旗下深藍SL03使用了同樣的平台,也采用了類似的智能座艙和智駕技術,在外觀設計和底盤調校上則由馬自達負責。
長安馬自達EZ6 觀察者網攝
合資車企的中外雙方互相分工,一方提供創新的電動化、智能化技術甚至是既有的成熟平台,另一方提供產品設計和工程技術。在這樣的模式之下,上汽奧迪AUDI、廣汽豐田鉑智3X、東風日產N7、長安馬自達EZ6等車型已經不再遵循合資車企過往在中國的路徑。
在這些合資企業裏,中方企業的參與度前所未有。在這種模式之下,雙方的開發流程更敏捷,推出的產品也更本土化。這些擁有「中國魂」的「新物種」們,正在以一種全新的思路直面來自中國新能源車企的競爭。
取之於中國,決勝於中國
在所有豪華品牌中,奔馳在中國對於智能化的態度和落地速度讓人驚訝。根據公開資訊,梅賽德斯-奔馳過去五年在華累計投入105億元人民幣,並在北京和上海相繼成立了新的研發中心。
這一次,新奔馳E級也出現在廣州車展的展台之上。早在去年12月,奔馳就已經在該車上推出了覆蓋全國範圍高速與城市快速路段的NOA功能。
廣州車展,奔馳展台 觀察者網攝
根據奔馳公布的資訊,這套由中國研發團隊主導的系統不僅能夠實作自動變道、自動遠離大車、自動駛入/駛離匝道等功能,還具備自動泊車的能力。由於本土化研發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該系統的開發時間僅有12個月。在座艙層面,奔馳全新E級也配備了高算力的高通驍龍8295芯片。
搭載高速與城市快速路NOA功能的奔馳E級 觀察者網攝
值得註意的是,就在廣州車展開幕前夕,梅賽德斯-奔馳還高調展示了自己和Momenta合作的智能駕駛功能在城市中的表現。在展示中,梅賽德斯-奔馳(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王忻和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CEO康林松乘坐著一輛搭載L2++無圖智能駕駛能力的奔馳S級橫穿上海。
奔馳無圖L2++挑戰上海城區跨江行 梅賽德斯-奔馳官方
據悉,梅賽德斯-奔馳計劃從2025年起在北京奔馳開始生產基於MMA平台的新車型——全新電動長軸距CLA。在這款車型中,800V架構、長續航能力、快速充電能力等主流功能悉數上車,並且還將正式落地和Momenta合作的這套不依賴高精地圖的端到端智能駕駛系統。
全新電動CLA 梅賽德斯-奔馳官方
取之於中國,決勝於中國——在奔馳采用的這種模式之下,新車的基礎平台架構依舊由海外車企研發,但中國的本土智能化研發團隊和本土智能化供應商幫忙補齊短板,將中國消費者看重的功能和體驗提升到國內主流水平。
橫向來看,除了梅賽德斯-奔馳,一汽奧迪、大眾等車企也正在嘗試這種模式。
在本屆廣州車展上,一汽奧迪Q6L e-tron正式亮相。和上汽奧迪的AUDI品牌不同,Q6L e-tron為全球車型,基於奧迪和保時捷聯合開發的PPE平台推出。在800V高壓平台和寧德時代107kWh電池組(CLTC續航725km)之外,新車的智能駕駛功能由一汽奧迪和華為聯合開發。
廣州車展,一汽奧迪展台 觀察者網攝
根據一汽奧迪的官方資訊,Q6L e-tron在車頭布置了兩顆96線的激光雷達,此外智駕硬件還包括了5顆毫米波雷達、11顆網絡攝影機以及12個超聲波雷達。據悉,一汽奧迪Q6L e-tron能夠實作類似華為ADS的點到點無圖智駕,「全國都能開」的能力以及自動泊車、遙控泊車、代客泊車等高階功能。
一汽奧迪Q6L e-tron 觀察者網攝
而對於大眾汽車來說,由於在華銷售的產品線數量多、價格段覆蓋廣,其所采用的策略則必須更加靈活。
在本屆廣州車展上,大眾汽車品牌展出的上汽大眾帕薩特Pro、上汽大眾途觀L Pro、一汽大眾新邁騰、一汽大眾探嶽L等車型使用了大眾汽車和卓馭科技(原大疆車載)合作開發的IQ.Pilot智能駕駛輔助系統,能夠實作基礎的車道保持、撥桿變道、智能加塞應對、智能避障、智能泊車輔助等功能。
上汽大眾帕薩特Pro 大眾汽車
在長線規劃上,大眾汽車集團依靠旗下軟件公司CARIAD在中國的子公司,圍繞使用者體驗、使用者互動、高級輔助駕駛系統和自動駕駛、車輛與系統整合、硬件設計與適配以及數據處理這六大領域,進行中國本土化研發和適配。
比如,在高階智能駕駛領域,CARIAD在2022年和中國智能駕駛頭部企業地平線成立合資公司「酷睿程」,大眾汽車集團為該合作投資約24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83億),這也是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市場單筆金額最大的投資。
在智能座艙領域,2023年,CARIAD與中國智能作業系統產品和技術提供商「中科創達」成立合資公司。
在底層的電子電氣架構層面,大眾汽車集團和小鵬汽車在2024年簽署多個協定,宣布將聯合開發全新的CEA電子電氣架構,未來用於CMP和MEB平台的國產大眾汽車品牌純電車型之上。
「CARIAD中國將在該專案中扮演關鍵角色,並為新架構研發整合最新一代的高級自動駕駛輔助方案(ADAS)以及智能座艙軟件功能」。大眾汽車集團的知情人士曾向觀察者網表示。
「中國特供車」的不同含義
從燃油車時代的修改外觀、加長軸距、最佳化配置,到如今新能源領域電動平台和智能技術的本土化,「中國特供車」這一概念被賦予了全新的內涵。
觀察本屆廣州車展,不論是上汽奧迪AUDI品牌、廣汽豐田、東風日產、長安馬自達的深度融合,還是奔馳、一汽奧迪、大眾汽車依托本土供應商在智能化技術上的全面加速,合資車企、海外車企正在用實際行動打破過往的路徑依賴。
「中國特供車」或許將不再是差異化的選擇,而是通往全球電動車產業競爭高地的一把關鍵鑰匙。
這種變化不僅是市場導向的結果,更是全球車企在中國市場重新自我定位的縮影。
曾幾何時,合資車企與中國本土車企在車展上如同兩條平行的河流,各自奔流向前。然而,在本屆廣州車展上,那些曾經涇渭分明的界限正慢慢模糊,兩條河流的方向開始逐漸靠近。而未來的走向,或將共同通向一片更廣闊的海洋。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