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關山不遠|新華走筆

2024-10-20心靈
新華社北京10月18日電 10月18日,【新華每日電訊】開設「新華走筆」專欄,刊發新華社記者的行思錄。專欄發表記者任沁沁撰寫的文章【關山不遠】。
飛機越過天山。蒼茫雲海間,巨龍綿延2000多公裏,銀峰雪色,雄姿浩瀚。
無垠天穹下,帕米爾雄鷹高飛,別叠裏漢時關闕尚在,「大國之道」寫滿英雄故事。
9月中下旬,記者行走天山南北。每當來到邊境線,總是多一些感動。
寂靜的群山放大了一切聲響,歷史足音清晰,堅守有了回聲。
關山並不遙遠,在你我心中。
界 碑
2天,跨越4270公裏,72歲的護邊員巴依卡·凱力迪別克,從帕米爾高原來到人民大會堂。
9月29日,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上,被授予「人民衛士」的老人,眼角有淚。
他告訴記者,那一刻想起了天堂裏的父親和兒子。
在中國最西端的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一家三代巡邊高原,加起來正好72年了。
海拔5100米,「血染的通道」紅其拉甫,他們走在最前面探路,為官兵指引方向,避開雪崩、滑坡、泥石流。
「邊防線我走不動時,你得走,你走了我才心裏踏實。」
「沒有國家的界碑,哪有我們的牛羊。」
「守住這裏,守住了國,就守住了家。」
三代護邊員的話語,質樸、熾熱。
巴依卡·凱力迪別克曾問父親,為什麽要給解放軍當精靈?父親說,他們幫牧民打草,給大家米面,為老鄉蓋石頭房子,卻什麽也不要。
3年前,一個冷冽的午後,巴依卡·凱力迪別克的兒子拉齊尼·巴依卡,躍入冰湖托舉起落水幼兒。生命定格在41歲。
不為暴風折翼,不因長夜畏懼。這是帕米爾雄鷹的選擇。
鷹,塔吉克族的圖騰,英雄和正義的化身。雄鷹離不開雪山,他們更離不開自己終身守護的祖國和邊境線。
「我幹不動了,由兒子幹;兒子幹不動了,由孫子幹。」拉齊尼·巴依卡沒有告別,並未離開。
巴依卡·凱力迪別克時常緊握那根陪伴他多年巡邊歲月的馬鞭。馬鞭上,刻上了拉齊尼·巴依卡犧牲的日子——2021年1月4日。
他知道,即便時間重來,兒子依然堅定如一。
這個9月,巴依卡·凱力迪別克再次踏上熟悉的巡邊路。
千裏邊境線,界碑上的「中國」二字,鮮紅如血。
烽 燧
烽火已熄,狼煙散盡,萬裏長城最西烽——別叠裏烽燧靜穆屹立。
此刻,耳畔的風呼嘯而過,古絲路蜿蜒腳下,駝鈴聲聲化作東西文明交響,在天地間織就壯闊畫卷。
遙想當年,漢唐兩朝派駐王師於此,守護百姓繁衍安居,鐵證了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事實。
新疆烏什縣,別叠裏烽燧靜穆佇立於時間深處。(新華社記者任沁沁攝) 歷史未曾遠去。2000多年後,烽燧的每一塊磚、每一抔土,都在訴說。那是大漢鐵騎出關遠征卷起萬裏塵煙,是盛唐玄奘茫茫戈壁踽踽獨行留下朝聖背影,是陳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千古豪言,是左宗棠「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讓人」的大義凜然。
千百年來,流淌在中華兒女血脈裏的基因和信念,構築起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凝結成牢不可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距離烽燧1.5公裏處,別叠裏警務站前,「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為祖國守邊防」的誓言在太陽下閃光。
國慶日這一天,警務站2名民警和30名護邊員,一早舉行了升旗儀式,隨後前往中吉3號界碑巡邏踏查。界碑前,大家高舉五星紅旗,重溫入黨誓詞。
「我們守的不只是邊境,更是傳承千年的戍邊使命。」民警王春說。年初,孩子出生不久後,他就匆匆趕回警務站。
28歲的毛晨旻,從山清水秀的浙江杭州來到這裏。「古代將士的戍邊條件比現在更苦,他們尚能堅守、沖鋒,我們有什麽理由說不?」
海拔2300米,戈壁灘上的車轍、腳步,深深淺淺,蜿蜒向遠方。那是移民管理警察和護邊員們,在風雪中行走的銘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他們守護的不是石頭和土坯,更是聯結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要對得起歷史,更對得起後人。
復興民族骨子裏的血性膽氣,是別叠裏烽燧迄今屹立、依然恢弘的精神底座。
大 道
從新疆喀納斯到廣西東興,漫長的219國道,綿延10065公裏。「國之大道」,亦是衛國戍邊的生命線。
一代代戍邊衛士,舍小家團圓,守山河萬裏,護國泰民安。
從東興出發,沿219國道向西約兩百公裏處,是中越邊境的法卡山。貓耳洞、防炮洞、碉堡、戰壕……曾經血與火燃燒的歲月,永久鐫刻在祖國南疆的大山中。
中秋,團圓之夜。墨藍天穹上,一輪滿月將銀光灑向綿延的群山。這是中國廣袤邊境線的一段——廣西崇左段,1171號界碑立於此。
月亮很近,星河皎皎。駐足的人並未停留太久,只是喝了幾口水,又往前走了。爬陡坡、穿密林、巡邊境……平靜的山嶺中,只聽得急促的腳步聲。
崇左憑祥市上石鎮浦東村剝皮屯,崇左邊境管理支隊上石邊境派出所三色橋警務室,民警輔警們常年守護著16塊界碑和15公裏邊境線,每天至少要完成8次全線橫向巡邏。
「記不清走過多少路了,邊民的幸福與安寧,比我們的團圓更重要。」民警張超偉說。
月光下,閃爍的「紅藍光」映照著界碑,和一張張櫛風沐雨的面龐。
每一種團圓都值得守護。
有的人卻再也回不來了。
「如果我犧牲了,就將我埋在康西瓦,繼續守衛祖國邊疆。」
山風吹過昆侖之巔,喀喇喀什河奔流不息。沿219國道行至康西瓦,中國海拔最高的陵園,長眠著為保衛和建設祖國邊疆獻身的上百位烈士。
陳紅軍、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就在其中。4年前,冰涼的河谷中,他們以青春、鮮血和生命,守住了大好河山的「寸土不讓」,在喀喇昆侖樹起新的英雄豐碑。
陳祥榕墓前,擺滿了他最愛吃的橘子,其中一顆寫著「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烈士曾許下的青春口號,染紅了高原上皚皚的雪,如長明火、啟明星。
中華兒女,自古以來就不怕死。無數以身許國、浴血奮戰的故事,鑄成今日中國之富強底基。
「英雄者,國之幹;庶民者,國之本。」他們走進了歷史,千千萬萬後來者得以擁抱未來。
新 生
故事沒有結束。
9月,重走巡邊路的巴依卡·凱力迪別克,欣喜地看到正在施工的水庫。他深知,兒子生前為當地百姓解決用水問題的願望,正在成真。
9月3日,中吉雙方首次在別叠裏口岸實作通關。一輛輛搭載著各類商品的貨車駛出國門,開往吉爾吉斯。這個正在加速建設的口岸,將作為重要的國際運輸和物流走廊,有力保障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的人員往來和貨物流通。
金秋,全國啟用統編語文教材。翻開其中一本,反映戍邊英雄事跡和精神的篇目赫然在列。文中寫道:「這裏被稱作‘生命禁區’,可在駐守的邊防官兵心中,始終擁有堅定的信念: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國,我要用熱血和生命去捍衛腳下的每一寸土地。」
英雄身後,萬象更新。
中華民族,向光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