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醫療企業現在要拿中後期的錢,只降估值夠嗎?

2024-06-12財經

文 | vb動脈網

當前上市很難,但如果只是融資呢?

答案是也不容易。據動脈橙數據庫不完全統計, 2024年一季度中國醫療領域共完成243起融資,同比下降44.5% 。而如果只關註中後期,數據則更不可觀,據悉,截至2024年5月31日, 在2022年已完成B輪融資的203家醫療企業中,當前仍在B輪的有167家,而跨過B輪的僅有36家,占總企業數比例不到20% 。這意味著,有大量醫療企業正卡在B輪,一場「中後期投資荒」正在醫療行業快速蔓延。

而為了拿到錢,以此度過寒冬,醫療企業自降估值融資開始成為行業常態。於是在近一兩年,類似於 【為了融到資我把估值砍掉了40%】【一家B輪公司估值打六折】【一個獨角獸估值砍200億】 的新聞屢見不鮮。比如在近日,一家聚焦於腦機介面的器械企業剛宣布獲得近億元B輪融資,透過觀察其回復公告,不難發現本輪融資投前估值較此前下降了近一半。

但這種方式並不是一直都有效,一個殘酷的現實是,盡管不少醫療企業當前已經在自降估值尋求融資,但依舊難以找尋到買家。對此,某資深合夥人向動脈網表示,「 如果時間不對,或者離裏程碑還很遠,即便能夠主動降低估值融資,最後願意接手的中後期機構還是很少 。」

那麽,當下醫療企業如果想要拿中後期的錢,衡量標準到底是什麽呢?

「估值」是中後期投資第一大門檻

事實上,造成當前「中後期投資荒」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企業未達到一定裏程碑,或者投資機構基於寒冬之下的戰略調整,開始更專註於早期等等。而在這之中,最關鍵的還是當前醫療行業估值體系的不合理,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掛嚴重。

對此,某機構合夥人向動脈網談道,「過去兩三年很多所謂的熱門專案,估值體系實際上都站不住腳。這是因為機構的瘋狂追逐使得一些醫療企業的商業動作完全變形,不遵循發展規律,拔苗助長,很多創始人根本不清楚自己公司到底價值幾何。而 當市場熱度下降,企業估值就會被頂到一個上不去也下不來的尷尬境地,前後輪投資人的利益難以平衡,因此很難再找到‘接盤俠 ’。」

而這正在成為醫療領域當前無法解開的怪圈。在存取中,某資深投資人就明確向動脈網表示,「 對於被投企業,我們能接受的最差情況是收益為0,也就是保本+利息就行 」。雖然投資人已經在讓步,但要真正在市場之中兌現卻並不容易。

透過觀察行業不難發現,在過去幾年,過快的融資節奏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不少醫療企業的商業化行程,導致其後期市場兌現度嚴重不足,很多醫療企業不僅還尚未實作盈利,甚至一直到B輪都還沒有成熟的產品上市。這在更強調現金流、可規模化收入、可規模化產品覆蓋的當下,顯然是不被資本市場所認可的。

對此,上海某知名機構合夥人談道,「IPO收緊後,如果醫療企業本身沒有太好的現金流能力,或者商業化以及盈利‘時間表’很模糊,後期要結束是挺難的,所以即便部份企業估值開到很低,但外部機構仍不願意接手。這是因為如果並購導致最終的對價產生極大的折扣,那麽對於後續進入的投資人而言,恐怕企業賣身也難以讓他們收回本金,畢竟有人是幾億元投的,也有人是幾十億元下註的,這中間的利益落差很大。」

對於這一情況,某資深合夥人深有感觸,她談道,「由於現有結束渠道不明朗,再加上整體估值虛高,如果不能從中篩選到有價值的醫療標的, 那麽現在投得有多大方,後面算賬就會有多難看 。所以,當前已經很少有投資人再往中後期砸錢,甚至LP也會間接施壓,對於中後期專案有反彈情緒,從而導致了當前醫療領域的‘中後期投資荒’。」

中後期的錢到底誰在拿? 又是誰投的?

雖然大家當下的日子都不太好過,但總有人在偷偷幸福著,中後期投資其實也是如此。某資深投資人向動脈網透露,「 頻次放緩、出手更謹慎確實是事實,但實際上,所有機構當下都還在投資,真正有利潤的中後期專案當前仍然很搶手 。」

圖1.今年已完成中後期融資的37家醫療企業

那麽,到底怎樣的醫療專案能夠在當下獲得中後期投資呢?我們不妨從今年已完成中後期融資的37家醫療企業中尋找答案。

第一點當然是「業績」要達標,即能夠達到一定裏程碑 。眾所周知,企業融資輪次與裏程碑事件息息相關,一個成熟的融資體系應該是:天使輪看人,A輪看產品,B輪看數據,C輪看收入,D輪看利潤。也就是說, 越到中後期,資本市場會逐漸拋開創始人的光環,更關註於企業的具體動作以及產業兌現速度

智核生物 為例,其剛剛在4月中旬完成近億元C+輪融資,這很大程度上是仰仗於其過去兩年在管線上的巨大進展。比如在2022年,其自主研發的68 Ga標記PD-L1的放射性顯影劑藥物(SNA002),先後獲得FDA和CDE批準,成為首個獲得中美IND雙批準的放射性核素顯影藥物。而在今年,智核生物所持有的人促甲狀腺素註射液(rhTSH,商品名智舒嘉®)又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上市,將填補國內分化型甲狀腺癌治療空白。另外,SNA014、SNA025等全新靶點治療性核藥也在同步推進中。

當然,裏程碑不只有產品管線,還指代商業化。作為醫院經濟營運管理領域資訊化與大數據服務提供商, 熙軟科技 在過去一個半月內連續完成B+輪和C輪兩輪融資,並且其投資方來頭都不小,紅杉、高榕、順為、夏爾巴、泰康等均在內。而之所以會如此受青睞,主要是因為熙軟近些年在市場端的良好表現,據公告顯示,熙軟多款產品在過去半年先後在廣東、四川、貴州、山東等多家三甲醫院中標,總中標金額超1500萬元。而對於最新兩輪的募集資金,熙軟也明確表示將主要用於產品研發和市場推廣。

第二點則是企業能屈能伸,願意主動降低估值再融資 。正如前文所說,當前中後期融資難的典型特定之一就是企業估值虛高,再加上不少醫療企業對估值預期不松口,依然選擇硬抗,因此很難找到付費方。而與之相反的是,一部份醫療企業審時度勢,他們在融資過程中願意先放低姿態,主動降低估值再融資。

事實上,這種靈活變動的「心態」在當下尤為重要。對此,某頭部機構合夥人向動脈網談道,「近一兩年,在為某些專案進行中後期融資時,我會先給創始人做工作,告訴他們該降價還是要降價,不要太糾結估值,能拿到錢才是第一位。如果現在不拿,等後續寒冬加劇,到時候就算你想開了,願意降低估值融資,但能夠買單的資本卻越來越少了。」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投資人會起到一個非常關鍵的角色。為此,某位資深投資人表示,「很多創始人會很要面子,很多時候他們其實想松口,但需要投資方先提出來,投資方提出來之後,他們才會順水推舟半遮半掩地就讓了。」

第三點是醫療企業為了某種目的而進行中後期融資,比如上市或者市場推廣等等 。這在當下極為常見,比如為了沖擊IPO,企業會在中後期引入一些國資或者產業資本,來為自身‘月台’。當然,這一時期的機構也非常願意,只是要對專案精挑細選,篩選出上市把握性大的。而除了上市,部份醫療企業也會為了管線研發或者市場合作等,定向選擇進行一些中後期融資。

那麽,到底又是誰在投呢?

圖2.2023-2024.5.31中國醫療領域中後期融資出手數TOP10

第一大付費方當然是地方國資,雖然近些年其投中後期比例有所下降,但如果從現有的絕對值來看, 國資仍然是當前醫療中後期融資的最大買方 。對此,一位資深投資人向動脈網透露,「 國資機構幾乎占據了後期的位置 」。這從數據上也能說明這一點,據動脈橙數據庫不完全統計,在今年醫療領域已完成的87起中後期融資中,地方國資參與次數的比例高達76%。

事實上,這其中是有行業邏輯的。從國資角度出發,在招商引資的巨大壓力下,投中後期一方面是要扶持現有醫療企業向上走;另一方面也是要吸納更多優質標的。而對於醫療企業來說,在中後期引入國資,除了背書月台,在這一階段,企業也需要擴建產能,而國資的引入剛好可以提供土地、稅收優惠等服務。

當然,除地方國資外,一些頭部市場化機構當前也在布局中後期投資,比如紅杉、君聯、啟明、高特佳、禮來等。另外還有一些機構在「報團取暖」投中後期,比如寵物疫苗研發商艾益動物藥品完成的C輪融資,其投資方就有多達6家,這樣一方面是可以緩解資金壓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風險。

越是稀少, 越要理性看待中後期投資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前醫療領域的「中後期投資荒」並不見得是一件壞事。

就以企業為例,在過去,部份醫療企業為了迅速搶占市場,一年可以完成2輪甚至3輪融資,這固然可喜,但也極大地耗費了企業精力,畢竟要完成一輪融資,企業往往需要投入3-6個月的時間,如果一年要完成2到3輪,就意味著企業可能一整年都在圍繞融資這一件事情上,這必然不利於企業發展。

投資機構也同樣如此,在前期瘋狂加碼之後,隨著行業泡沫到來,手裏的企業退不出去,留給他們的只能是一地雞毛。事實上,當前就有不少機構深陷其中,因此現階段都開始專註於做投後管理,並在選擇專案時,開始變得更加理性和謹慎。

所以, 當下的「中後期投資荒」實際上是在對醫療行業進行一次生態洗禮 ,一部份還未達標的醫療企業可以借此沈下心來,好好打磨自身產品或者推動商業化行程,而那些真正具有市場價值的優質標的也能更容易脫穎而出。對此,某頭部機構合夥人在一次內部講話中談道,「現在資金不像以前那麽充裕,缺乏生命力的公司會逐漸融不到下一輪。但與此同時,那些有頑強生命力的公司會受到追捧,不愁融資。 沒有以前那麽多非理性的資金攪局,優質公司反而能夠獲得更長遠的發展 。」

所以,對於投資機構來說,在出清一部份商業化前景不明朗的專案之後, 隨著市場逐漸回歸理性,當下反而是個更好的入場時機 。為此,某知名VC合夥人向動脈網表示,「我們會有更多的時間去尋找真正的好團隊好方向,也能以合理的價格進入。」

當然,對於一些醫療企業來說, 中後期投資在當前也不一定是必選項 ,就像隨著上市政策收緊,IPO不再是醫療企業唯一的目標一樣,中後期投資其實也是如此。雖然當前有不少醫療企業為了「等」中後期投資,開始大量地在進行+、++、+++輪融資,但這並不是長久之計,與其背負著巨大壓力,在狹窄的空間內「卷生卷死」,不如靈活應變,在遇到好的BD或者被並購機會時,開啟「應退盡退」模式。

事實上,這種共識正在醫療領域悄然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