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易綱:貨幣政策「以我為主」,在收緊和放松兩個方向都留有余地

2024-04-23財經

「貨幣政策堅持‘以我為主’,在調控中充分考慮時滯等復雜因素,註重跨周期調節和跨區域平衡,在收緊和放松兩個方面都相對謹慎、留有余地。」近日,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金融學會理事會會長易綱在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高金)成立15周年大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

易綱圍繞「穩健貨幣政策的框架」的主題,對中國近年來貨幣政策調控框架的基本邏輯和執行機制進行了深入分析。

他提出,利率政策是貨幣政策的核心。「利率、匯率政策首先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這是保持經濟金融穩定執行並從宏觀層面抑制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關鍵。利率是貨幣政策的核心,是宏觀經濟中的重要變量。」

易綱認為,考察利率對行為和資源配置的作用,主要以真實利率為尺度。總體上,真實利率略低於實際經濟增長率是較為合理的,從經驗數據來看,中國大部份時間真實利率都是低於實際經濟增速的,這一實踐可以稱之為留有余地的最優策略。

不過,易綱也提出,真實利率不能持續明顯低於實際經濟增長速度,如果利率長期過低,就會扭曲金融資源配置,帶來過度投資、產能過剩、通貨膨脹、資產價格泡沫、資金空轉等問題,超低利率政策難以長期持續。

經過近30年持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中國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市場化的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以及較為完整的市場化利率體系,主要透過貨幣政策工具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釋放政策利率調控訊號,在利率走廊的輔助下,引導市場基準利率以政策利率為中樞執行,並透過銀行體系傳導至貸款利率,形成市場化的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調節資金供求和資源配置,實作貨幣政策目標。

遵循上述思路,易綱認為,近年來,中國的貨幣政策堅持「以我為主」,在調控中充分考慮時滯等復雜因素,註重跨周期調節和跨區域平衡,在收緊和放松兩個方面都相對謹慎、留有余地。「貨幣政策始終執行在正常區間,實際利率與潛在經濟增速大體匹配,人民幣匯率彈性顯著增強,促進了宏觀經濟穩定。」易綱稱。

「以我為主」體現在對中國經濟環境充分考察的基礎上,並未簡單跟隨主要發達經濟體利率上行,總體上堅持穩健的操作理念。易綱舉例稱,2022年以來,美聯儲連續11次加息達525bps,是歷次加息周期中節奏最快、加息曲線最陡峭的一次。同期,中國央行並未跟隨加息,還根據調控需要及時適度將息,7天逆回購利率下行40bps,1年期和5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分別下降35bps和70bps,引導企業貸款利率走低至歷史最低水平。

「我們要慎重使用貨幣當局的調控工具,很多時候應該留有余地,不宜使用強刺激的政策。」他表示,中國央行堅持「以我為主」的宏觀調控,加上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信貸投放,透過再貸款或資金激勵的方式,支持金融機構加大對特定領域和行業的信貸投放,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末,中國各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余額為7.5萬億元,占央行總資產比重15%左右,其中,長期性工具余額合計2.9萬億元,階段性工具余額合計4.6萬億元。

透過結構性貨幣政策的實踐經驗,易綱認為,政策工具要有進有退,謹防道德風險,避免補貼的制度化和造成不公平。他建議,金融機構需承擔風險,盡管央行透過優惠利率資金或激勵資金的方式給予金融機構激勵,但不幹預金融機構的放貸行為,對於貸款發放,金融機構自主決策、自擔風險。

在「以我為主」的宏觀調控及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運用下,中國貨幣政策調控取得較好成效。2023年底,中國人民幣貸款余額超過230萬億元,是2012年的近4倍;社會融資規模余額超過370萬億元,是2012年的4倍多。過去幾年,每年貸款新增20萬億元左右,社會融資規模新增約30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