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之前,彭叔首先給大家說一個很經典的理論,也就是曾經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獲得者里察塞勒教授提出的,這個理論叫「稟賦效應」。
原文是:當你擁有一樣東西之後,你對這樣東西的評價,會高於你沒有擁有它時。
大家想想,我們擁有一樣東西時候的快樂,和失去這樣東西的時的痛苦,哪一個會更大?為什麽房價上漲容易下跌難?為什麽窮人容易窮,富人容易富?
這幾個看起來互相沒有關聯的問題,其實背後都有著同樣的一種心理效應 ,也就是———稟賦效應。這個理論就是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里察塞勒 教授(Richard Thaler)率先提出的。
大家想要理解今天主要講的這個「稟賦效應」,得先了解行為經濟學 中另外一個更基本的概念,叫損失厭惡 。
一、什麽是損失厭惡。
簡單來說,損失厭惡就是我們寧願得不到,也不願意失去。比如說:
假設現在你要追一個女孩子,然後你需要付出感情、金錢、時間,但是最後你辛辛苦苦的追了一個月,並且為了鼓勵你,這個女孩還好暗示你,你們還是有可能的,結果追了一個月,你卻沒追上,你這個時候肯定會非常失望,付出了那麽多,卻一無所獲。
但事實上,你什麽都沒有失去。
追女孩追一個月沒沒有追上的人大有人在,為什麽別人卻沒有你那麽失望呢?
為什麽經過一場想像中的「得而復失」後,你的心情比什麽都沒有發生時還要糟糕呢?
這點在彭叔可以用另外一個例子來比方,比如說今天早上你出門上班的時候心情分是滿分100分,然後走在路上的時候,你看到地上有100塊錢,你撿到以後放自己口袋裏,然後心情值迅速上升50%,達到了150,然後你因為撿錢的耽誤了時間,從而沒趕上車,上班遲到了,被老板扣了100塊錢,你的心情又下降了50%,變成了75。
一來一去,你本身的錢沒有任何變化,但是你的心情值卻從100變成了75。大家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有人會說,這個計算有問題,為什麽「心情值」不是加減某一個值呢,如果那樣算,得而復失就沒有任何變化了。這就問到點子上了。
好比同樣是撿到100元,一個身家百萬和一個身家萬元的感覺完全不同,我們擁有的東西是我們價值判斷的起點。所以「心情值」的變化不是加減某一個值,而是乘除一個比例。
就像我們拿10萬元炒股,虧損10%,再盈利10%,就變成了99000(反過來也是一樣),憑空少了1000元。我們得到一樣東西的快樂,通常少於失去一樣東西的痛苦。所以,我們不喜歡冒險,寧願放棄得到的快樂去維持現狀,也不願承受失去的痛苦。這就是投資決策心理的「損失厭惡」。
現在我們把這個理論用在房價易漲難跌的方面來去,也是一樣的。
比如說小明本來擁有一套100萬的房產,後來房價上漲了50%,他的這套房產變成了150萬,小明的心情很開心,後來樓市不好,房價下跌了50%,小明的這套房產就變成了75%,但是因為小明失真失厭惡,所以他哪怕明知道房價在下跌,他都不願意降價。因為對小明來說,房價下跌50%的痛苦,遠遠超過於房價上漲50%帶來的快樂,他寧願把房子留在手上不賣,也不願意看到自己的房子降價。於是乎房價總是上漲的時候容易,下跌就很難。
這中間,還有一點,那就是「損失厭惡」的前提是「擁有一樣東西之後害怕失去的感覺」,它暗含著一個假設,你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的價值判斷,常常是非理性的。這就是說,哪怕這個房子已經不值150萬了,但是為了不讓自己難受,在賣房人的心裏,他還是會認為自己的房子是值150萬的,這種認知就是非理性的。里察塞勒的「稟賦效應 」,就證明了這個假設。
二、什麽是稟賦效應。
我們再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假設現在你同時擁有了2份工作機會,其他所有的條件都一樣,唯一不同的就是一個薪金薪水高2000元,另外一個工作可以多5天的年假。你這個時候覺得這兩個工作都可以接受,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講,這2000塊錢的薪金和5天的年假在你心裏效益相等。然後其中一家公司先打電話通知你被錄用了,然後你開心的接受了,並且還憧憬了在新公司上班以後的生活,過了一會,另外一家公司來打電話給你,你這個時候十有八九會拒絕。
雖然在接到第一個公司打電話來臨前,你還覺得兩者沒有區別,但當你接受了第一份工作後,你已經擁有的2000元薪金的效用就增加了,大於你沒有得到的5天年假。里察塞勒教授說,這就是「稟賦效應」:當你擁有一樣東西之後,你對這樣東西的評價會高於你沒有擁有它時。
「稟賦效應」是心理造成的損失厭惡,因為你失去這2000塊錢薪金的痛苦,會大於得到2000塊錢(等同5天年假)的開心。哪怕這個時候實際上你還沒得到那2000元的薪金,但是在你的心裏,你已經認為自己得到了這2000元。
就像房價一樣,一套100萬的房子漲到了150萬,雖然這套房子還沒有賣,沒有變成150萬,只是掛牌價是150萬,但是房東通常就會認為這套房子就已經值得150萬了,這個時候你用150萬說去要買他的這個房子,他心裏還不太願意賣,他認為他這個套房子還能漲,但實際上這套房子真正往出賣的話,卻不一定能賣到15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