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的時候,格力股價大漲,一度上漲9%。我還在和幾個小夥伴分析格力為什麽就突然爆發了。我的猜測的原因大致有這麽幾個:
A、房地產銷售回暖對於家電的拉動作用;
B、最新一輪的家電下鄉促消費政策;
C、銅價暴跌緩解了空調成本端的壓力;
D、格力股價已經跌了太久了,讓諸多格力投資者長期蒙塵;
在諸多利好之下,格力來一輪反彈並不為過。但是就在這一天的盤後,傳來了格力二股東京海減持格力1.86%股份的事情,減持的折價振幅約為5%。
這是京海自2020年7月減持0.71%之後的第二次減持,自此京海持有格力股份降到6.47%。
對於京海的減持行為,我的看法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後面詳細說明)。
說到格力與京海的故事,我們還得從2003年那次國美和格力大戰說起。2003年,成都國美低價促銷格力空調,但是這個事情是在沒有和格力談妥的情況下進行的。格力由此停止給成都國美發貨,導致進一步國美在全國停止銷售格力產品。從此格力和國美決裂。
自此以後,格力下決心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擺脫對於大經銷商的依賴。京海2006年成立,其主要股東為格力的各大經銷商。2007年京海入股格力,持股10%,成為僅次於格力集團的二股東。從此格力經銷商和廠家深度繫結,密切合作,格力也因此牢牢的坐穩了空調行業第一名的位置。格力模式成為家電行業的一段佳話。談到格力的有利競爭必然就會涉及到格力廠家和經銷商的深度合作。
格力和京海就這樣相互扶持一起走過了十多年。但是這十多年中,事情還是一點點的發生了一些變化。隨著杭州師範學院畢業的馬雲創立了電商阿裏巴巴開始,線下的銷售渠道就一點點的被蠶食,截至2021年,很多行業的線上渠道銷售份額已經超過了50%。線上渠道有著比線下更低的銷售成本,也更容易觸達使用者。
格力曾經的優勢逐步變成了負擔,對比線上渠道,格力的線下渠道層級多,渠道費用高,渠道逐步成為了格力不可承受之重。在新一輪的渠道改革中,格力的競爭對手美的更早的擁抱線上,逐步超越格力,成為銷售空調最多的中國企業。
格力面對既是股東,又是經銷商的京海,改革的難度不是一般的大。格力的股權結構比較特殊,2019年高瓴資本旗下珠海明駿從格力電器大股東格力集團手中買下了格力電器15%的股份,珠海明駿成為格力電器的第一大股東。珠海明駿有權向格力電器派駐三名董事,但是其中兩名必須經過格力電器管理層認可。高瓴由此成為格力電器沒有控制權的第一大股東。高瓴成為格力大股東四年,沒有看到高瓴發出一聲。從現象看,高瓴是那種不參與管理,不尋求控制權,只跟隨企業發展,享受企業發展紅利的財務投資者。雖然說截至目前,三年的投資讓高瓴虧損不小,但是高瓴做的是高屋建瓴的事,不是追求短期股價漲跌的小散戶可以比的。雖然股價下跌了,但是格力的分紅足夠豐厚,按照2022年6月24號收盤價計算,格力2021年股息率高達8.85%。
目前的格力,成為一個股權分散,無實控人,可以認為是管理層控制的公司。分散的股權下,格力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多少會受到一些牽制。特別是涉及到既是股東又是經銷商的京海。我曾經設想過京海和格力關系的走向。從經銷商角度看,格力的渠道改革是會損害線下經銷商的利益的;站在股東角度,格力必須盡快進行渠道改革,加強線上渠道建設,否則格力和美的的差距越來越大。
格力和京海都必須做出選擇。而且要越快越好。站在京海角度,即使最差的情況發生,就是為了格力的發展,單純享受作為股東的紅利,和高瓴一樣,這也是一個選擇。但是京海選擇了較大振幅的減持格力股份,如果我們假定京海的動作是非沖動行為下的選擇。那麽其實意味著京海並不看好格力的未來。京海認為作為股東,他並不能享受到足夠滿意的回報。從過去五年的數據看,確實如此,持有格力5年,基本上屬於顆粒無收。因此,京海在悲觀預期下選擇了底部位置減持格力。
格力這些年的日子確實艱難,做過不少擴張產品種類的嘗試,手機、芯片、小家電、冰箱、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截至目前,還沒有形成空調之外的第二增長曲線。但是躲閃騰挪之間,卻丟了空調老大的寶座。
2022年底,格力面臨又一個考驗,據說高瓴和格力約定的三年不減持之期就要到了。屆時高瓴是繼續做一個安安靜靜的財務投資者,還是說會選擇減持。我們大致在2023年可以看到結果。
有時候,我們說股票投資需要信仰,如果沒有信仰,很難在企業遇到苦難時繼續堅持,特別是最近三年,格力真的非常困難,能夠堅持下來的人都是勇士。有位投資大師說,打雷的時候你不在,憑什麽看到雨後的彩虹。京海算不算一個在打了很久雷後放棄信仰的一個,下一個我們看高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