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明朝政府為什麽沒有像清政府一樣,設卡收厘金?

2021-02-07財經

行厘的性質和鈔關也差不多,崇禎朝的時候,也有「每門面之內有房一間即稅銀一錢」這種和坐厘相近的抽稅。地方上每有大事,也是要向士紳商賈攤派的。這樣的思路並不稀奇,差別在於,明朝的鈔關就那麽幾處而已,各種派捐都是臨時性的,沒有像清朝那樣形成長期持續的制度。

厘金的設定,會給農民、手工業者和中小商人帶來極大的壓力。就算是向大商人征稅,那年頭沒有勞動保障,沒有物價局,這些稅收最終也會反映在物價和工人薪金上。厘金越多,商品流通的成本就越高,物價也就越高,會嚴重影響民生。何況厘金的征收過程中必然克扣嚴重,清朝甚至有「署一年州縣缺,不及當一年厘局差」的說法,一旦開征厘金,百姓的壓力將成倍增加。

所以,能征收多少厘金,取決於手工業和商業的規模。明朝沒有清朝那樣的人口基數,手工業的發展也差了二三百年。清朝後期乃至民國更有了近代工業,這就更不是明朝能比的了。尤其是到了明末那種經濟蕭條的時候,如果也征收那麽高的厘金,那是唯恐老百姓不造反啊。而且還要考慮官僚隊伍的效率問題,以明末那種爛樣,照常收正稅和三餉加派就夠不容易了,真要是收厘金,怕不是錢沒收上來多少,凈和老百姓打架了。清朝征收厘金那會兒,畢竟開國才二百來年,比晚期的明朝年輕半個世紀,雖說也爛,可還爛得沒那麽厲害。

還有就是,厘金征收會大大增加本國手工業的成本,導致本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降低。到了明朝後期,日本也在制瓷,東南亞也產蔗糖,孟加拉也產絲綢,如果明朝對本國手工業征稅太多,這些商品的價格提高,歐洲人就可能去采購別家的貨物了。清朝開征厘金那會兒,土貨本來就鬥不過洋貨,再一征厘金,更加玩完。厘金對於維護朝廷統治可能確實有用,但對於國家來說可不見得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