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現在為什麽不敢花錢?因為現在老百姓手裏的錢大多是用來救濟的,讓他們用這些救命錢去買房買車,去吃喝玩樂是不現實的。專家學者們頻繁提及的報復性消費和報復性買房的概念,並沒有充分考慮老百姓的實際困境,在就業及經濟來源不穩定等多重壓力下,普通民眾很難有報復性消費的能力,想要擴大消費,應當更加關註民生,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社會保障,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提高就業率,穩定經濟來源,幫助老百姓擺脫困境,這樣他們才能夠有信心去消費,從而真正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我大致看了一下擴大消費20條的內容。感覺更像是幫助企業賺錢和拓寬銷路的做法。如果是為了恢復和擴大消費,應該從消費者出發,圍繞消費者的現狀進行設計。國外想擴大消費內需時,一般會采用改善分配,約束工作時長,提升社會福利,直接發錢。
歐洲經常靠直接發錢來刺激消費,這麽做不符合勞動致富的基本觀念,但規避了以工代征過程中老板賺大頭,只給工人發少量工。公司的問題,更避免了一些法國難財的貪腐行為。日本為了走出地獄往社會的困境,直接采取了一刀切的做法,要求企業正常下班,把打工人趕出寫字樓。輸送到商場店鋪消費。相比之下,國內這套恢復和擴大消費的舉措並未考慮大眾有沒有錢的問題,只是在強調讓大家花錢的部份。到目前為止,咱們在經濟發展上的觀念有點走別人老路的感覺。這種觀念認為,經濟形勢下滑的根源在於企業,只要出台一系列刺激性的舉措,為企業投資經營提供良好的環境,市場活力就能恢復。企業的活力恢復了,就能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大眾就能獲得謀生的渠道,有更多的錢參與消費,經濟局勢也就恢復了。
100年前的歐美是這樣想的,然後他們發現,每當用刺激性的舉措扶持效果只能持續一段時間,經濟危機仍會周期性的發生,30年前的日本也是這樣想的,然後他們發現,無論采用多麽刺激性的舉措扶持企業,如果不改善民眾的工作生活環境,社會就會被民眾的。的欲望拖垮,陷入長期的發展停滯中。歸根到底,人是社會的主體,人的主觀能動性才是影響社會執行的核心要素。無論這個人是老板還是員工,除了為老板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外,還要把普羅大眾視為有感情的人。提供人性化的工作氛圍、舒適性的生活環境才行。一味將人視為紅利和沒有感情的機器,透著工作強度和消費能力的話,可能會重蹈國外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