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中國央行宏觀審慎監管框架的內容?

2021-10-07財經

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面對主要已開發國家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及其對其他經濟體貨幣政策的影響,學術界和政策制定者對貨幣政策目標展開了深刻的反思與討論,並在貨幣政策之外提出了要建立宏觀審慎政策。宏觀審慎管理的核心,是從宏觀的、逆周期的視角采取措施,防範由金融體系順周期波動和跨部門傳染導致的系統性風險,有利於維護貨幣和金融體系的穩定。

具體來看,對內宏觀審慎政策著重於解決金融資產(包括房地產)的順周期行為。在危機之後,發達經濟體普遍出現了實體經濟不景氣、物價低迷(乃至通縮),而金融資產價格卻節節攀升的現象。面對這一情景,貨幣政策陷入了兩難。如果為了控制資產價格的高漲而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無疑會讓本已萎靡不振的實體經濟雪上加霜。如果采用擴張的貨幣政策,對於實體經濟不一定能起到作用,反倒很有可能進一步推高本已「高處不勝寒」的資產價格。貨幣政策是總量的政策,面對結構性的問題往往「束手無策」。

宏觀審慎政策的具體政策工具有很多,每個國家針對本國的實際情況可以采用不同的政策工具。比如,由於美元是世界儲備貨幣,美國基本不會發生貨幣危機和債務違約的問題,美聯儲並不會推出相關的宏觀審慎政策工具,而是著眼於國內經濟相關的政策。經濟學家澤維爾·弗雷克薩斯在其著作【系統性風險、危機與宏觀審慎監管】中,按照監管工具所追蹤的目標風險不同,將宏觀審慎工具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透過提高資本和流動性緩沖來影響金融機構負債的成本。這類工具中被使用最多的就是逆周期緩沖資本。在好光景的時候,由於各類資產價格上漲,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看起來很「好」,為了賺錢更多的利潤就不斷加杠桿。逆周期資本緩沖政策則要求銀行在繁榮期將利潤轉為資本金(提高資本金要求),這一方面提高了銀行融資成本,減少信貸過度增長;另一方面為未來可能出現的衰退打好了「底子」。此外,這類工具中還有流動性附加要求,針對的就是危機前金融機構依靠短期資金拆借買入長期資產的期限錯配。

第二類是針對金融機構資產風險作出防範。最常見的是對資產集中度(所謂不要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和資產增速的限制。

第三類則是提高貸款質素。這一類中,最主要的就是貸款價值比和債務收入比。中國購房的首付比例就是這一典型工具的套用。而債務收入比主要是打擊高杠桿的投機者,強調借款人的收入必須能夠覆蓋未來債務的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