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償付能力頻頻告急,國聯人壽欲尋「金主」馳援!

2024-06-15財經

文/張博然

恰逢國聯人壽成立的第十個年頭,面對償付能力充足率的持續下滑和經營業績的連年虧損,國聯人壽再次啟動增資擴股計劃,欲透過資金註入來補充新鮮血液。不過,增資終究是「外傷藥」,而只有強化「內生」發力,才能夠真正促使國聯人壽實作從「補血」到「造血」的轉變。

又有一家險企計劃增資引戰。

6月11日,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披露「國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增資專案」,對於募集資金用途,國聯人壽在預披露的資訊中表示,增加註冊資本,拓展壽險業務發展空間等,但具體專案資訊目前仍未明確。

據了解,這是近年來國聯人壽第二次計劃增資事項,去年12月,其第一大股東國聯集團為其註資1億元,持股比例由30%增至33.33%,達到監管規定的單一大股東最高持股比例。

為何又啟動新一輪增資,背後原因直接指向國聯人壽低位徘徊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償付能力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國聯人壽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70.66%、133.42%,較去年末下降了4.99個百分點、7.11個百分點。

除了國聯人壽外,今年以來,錦泰保險、泰康養老、珠峰財險、國民養老保險等6家險企的「補血」計劃尚在路上。

償付能力「告急」

成立的第十個年頭,國聯人壽再籌劃增資事宜。

近日,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預披露了國聯人壽的增資擴股專案,但由於該專案仍未正式掛牌,所以增資條件、增資額度、釋放股權比例等,目前仍未明確。

對於本次增資的用途,國聯人壽表示,增加註冊資本將用於拓展壽險業務發展空間,有效提高償付能力充足率,提升風險防禦水平。

縱觀國聯人壽成立的十年,該公司只落地了一次增資事項,即由第一大股東無錫市國聯發展(集團)單獨增資1億元,其他股東並未有動作。增資後,國聯人壽註冊資本由20億元增至21億元。所以如果此次增資擴股順利找到投資方,國聯人壽將迎來「生涯」的第二次增資。

不過,相比於第一次增資的「內涵內生」,國聯人壽計劃的第二次增資似乎更偏向於以「外增外引」的方式實作。

除了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外,1月4日,國聯人壽於無錫產權交易所預披露增資擴股資訊,擬公開募集新增註冊資本不高於19億股,該項預披露已於1月31日終止,但目前暫未有結果落地。

距離去年落地的億元增資不久,國聯人壽為何急於再次計劃增資呢?

眾所周知,資本金是保險行業的本錢和血液,直接決定了生意能做到多大規模。紮根在經濟發達的沿海城市,又身處保費大省,國聯人壽當初的20億註冊資本趕超了很多險企。

然而,隨著業務的快速發展,資本金必然被消耗,從而對國聯人壽的償付能力產生壓力。

數據顯示,2017年國聯人壽的核心及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358.07%,而接下來卻進入下滑通道,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已分別掉落至63.74%、127.48%。

受去年年末增資影響,2023年第四季度,國聯人壽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上升至74.42%,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上升至139.14%。

進入2024年後,這一情況也未好轉。一季度末,國聯人壽核心及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70.66%、133.42%,較去年末下降了4.99個百分點、7.11個百分點。

不容樂觀的是,根據預測,今年第二季度,該公司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還會繼續縮減,分別將下降至68.06%和126.42%。

可以看到,目前國聯人壽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已經低於75%的監管紅線,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也已經非常逼近120%,所以對於國聯人壽而言,當前頭等大事之一就是補充資本金從而提高償付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亟待增資的國聯人壽只是保險行業的一個縮影。

具體來看,前5個月,已有13家險企獲批增資合計約135.4億元,且獲批的險企均為中小險企,包括陽光人壽、信泰人壽、中信保誠人壽、三峽人壽、愛心人壽、華泰人壽、橫琴人壽、恒邦財險等。

因何「二盈七虧」?

經過9年時間的發展,國聯人壽保險業務快速擴張。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3年,4年間分別實作保險業務收入20.2億元、34.61億元、59.94億元和84.34億元,遠高於行業整體增速。

然而,保險收入規模的迅速擴張並沒有給盈利端帶來多大的幫扶,反而加劇了國聯人壽「增收不增利」的現象。

具體分析,在素有「七平八盈」定律的壽險行業,國聯人壽有些不走尋常路。成立首年國聯人壽就實作了約1600萬元的利潤。

遺憾的是這個狀態只維持了一年,2016年-2020年,國聯人壽陷入了持續性虧損,分別實作凈利潤-1.04億元、-1.58億元、-4.41億元、-1.67億元、-0.58億元。終於在第七年,國聯人壽實作了約200萬元利潤。

不過,「七平」後的國聯人壽並沒有進入盈利期,2022年國聯人壽再度轉盈為虧,凈虧損達1.39億元。進入2023年後,國聯人壽的虧損振幅進一步擴大,且超過全年的虧損金額的近乎一倍,達到2.24億元。

也就是說,已經成立9年的國聯人壽,僅在2015年、2021年實作盈利,其他年份均為虧損狀態,累計虧損達12.73億元。

進入其成立的第十年,國聯人壽也不盡人意,一季度,該公司實作凈利潤-2.02億元,相較於2023年一季度虧損的1.53億元,虧損振幅進一步擴大。

細究「增收不增利」現象的背後,離不開國聯人壽依賴銀保渠道導致的退保金、提取保險責任準備金等支出相關因素。

數據顯示,2019年-2022年國聯人壽退保金分別為0.64億元、1.07億元、1.55億元和8.4億元。而到了2023年退保規模又創新高,達到了13.84億元,同比激增64.76%。

退保金及退保率的上升會引起一系列不良反應,尤其是對國聯人壽現金流造成壓力。截至2023年末,其經營性現金流由去年同期的51億元減少至33億元。同時,累計凈現金流由2022年末的3億元下降至7000多萬元。

而退保金的高增或主要源於國聯人壽對銀保渠道的依賴。

從年度累計退保率來看,惠泰延年年金保險、惠泰瑞年年金保險和惠泰豐年年金保險排名最高,分別達到驚人的74.41%、62.15%、76.97%,這三款產品總計退保金額高達10.74億元,占全年總退保金額七成以上,且以上產品全部來自銀保渠道。

除了退保金上升外,依賴銀保渠道也意味著國聯人壽需要付出更多「中間成本」。去年手續費及傭金支出更是大幅增長至17.34億元,同比高增65.93%。

不過,受困於銀保渠道,國聯人壽也開始「求變」。

年報數據顯示,該公司2023年原保險保費收入居前五位的保險產品中,就有四款產品是透過銀行代理渠道進行銷售的,總計對公司保費規模增長貢獻了54.17億元的收益,所占總保費收入的比重高達64.23%。

管理層動蕩

一家險企的沈浮往往同管理層緊密相關,管理層的管理理念、經營決策,直接左右著險企的發展方向。

仍未進入穩定盈利期的國聯人壽正在經歷「將位」調整。先是開業不足一年就更換總經理,第二任總經理任職一年半後辭職離開,加上今年夏寒的辭職,國聯人壽的總經理已十年三易。

據了解,國聯人壽首任總經理為馮乃憲,2015年3月,其總經理任職資格正式獲得監管機構批準。在同年12月,該公司總經理一職就變為劉清欣。也就是說,馮乃憲在位時間才9個月就匆匆離去。而「接棒」的劉清欣也在任職一年半時間後,於2017年4月宣布辭去總經理職務。

自那以後,國聯人壽的總經理位置就進入了漫長的「空檔期」。這期間,董事長丁武斌暫代總經理職務,一直維持了五年之久。因臨時負責人超期履職,國聯人壽還被原江蘇銀保監局開出罰單。

直到2022年2月,國聯人壽釋出公告稱,經第三屆董事會第六次會議審議批準及監管核準,夏寒才正式成為公司第三任總經理。

雖然任職僅兩年多,夏寒依舊是國聯人壽任職時間最長的總經理。

不同於前兩任的「無錫國資」背景,夏寒更像是職業經理人,而以「外來人」的身份成為總經理,說明夏寒自身實力不俗。

從履歷來看,夏寒具備較豐富的從業經驗,曾先後在平安人壽、農銀人壽、德華安顧人壽擔任高管。

不過,並不是每一家險企的總經理最終都能「美夢成真」。今年4月份,任職僅兩年多的國聯人壽總經理夏寒,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公司總經理職務。這也預示著國聯人壽將再一次面臨總經理缺位的局面。

而根據此前公告,夏寒離任後,將由趙雪軍擔任國聯人壽臨時負責人。

據悉,現年49歲的趙雪軍,已有超過16年的保險從業經驗,曾擔任過國華人壽上海分公司總經理、中融人壽總經理助理和副總經理兼江蘇分公司總經理等職務。

如今,恰逢國聯人壽成立的第十個年頭,在面臨償付能力下降和經營虧損的雙重壓力下,再次啟動增資擴股計劃,無疑顯示了國聯人壽尋求變革和突破的決心。

然而,增資並非「萬能藥」,國聯人壽還需在業務結構、管理經營和成本控制等方面進行深入的最佳化和調整,以確保能夠真正實作從「補血」到「造血」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