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中、美、日三國的例子來形象說明經濟硬著落和軟著陸的問題。
軟著陸 在 「產能出清」 的同時,伴隨著 供給創新 ,而 硬著陸 只有 「產能出清」 。
換一種前些年很時髦的說法,新舊動能轉換。
軟著陸就是舊動能順利轉到了新動能,而硬著陸沒有新動能來轉。
下邊舉例:
1.中國
中國在12-17年就經歷了軟著陸。
「四萬億」刺激到11年效果逐步見頂,14-15年供給過剩已開始倒逼產業出清。10-15年,破產公司數從約6000家到超1萬家,13-14年破產率達到峰值,其中上遊原材料出清最多。
這段時間大家映像深刻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為了解決舊動能產能出清的問題,鋼鐵、煤炭、資源品等是重點。
恰好這段時期裏,
遇到了流動互聯網的十年,智能電話行業本身維持高增長,09-15全球手機出貨量翻了8倍以上;下遊看,手機端無數需求催生了龐大的軟件套用市場,催生了BAT等全球互聯網巨頭;上遊看,行業升級背後,硬件的降本增效功勛卓著,以立訊精密為代表的上遊供應鏈也成長為高端制造頂流。
2.美國
75-80年美國股市退市數量從176家到近300家, 接近翻倍。企業信貸擴張也在同期見頂,企業杠桿率74-76年後下台階。
與此同時,美國新興產業 通訊行業固話、有限電視、流動電話 三條線投資研發加速。美國通訊行業在70s爆發,首先固網電訊普及率不斷攀升,10年上升近10%;其次1972年遠端訊號輸入限制放松+衛星通訊技術進步, HBO也於同年創立,有線電視使用者也迎來井噴;另外,流動電話1973年首次成功使用後,通訊行業的研發和投資再迎新浪潮。整個通訊行業看,1969-1981復合增速達14% 。
在這個過程中,還催生了半導體行業的放量。
70年代MOS IC、微處理器、DRAM出現後,半導體成為通用器材,商業化需求增加,PC、小算盤、電子手表、汽車控制器等套用不斷湧現,美國IC迎來業績放量,銷售額從不到10億美元到近60億美元。
3.日本
70年代的日本也不好過。日本破產公司數量從72年的約7000家到77年激增達近2萬家。
企業杠桿率同樣下了台階。
不過,好在這個時候日本抓住了新動能崛起的契機, 半導體 、 汽車 等產業在全球的份額不斷攀升。
在政府支持下,日本半導體全球市占每5年 提升10%。
70年代,豐田公司研發出TPS生產系統,生產效率大幅提高,單位工人汽車產量能達美國的4-6倍。借著兩次石油危機的機會,70年代起日本汽車出口增速近20%,席卷全球。
透過比較上述三個案例,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舊動能被淘汰是不可避免的,而新動能能不能跟上是經濟能否軟著陸的關鍵。
這好比一個人辭職,如果順利找好了下家就是軟著陸,如果是裸辭,那就是妥妥的硬著陸。
國家與個人,都是一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