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路透社報道,南韓正在籌備超10萬億韓元為芯片投資和研究提供一系列支持計劃。南韓副總理兼企劃財政部長崔相穆稱,該支持計劃的目標是整個半導體供應鏈中的芯片材料、器材制造商以及無晶圓廠企業,政府將很快公布這一系列支持計劃的細節。
上述報道稱,南韓已將目光投向半導體產業「戰爭」。此前,南韓總統尹錫悅曾稱將投入一切可能的資源來贏得這場半導體行業的競爭。
【中國經營報】記者註意到,隨著人工智能新一輪的爆發式發展,半導體芯片已成為AI算力、智能駕駛等諸多產業的核心和底座,也正成為全球各主要國家競逐的新戰場。
8月20日,歐盟委員會批準了一項總額50億歐元的國家援助計劃,支持歐洲半導體制造公司在德國建立芯片制造工廠。就在前一天,大洋彼岸的德州儀器(TI)表示,作為促進美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舉措的一部份,將從美國商務部獲得最多16億美元的資金用於建設三座半導體工廠。而日本近期也動作頻頻,積極引進台積電這些芯片龍頭,培育本土企業Rapidus瞄準尖端制程,日本正以前所未有的巨額補貼和推進力度在發展半導體產業。
多位業內人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正在改變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人工智能對高效能、高算力芯片的巨大需求,推動半導體產業不斷創新升級,並由此迎來巨量的市場增長空間。如何抓住半導體產業鏈重構的機會,並占據更大的市場和優勢地位,成為各方競爭的焦點。
半導體競爭持續升級
作為亞洲第四大經濟體,南韓是全球芯片龍頭企業三星電子和 SK海力士的所在地。而根據南韓貿易、工業和能源部公布的統計數據,半導體是南韓的主要出口產品,今年3月出口額達117億美元,為近兩年來的最高水平,約占南韓出口總額的五分之一。
據南韓媒體分析,在各國追求半導體產業本土化以及主導權競爭加劇的背景下,未來南韓經濟的穩定增長也取決於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圍繞半導體產業發展,南韓近年來動作頻頻。企業層面,以三星為例,其早在2022年5月宣布了未來五年內450萬億韓元的投資計劃,旨在使其在從半導體到生物制品等關鍵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南韓政府自今年以來已經為半導體產業提供了3.6萬億韓元的政策性融資。
據悉,南韓還計劃到2047年在首爾以南建立一個「巨型半導體集群」。南韓將其稱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高科技綜合體,專註於高精尖技術和產品,目前,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等已決定總共投資622萬億韓元。
此外,南韓計劃在芯片、顯示和電池等六項關鍵技術上投入大量資金,這些都是南韓科技巨頭已經發力和建立優勢的一些核心領域。
無獨有偶,南韓的近鄰日本近期在半導體領域也是動作不斷。
全球半導體制造龍頭台積電位於日本熊本縣的工廠今年2月下旬開業,被視為日本尋求芯片產業復興的重要一步。台積電打算於年內開工建設日本第二工廠,目標是2027年實作量產並將制程推進至6納米。
據悉,台積電日本第一工廠獲得了政府高達4760億日元的補貼,占該晶圓廠總支出約37%,日本政府也將為第二座晶圓廠提供約7300億日元補貼。
日本經濟產業省還將對美光科技在廣島工廠的補貼從3.2億美元增加到12.9億美元,為日本鎧俠和美國威騰電子公司在日本的工廠量產最尖端儲存半導體計劃提供最高約2430億日元補貼。
除重金引進芯片龍頭企業外,日本政府對培育本土尖端制程也在加大投入。日本經濟產業省宣布,2024年度將向Rapidus最多提供5900億日元補貼。
雖然日本目前在全球芯片市場上份額不足10%,但在半導體器材、關鍵材料光刻膠等領域仍居核心地位。業內人士認為,台積電的引進有望在補齊日本半導體制造短板的同時帶動產業集群發展,鞏固其在半導體器材和材料領域的優勢。而日本之所以決心和投入很大,不僅因為半導體作為戰略產業關系到「安全」,還被寄予了重振日本產業經濟的厚望。
事實上,半導體已成為全球博弈的一個關鍵領域。
8月20日,歐盟委員會批準了一項總額50億歐元的國家援助計劃,支持歐洲半導體制造公司在德國建立芯片制造工廠,成為歐洲【芯片法案】生效後的第一個大動作。歐盟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芯片法案】有望在2030年前幫助歐洲半導體產業吸引價值超過1000億歐元的私人投資。
而為保持美國在芯片技術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2021年以來,美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舉措。最典型的是其2022年透過的【芯片和科學法案】,計劃在5年內投資2800億美元,使美國在全球技術優勢競爭中領先於中國。
隨著中國在半導體、AI、5G等關鍵技術領域的快速發展,美國擔心失去在全球科技領域優勢地位,就在此前不久,美國政府吊銷了允許美國芯片制造商英特爾和高通向華為供應半導體芯片的出口特許證,緊接著又公布一項法案擬對美國開發的先進AI模型實行出口管控。
業內認為,南韓此次半導體支持計劃出台之際恰逢美國正向其施壓,要求限制高端邏輯和儲存芯片的器材與技術流向中國,與此同時,美國也正在敦促南韓、日本等要求其進一步收緊對中國獲得半導體技術的限制。
行業谷底反彈 搶占AI賽道
全球半導體產業經歷過去兩年的周期性下滑後,2024年正迎來復蘇,而生成式AI的大火,也為全球半導體產業重構提供了機遇。
「2023年半導體產業經歷了下行周期,產業下滑約11%。」國際半導體組織SEMI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居龍表示,半導體是具有明顯周期性的產業,而技術叠代是推動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引擎。SEMI預計今年半導體銷售額將增長約13%至16%,可能達到6000億美元,並且未來幾年將持續保持增長,預計到2030年前後有望實作1萬億美元的裏程碑。
半導體行業協會(SIA)8月釋出的數據驗證了行業復蘇勢頭。2024年第二季度全球半導體產業銷售額累計達1499億美元,同比增長18.3%,環比增長6.5%。SIA認為,這些數據與當前的消費、人工智能熱潮保持一致。
居龍認為,AI和半導體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關系,AI智能套用創新驅動著半導體產業持續成長,而圖形處理器(GPU)提供的算力使AI智能套用成為可能,兩者相輔相成。2023年是生成式AI的爆發元年,生成式AI套用也將進入爆發期,AI和半導體技術相互推動發展的關系,將加速塑造產業的未來,影響產業的走向。
而從國家或地區的銷售額來看,與去年同期相比,美國增長42.8%,中國增長21.6%,日本減少5.0%,歐洲減少11.2%。
在產業復蘇和行業增長的大背景下,半導體企業的業績也紛紛好轉。
記者註意到,截至8月20日,以半導體為樣本的157家A股產業鏈公司中,已公布上半年業績快報、業績預告和半年報的公司有68家,其中業績實作正增長的企業有55家,占比80.88%,同比增長超過50%的企業有40家。
其中,北方華創、韋爾股份兩家公司凈利潤分別高達29.6億元、14.08億元;凈利潤增幅超5倍的有長川科技、韋爾股份、瑞芯微等。同時值得關註的是,兩大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和華虹公司均交出了超市場預期的成績單。
此前,全球半導體行業權威機構The McClean Report釋出了2023年全球Top 25半導體供應商的最終排名。從地域分布來看,美國公司在榜單中占據優勢地位,共有13家總部設在美國的半導體企業上榜,超過總數的一半。中國台灣、歐洲和日本則各有3家公司上榜,顯示出這些地區在半導體領域的雄厚實力。南韓有2家公司上榜,而中國大陸則有1家公司(中芯國際)躋身全球Top 25。
雖然目前中國在半導體尤其是高端半導體領域相對落後,但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市場,對半導體產品的需求持續增長,中國半導體產業在技術創新、市場需求、產業生態系等多方面具備良好的發展基礎。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的快速發展,中國市場對於半導體產品的需求將會進一步增加,這也為中國半導體產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遇。
芯謀研究企業部總監王笑龍對記者表示,對國內企業來說,雖然在高端算力芯片領域暫難突圍,但國內智能駕駛的滲透率增長很快,同時受到消費電子產業回暖和國產替代推進的影響,國內半導體設計、器材材料等領域的企業都獲得了持續增長。
實際上,近年來,國內半導體器材產業實作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國內半導體產業生態體系在不斷完善,國內高端器材的自給率也在逐步提升。
「中國的數百家半導體器材公司都在拼命努力,發展速度很快,成熟的有20多家企業,幾乎涵蓋半導體十大類器材的所有門類。對於行業的發展,我很有信心,用5年、10年的時間,達到國際最先進水平,是有望實作的。」中微公司董事長尹誌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