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中國為什麽必須強大?

2018-06-12財經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起在泰國旅遊的經歷。

在泰國旅遊之後,總會有一個疑問——泰國曾經比中國還早融入世界,也比中國還早體驗「現代化社會」的滋味,為什麽如今展現給大家的,是一個落後的形象?其中印象很深的幾個點是——

●由底層家庭造就數量龐大的「人妖」群體;

●芭提雅依附美國白人老頭「退休金」的龐大「租妻經濟」;

●國際大都市曼谷糟糕的城市建設;

●修了46年的曼谷素萬那普機場。

這些都讓我感到很神奇,是怎樣的政府和領導人,才會讓自己國家的男子漢因為貧窮而自我閹割去當人妖,讓本國的姑娘、人妻、人母成為「被租賃的商品」。並且整個國家社會把人妖、租妻當成國家特色宣揚。讓自己的城市數十年如一日,讓發展速度如此之慢?

當時的泰國導遊,是個入泰第三代華人。他給我們介紹泰國的制度風俗,就講到他們前皇帝 普密蓬·阿杜德 提到的 「適度經濟」理論 ,按照這位導遊的理解就是——「泰國人民不需要過太富足的生活,過得差不多就行了。」

這位泰國導遊對「適度經濟」理論的解讀,似乎代表了泰國老百姓對這套理論的基本看法。當隨團的其他國內同胞,向這位泰國導遊請教:泰國人為什麽喜歡當「人妖」?為什麽願意當美國退休老頭的「出租妻」?泰國的姑娘為什麽熱衷於賣淫?等類似問題時,我多少有點覺得我們國內的同胞,有點「何不食肉糜」式的天真和爛漫。這位導遊笑嘻嘻地回答之後,臉上又會有一絲落寞,我清楚地記得他喃喃地說了一句「有錢,誰願意幹這些呀?」

回國後,我開始找書和文獻來看,發現這個「適度經濟」理論「穿著」許多「好看的外衣」。比如,聯合國第七任秘書長安南就曾經這樣評價前泰王的適度經濟理論——

「普密蓬陛下作為一位有遠見卓識的思想家,在推動全球發展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陛下的適度經濟理論強調適當、負責任的消費,強調經濟政策抵禦外部危機的彈性,這些在今天快速全球化的時代尤為重要。」

安南把這個理論的精髓概括為 「適當、負責任的消費」 。對於這樣的評價,我們很難發現這套理論背後的真相。

隨著對泰國近現代史地深入了解,我有點慶幸,幸虧這位前泰王提出了這樣的理論,無意中幫助了我們中國的快速崛起。

事情從20世紀70年代末說起——

那時候的中國大陸,剛剛經歷完「十年浩劫」,百廢待興,可是面對前路漫漫,我們很多人是迷茫的。環視亞洲,我們處於什麽樣的位置呢?

當時,日本是亞洲第一經濟強國、世界老二;南韓、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台灣被稱為「四小龍」。而我們中國大陸呢?很不幸,經濟水平甚至趕不上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和菲律賓。

如果翻閱歷史,我們會找到一個關於那時中國大陸經濟落後、人民貧窮的「段子」——當時,在深圳,甚至出現不少被稱為「二奶村」的聚落。一些在香港的社會下層男人,跑到深圳「包二奶」。他們在香港從事著苦力工作,每個月一萬元的收入,在香港住公屋、劏房。而那時候的中國大陸,公務員、教師月收入不過100元。這些香港下層男士,在深圳可以買一套很大的房子、養一個年輕貌美的大陸女子,於是在香港和深圳各安一個家。這段歷史,和今天我們在泰國看到的「租妻經濟」並無本質差異。而與泰國不同的是,幾十年後,深圳成為世界頂級城市,房價暴漲。這些香港下層男士大多和「二奶」分道揚鑣,把房子一賣,又賺了不少。感嘆自己是「白嫖」。這個段子,惡意滿滿,也許是失落的香港人為了羞辱中國大陸而大肆傳播。

言歸正傳,回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亞洲第一經濟強國日本,正在考慮它的未來。當時,美國社會還沒有意識到日本的威脅,因為當時美國的頭號敵人是前蘇聯。而日本則野心勃勃,謀劃著如何「賣掉東京」而「買下整個美國」。當時的日本,重化工業、輕工業都是世界一流,堪稱世界工廠。可是日本地小人多,發展空間不夠,同時,要想超越美國,必須要在科技創新上下功夫。

其實,日本人在那個時候,就已經形成了一套 「後發國家」的崛起方法論 ——聚焦西方經濟學中的「生產要素」——勞動、資本、土地以及全要素(即技術進步),先借助外國資本向本國廉價勞動力要「紅利」,讓本國國民錢包鼓起來,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 這是第一步。 然後運用積累的資本啟用土地要素,發展房地產,並透過房地產和資本的結合,不斷做大本國金融杠桿,增強國民財富效應,提升國民生活品質、增強國民綜合素質。 這是第二步 。加大科技創新研究,實作產業提檔升級,不再依靠美國,具備內生發展動力,實作以本國為核心的國際、國內經濟大迴圈,從而躋身世界強國之林。 這是第三步

縱觀戰後所有後發國家,西歐、日本、南韓等,以及後來的中國大陸,都是遵循這一套路。

20世紀70年代末的日本,已經開始其第三步了。這一階段,它要在本土發展高端產業,就要把重化工業、輕工業或者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出去。於是,日本人規劃了著名的「雁行模式」。

雁行模式 簡單地講, 日本把產業鏈分為三段:上遊是產品研發設計、中遊是產品生產、下遊是產品加工組裝。「亞洲人的事情由亞洲人自己解決」,日本在那時候是渴望擺脫美國的控制的。於是,日本把實行雁行模式的地理空間完全布局在亞洲。上遊留在國內,中遊轉移到南韓、新加坡、中國台灣,下遊加工組裝業務轉移到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

為什麽日本在1972年,在歐美陣營中,率先同我們恢復邦交正常化?原因也在於那一時期的日本政治精英已經在謀劃雁行模式。中日邦交正常化後,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中國大陸迅速被日本列入了第三梯隊。

對於我們中國大陸而言,日本轉移下遊加工組裝業務給我們,並不是什麽出於善心、做好事,而是為了實作日本的「亞洲霸權夢」而已。只是,在客觀上,後來幫助我們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

當時,和我們同台競爭的,有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都遠離亞洲大陸,開展加工組裝業務匱乏資源、人口等。其中,同處亞洲大陸,泰國是強勁的對手。

而此時,前泰王普密蓬提出了「適度經濟理論」。普密蓬提出 :

泰國要打好基礎,然後追求更高的發展目標,國家要實作各個行業的均衡發展。

這句話反復讀,沒有錯,邏輯清晰,很有道理。可是,卻在泰國社會的資本積累還未充分完成之際,泰國老百姓的財富效應還未顯現之前提出的。

既然是各個行業均衡發展,泰國就沒有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承接日本轉移的加工經濟。泰國王室甚至建立起3000多個皇家專案,幾乎都是農業專案,美其名曰是「幫助小農戶提高自身競爭力」。

泰王提出了「適度經濟」之後,泰國國家智庫們馬上行動起來,開始包裝這一思想,並形成了如今的「適度經濟理論」,並寫進了憲法。如果仔細追溯歷史,就會發現 「適度經濟理論」 的前身是 「適度經濟哲學」 「適度經濟哲學」 的前身是 「自足經濟」方針

思潮的最原始模樣,往往最能反映提出者最初的動機。前泰王是要在泰國搞「自給自足」的經濟內迴圈。而幾百年前的大清,搞閉關鎖國,倡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又是出於什麽原因?相信大家在中學時期,學過中國歷史的,都知道。

按照包裝成為完整理論的 「適度經濟」 理論,前泰王提出了「個體消費不能一味追求奢侈享樂」。就這樣,從國家層面,把人民追求更高水平生活品質,也就是美好生活的訴求,稱為「奢侈享樂」。

這一經濟理論的提出,泰國很快就在20世紀70年代末的日本「雁行」布局中,失去了國家強大的機會。取而代之的,泰國大米、泰國旅遊成為其優先發展專案。

這樣的發展思路,雖然讓泰國的經濟也實作了短暫的增長,可是泰國也由此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自20世紀 90 年代末期以後, 泰國長期處於經濟增長低迷的狀態,GDP 增長率一度低於馬來西亞、印尼和菲律賓。

泰國經濟越來越弱,終於在1997年,被美國金融大鱷索羅斯狙擊,遭遇金融危機,國家陷入動蕩。然而,泰國卻沒有反思,反而更加倡導其「適度經濟理論」。並組織了文人墨客進一步透過這次金融危機的發生,論述其「適度經濟理論」的正確性。 其邏輯就是:你看,泰國經濟多麽脆弱,我們更要倡導各行業均衡發展,不能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筐裏,才能抵禦住金融危機的沖擊。

這一邏輯看起來,一點問題沒有。可是,經濟發展不同做「文字遊戲」,文字寫得多完美、正確,可是卻不尊重經濟發展規律,最終只能給國家帶來貧窮和落後。

幾十年後,中國大陸抓住了這次機遇之後,實作了跨越式進步。當年深圳「二奶村」的故事,已經成為了歷史。今天的深圳,已經是科技創新之都,甚至讓中國香港都遜色不已。

而泰國依然是那個泰國——人妖、租妻、紅燈區的存在,依然是外國人對泰國的大部份印象。

這就是我們為什麽一定要強大,只有強大,我們才能夠讓老百姓富足起來、挺起腰板,才能獲得國際的尊重。

歷史總是在重復,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國家戰略的部署。今天的中國,也面臨著幾十年前日本人的場景,而形勢更為險惡(具體可參考鄙人另兩篇回答)。

我們進入了第三步,如何實作產業的轉移?如何實作向科技創新要「紅利」?如何實作民族復興?如何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上一次的日本,已經失敗了。

這一次,我們不能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