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央行終於官宣,可以下場買國債,來調節國債利率。
一時間,關於大放水的討論又開始了。
從法律上的來說:
我們的銀行法,賦予了央行下場買國債的權利。
從需求上來說:
央行確實有下場買國債,從而平滑國債收益率曲線的必要。
但是,這和日本的那種,央行直接下場買國債,從而把國債買到零收益率,來提供無限流動性的情況很不一樣。
其中的最大的區別是:
中國現在的問題是,有極大的M2淤積在銀行機構。他們成為國債和地方債的最大買家。
隨著儲蓄率的進一步上升,這種情況只會越來越多。因此,即便是央行不下場買國債,國債收益率也一定會維持在很低的水平。
也就是說,我們本身不需要央行下場強行買國債,來壓制利率。現實中,只要國債放出來,一堆機構在搶。
而且,我們的法律只允許,央行在公開市場買國債,並不允許直接在一級市場買國債。
我們和日本不同的地方有兩點:
第一,日本泡沫破裂的時候,已經是發達經濟體了。而我們即便按照最樂觀的情況來看,也要到2050年進入到發達經濟體階段。
第二,日本90年泡沫破滅的時候,財富是真的淪陷了。我們M1大振幅下降,不是因為財富淪陷,而是多數人開始存錢,儲蓄率上升。
所以,對我們來說,我們需要做的是:
如何更好的促進分配的公平公正,保證居民的最基本的權利,從而提高企業和居民的投資和消費意願。
單純的降低國債收益率,降低存款利率,而不降低貸款利率,只會刺激居民進一步的儲蓄。因為這只會導致居民的財產性收入進一步減少,從而降低他們的安全感和獲得感。
除此之外,我們在全球中的貿易地位,更加決定著我們需要一個非常強大的貨幣。也即人民幣的匯率穩定。
我們除了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之外,還是第二大進口國。
我們在全世界的分工是:
同時進口最初級的礦產和農產品,比如鐵礦石,原油,大豆等,再進口高端的科技產品,比如高端芯片等,然後加工並組裝成工業制成品,比如汽車手機等,再進行出口。
所以,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樣。出口對我們很重要,進口對我們也同樣非常重要。一旦人民幣像日元一樣劇烈的貶值,那麽我們進口的商品會變的很貴,同樣會打擊我們企業的利潤。
因此,我們匯率政策的本質就是,緊挨著全球主流貨幣,不發生大的貶值,也不發生大的升值。
而一旦實行QE,一旦利率掉的太快,匯率的壓力會非常大。
如果外貿的基本盤出了問題,可能造成沖擊,一定會比當下的地產沖擊更為嚴重。
所以,QE當然是化債的最好的方式。如有可能,我們也是想要QE,一勞永逸的解決債務問題。但是,我們現實的經濟,不能承受QE的代價。央行也只能在支持經濟和支持匯率之間,小心地戴著腳鐐在跳舞。
當然,今天財政部和央行,神仙打架,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對於我們個人來說,尤其是普通老百姓來說,還是那句話:
1,非必要,不舉債。
2,保證好自己的現金流。
在蕭條時代,努力控制好出金和入金。黃金十年和白銀十年早已經成為過去。正所謂此情誠可帶追憶,只是當時已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