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北京商報釋出【金融向「新」力】報告,金融促進新質生產力需做大做強直接融資

2024-05-18財經

北京商報訊(記者 李海媛)5月16日,在2024深藍媒體智庫年度論壇上,北京商報與畢馬威中國聯合釋出了【金融向「新」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圍繞金融與新質生產力,對金融自身的新質生產力發展狀況以及金融如何賦能新質生產力兩個維度進行研究。

北京商報社副總編輯韓哲釋出【報告】時表示,「作為服務實體經濟的工具,金融本身需要成為新質生產力。數碼化和智能化,螺旋盤繞,構成金融新質生產力的DNA。從智能客服、智能投顧到智能風控、智能交易,不斷演化和前進演化,或快或慢,重塑著金融機構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並將能量傳遞給它所服務的產業」。

與此同時,金融要助力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都離不開金融支持。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碼金融「五篇大文章」就是金融賦能新質生產力的抓手。【報告】從銀行、保險、資本市場、創投市場等業態出發,呈現相關行業賦能新質生產力的表現及轉變。

在金融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同時,兩者的「磨合」仍面臨著諸多挑戰。科技是新質生產力之所以「新質」的關鍵因素,但對於如何將金融資源更有效地配置到科技創新和科技企業,【報告】指出,仍存在著與審慎風險防控、高效價值產出、有限投入之間如何平衡這三大難點。

【報告】認為,中國當前以銀行為核心、以間接融資為主要特征的金融市場,鼓勵風險投資和風險緩釋的機制不足,這使得科技金融迎難而上、金融助力新質生產力面臨掣肘。而以PE/VC為代表的股權融資雖然更加契合科創企業特征,但發展並不及預期。

對於當下現狀的「間接融資體系」,【報告】建議從以下三方面發力:一是精準定位金融機構角色。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要著重拓展服務科技企業、中小企業的專業性業務。二是更新商業銀行營運模式。鼓勵其有效降低資訊不對稱性,減少對傳統抵押和擔保方式的依賴。三是充分發揮科技賦能作用。透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持續最佳化和提升對科技企業、中小企業的業務開發與風控能力。

但更重要的是,【報告】指出,金融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本質上是一個發展直接融資的過程,目的是扭轉當前中國以銀行為主的間接融資對科創企業發展支持欠缺的局面,為「科技—產業—金融」的新飛輪,構築起飛的新資金跑道。

著眼於未來,【報告】提出,需要打造更加匹配的金融系統,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市場。這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涉及既有金融體系的重構,會突破很多金融制度安排,也會對金融風險偏好和風險容忍度要求有不同以往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