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中產是高品質生活的代表,那麽新中產顯然不滿足於此,而是針對精神富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壓力爆棚的困苦與焦慮中,人們渴望用一種輕松的方式紓解壓力,從而使自己獲得情感濡養,甚至產生一種「我能換個活法」的感覺。而這種精神狀態恰恰是新中產追求的「松弛感」。
與「躺平」不同,看似「向下」的松弛感,其實蘊含著更多「向上」的追求。過去,在「功績社會」長大的孩子,把進取刻在了骨子裏。松弛、自由的精神追求往往是最後才會被考慮的事情。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騰出更多的精力,探索自我的需求。於是,松弛感的「弛」成了張弛有度的「弛」,既有淡然處之的處世態度,亦有對緊繃生活的小小對抗。因此我們會發現,在出行這一環,單純的工具內容已然無法滿足新中產。
有家有業的新中產對大五座SUV有著天然需求,在這一細分市場中,攬巡、漢蘭達、途昂X均有著較高的產品力。但誰能夠賦予新中產更渴望的「松弛感」呢?
大尺寸SUV的「控油術」
在筆者看來,松弛感並不意味著油膩,大尺寸SUV的設計稍有不慎就會產生油膩感,這恰恰是新中產最避諱的「眼緣」問題。最初誕生於北美市場的漢蘭達,為迎合北美使用者對「力量感」的視覺需求,車身線條較為粗獷,整體視覺感受略顯「笨重」。而這樣的產品底蘊也延伸至第四代漢蘭達上,即便豐田在車身形面上融入了更多圓角設計,也無法掩飾梯形進氣格柵和肌肉線條帶來的油膩感。
途昂X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因中國市場而生,在德系高品質駕控基因之上,為城市SUV帶來了一絲久違的野性。當它擺在漢蘭達面前,中國使用者逐漸意識到,有著家族旗艦途銳的大眾,才是造大車的專家。途昂X的誕生滿足了中國使用者對大空間+高品質的需求。而不甘示弱的一汽-大眾,則是在「精致」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探歌、探嶽是一汽-大眾基於中國使用者追求SUV精致化打造出來的力作,攬巡則是此基礎上的集大成者。攬巡采用「靈牛」設計語言,途昂X采用「掠影浮雕」設計語言,兩車在引擎蓋上都點綴了隆起的筋線,再加上高大厚重的車身,力量感不相上下。區別在於,攬巡的貫穿式燈帶一直延伸到後視鏡下方,前臉下方配備梯形格柵,內部是黑亮色網狀布局,大燈造型更加犀利。而途昂X的貫穿式燈帶略短,連線至兩側大燈處,缺少層次感。在轉向燈細節上,途昂X依然是傳統閃爍,而攬巡則采用了流水式轉向燈設計,點亮效果更為精致、大氣。
全車更加巧妙的內外飾燈光設計,把攬巡的精致感發揮到了極致。對於新中產們而言,豐富的燈光氛圍強化感官享受,松弛感就在不經意間得到了極大滿足。
產品定位決定空間「松弛感」
出行過程中的松弛感,需要有足夠的空間冗余做支撐。攬巡與途昂X的軸距尺寸均為2980mm,漢蘭達則為2850mm。顯然,在空間維度上漢蘭達已經被甩開了一大截。那麽在相同軸距尺寸下,攬巡與途昂X的空間表現完全一致嗎?答案是否定的。
途昂X是在途昂基礎上衍生出來的車型,而途昂為了滿足更多使用者需求,分別提供了五座和七座布局。區別僅限於使用者是否需要第三排座椅,第二排座椅的縱向空間完全一致。而一汽-大眾的攬巡和攬境雖然也是五座和七座的兄弟車型,但攬巡在開發之初就明確了大五座的產品定位,不需要為第三排座椅妥協。因此,攬巡的第二排座椅腿部空間更大,上下車、照顧孩子的操作空間更加從容。借用MPV車型傳播熱詞來解釋,攬巡是三台大五座SUV當中,「得房率」最高的車型。
駕控「松弛感」從何而來?
在駕駛層面,漢蘭達有著豐田車極為典型的特征:低阻尼感,即轉向輕便、油門踏板輕、底盤輕,與笨拙的外表形成了鮮明反差。極為輕便的上手體驗讓新手司機對漢蘭達有著更強烈的好感。但時間久了你就會發現,這種平庸的操控感受會讓人心生厭倦,開車變成了一件乏味無趣的事,我想這一定不是新中產想要的。
事實上,在滿足了家庭品質出行的基礎上,新中產對車輛的操控水平糊駕駛樂趣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德系車能夠屹立於世界汽車工業之巔,離不開上百年的底盤調教積澱讓更多人喜愛開車,享受駕駛。比如在高速上遇到落差較大的起伏,攬巡、途昂X就是可以做到牢牢抓住地面,給駕駛員提供充沛的信心;城區駕駛中快速透過減速帶,攬巡、途昂X同樣可以讓懸架快速回彈,避免拋跳感帶來的不適。對於駕駛員而言,心裏有底氣,開車才有勇氣享受松弛感。顯然,漢蘭達無法提供這樣的情緒價值。
寫在最後:
新中產向往美好生活的同時,也承載著家庭、事業的壓力。因而車企該考慮的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間,為這部份使用者帶來更深層次的出行享受。誠然,一汽-大眾攬巡作為原生的大五座SUV,更具備此般品質與實力,持續為新中產提供「松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