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電驢界殺瘋了,愛瑪要搶雅迪王座

2024-09-18汽車

最近這半年,雅迪在「小電驢」行業龍頭的位置上,坐得不算踏實。無論是營收還是凈利潤,其都被愛瑪追得很緊。自2017年被雅迪搶走行業第一的寶座後,愛瑪就一直想要找回自己的場子。然而追趕了六年多,如今愛瑪要征服的對手卻不僅僅是雅迪了。‍

01、愛瑪加速追趕雅迪

「小電驢」行業要變天了?

高逸在北京經營一家雅迪專賣店,最近他明顯感覺到,雅迪對經銷商的管理越來越嚴。

比如,一旦消費者發現線上和線下,或者不同門店之間售價不同,就可以直接找雅迪官方投訴,後者會聯系北京總代理對涉事門店進行處理。

一位來自常州,經營著一家2000平方米雅迪門店的經銷商告訴【財經天下】,前段時間總會有人暗訪調查,他們當地有一家經銷商賣車比別家便宜了50元,被雅迪公司發現後,直接交了2000元罰款。

據高逸回憶,三年前,雅迪曾在內部對經銷商們提出過全國統一售價的建議,「主要目的是給(雅迪)的線上渠道鋪路」。但那時,大部份經銷商都沒有嚴格執行。

且不說各個城市的消費力不同,在行業價格戰面前,有些地方在降價,有些地方則加價售賣,每家門店都很難做到售價完全統一。

直到2023年10月,雅迪官方釋出了【關於全國實行統一售價的通知】,才算正式明確了「所有終端門店必須按照公司統一的零售價進行定價銷售」的規定。

而且近期,像常州當地很多雅迪門店,再次張貼了統一售價的公告。

商家實行統一售價的政策後,有經銷商表示,他們從中獲得的利潤,相比之前能壓縮10個點左右。

盡管經銷商多有抱怨,但在魚龍混雜的電動兩輪車行業,雅迪作為中國首家電動兩輪車上市企業,也是多年的行業老大,這種能夠彰顯企業誠信經營和明碼標價的做法,不僅可以直接提升品牌形象,還能提高消費者的購買速度。

不過,在杭州同時經營著雅迪、愛瑪和綠源三個電動車品牌的鄭奇認為,雅迪持續加強對經銷商的管理,背後或許還有老對手愛瑪追得太緊的緣故。

2023年,雅迪在鄭奇的店裏算是銷量「擔當」,但2024年上半年,愛瑪銷量起來了,賣得比雅迪好。

8月22日、23日,愛瑪和雅迪前後腳釋出了2024年上半年財報。數據顯示,雅迪控股營收約144.14億元,同比減少15.4%;歸屬凈利潤約為10.34億元,同比減少12.9%。這也是其近五年來,半年度業績首次出現同比下滑。

而愛瑪科技雖然在營收、凈利潤上仍低於雅迪,但保住了同比增速的正向增長。2024年上半年,愛瑪營業收入約105.91億元,同比增長3.66%;歸屬凈利潤約9.51億元,同比增長6.24%。

對比兩家公司的成績,雅迪與愛瑪的營收規模差距約38億元。而2023年年底時,雅迪營收超出了愛瑪137億元。在凈利潤方面,愛瑪也快要追上雅迪了,兩者之間有不到1億元的差距。

再看2024年上半年的毛利率,愛瑪約為17.83%,雅迪約為18%,兩者的表現幾乎是旗鼓相當。

另據天風證券統計,過去兩年(2022年和2023年),雅迪單車收入分別為2217元和2074元,而同期愛瑪的數據為1931元和1959元。但在單車凈利潤上,愛瑪分別達到174元和175元,反超雅迪。後者單車凈利潤分別為154元和160元。

這也意味著,雖然雅迪每輛車的銷售收入高於愛瑪,但愛瑪在盈利能力上更勝一籌。

02、不甘只做「老二」

據鄭奇觀察,當雅迪在2023年宣布全國實行統一售價後,愛瑪緊隨其後也推出了類似政策。而且在2024年上半年,該公司也做了很多內部調整。

一方面是渠道調整,在某些大城市,愛瑪取締了二網代理商(指二級經銷商),由愛瑪直接管理各門店的經銷商,去掉中間差價,將利潤回歸公司。這一點,愛瑪在半年報裏也有提到:「愛瑪向優質經銷商傾斜資源,重整或關閉低效店面。」

另一方面,愛瑪把很多精力放在了線上渠道的發展上,在抖音、小紅書等平台宣傳,占領使用者心智,「這部份愛瑪的投入比之前多了。」鄭奇說。

2024年上半年,愛瑪銷售費用支出約為4.12億元,同比提升了39.08%。反觀雅迪,銷售及分銷開支約為6.06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8.21億元,降低了26.2%,相對更偏保守。

愛瑪為何追得這麽猛?大概是因為雅迪現在的王座,本該可以屬於它的。

在電動兩輪車行業,若以規模和銷量論英雄,霸主的位置曾易主過兩次。

2009年,因為請來歌手周杰倫當代言人,愛瑪一舉憑借明星效應,成功取代新日電動車,坐上了市場第一的位置。正當其在2012年打算敲開資本市場的大門時,卻被高管之間的內鬥,搓傷元氣。

趁著愛瑪忙於「療傷」,雅迪追了上來。2016年,雅迪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於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機板鳴鑼上市,成為中國首家電動車上市企業。

上市後的雅迪加入行業價格戰中,以降價促銷的手段,在2017年以突破400萬輛的銷售成績,一舉創造了行業紀錄,狠狠將愛瑪甩在身後。直到2024年上半年,盤點電動兩輪車企業的銷量,雅迪仍然碾壓同行。

2024年上半年,雅迪電動踏板車及單車的總銷量為638.26萬輛,相比去年同期的821.07萬輛少賣了近200萬輛。

對此,雅迪控股解釋稱,電動兩輪車銷量的下滑主要是因為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市場需求的暫時疲軟,以及分銷商正在進行的去庫存過程,這些因素共同導致的。

愛瑪雖然沒有披露詳細的半年銷量數據,但中泰證券預估,第一季度愛瑪銷量為247萬輛,同比減少10%;到了第二季度,華安證券預估愛瑪銷量為280萬輛,同比增長10%。以此計算,愛瑪在2024年上半年銷量約為527萬輛。

對於具體銷量,近日【財經天下】聯系了愛瑪科技,但對方暫未回復。

在市占率上被雅迪始終壓著一頭的愛瑪,進入2024年後,努力縮小著與雅迪之間的差距,它不甘只做「行業老二」。

而且對愛瑪來說,相比雅迪——這個纏結多年的對手,像九號、小牛這樣的新興品牌的崛起,更讓它感到生存危機。

半年報顯示,雖然雅迪被愛瑪追得夠緊,但這兩家企業的業績增速都有所放緩。而同期的九號公司,營業收入約66.66億元,同比增長52.2%;歸屬凈利潤約5.96億元,同比增長167.82%。

一面要繼續追趕「老對手」,一面要直視新興品牌的挑戰,愛瑪必須跑得再快一些。

03、跳出價格戰

上述位於常州的雅迪經銷商直言,這兩年,電動兩輪車行業似乎步入了平緩期。

他在2022年加入雅迪的經銷商體系後,第一年賣出了2000輛新車。但轉年,門店年銷量就下滑至1800輛,一股行業的肅殺之氣撲向了他。

艾瑞咨詢認為,「新國標」替換潮已過,2023年,市場銷量同比增長放緩至9.8%,預計2024年國內電動兩輪車銷量進一步縮減至9.1%。

電動兩輪車市場之所以變化如此快,是因為行業經過高速增長期之後,市場即將進入存量競爭階段。

另外,2024年年初,發生在南京的一起電動車安全事故,也讓整個「小電驢」行業被監管得緊了,市場需求也開始轉弱。

在國內市場飽和且競爭加劇下,像愛瑪、雅迪這樣的傳統電動車企業,究竟還能怎麽做?

經銷商們普遍認為,就目前而言,九號、小牛屬於一種競爭,客戶群體大多是年輕人;雅迪、愛瑪們屬於另一種維度的競爭,它們的客戶群體覆蓋比較廣泛。

雅迪、愛瑪沖擊高端市場,搶小牛、九號的客戶明顯要吃力一些。據高逸了解,雅迪推出的高端品牌VFLY(飛越),產品價格大多在5000元以上,但現在基本結束北京市場了。

雅迪曾透過售後提升使用者體驗,但付出成本太高了。高逸告訴【財經天下】,雅迪專門推出了一個做售後的App,客戶可以小程式下單,門店接單上門服務,雅迪給補貼。據他所知,雅迪在這方面投入了至少5000萬元。可這項業務的進展並不如意,由於市場推廣不到位,外界並不了解。

從對手的教訓中,估計愛瑪也吸取了經驗。在產品質素和價格相近的情況下,如果愛瑪想要與雅迪一爭高下,就需要在其他方面下功夫。

2024年,愛瑪嘗試尋找差異化,專門針對女性市場推出了愛瑪露娜2024、元宇宙PRO等產品。

據鄭奇介紹,現在來他店內購買愛瑪的客戶,有70%~80%是女性,「產品性價比雖然不高,但女性顧客更註重顏值、智能化這些。相對而言,今年愛瑪的產品確實利潤高些,更賺錢」。

另外,愛瑪也試著掙脫內卷的泥沼,將眼光放在了新業務電動三輪車上,透過擴張產能,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愛瑪在半年報中披露,上半年公司拿出了50億元建設新的生產基地,豐縣生產基地用於擴大電動三輪車業務,蘭州生產基地用於布局西北地區的產能。海外地區,2024年3月,其位於印尼的工廠已經開始正式投產。國際業務已經為愛瑪帶來了1.2億元的收入,同比提升了40.69%。

而被安全事故困擾的雅迪,選擇從產業鏈上遊找機會。繼推出石墨烯電池後,雅迪又推出了極鈉1號鈉電池。

2024年3月,雅迪以3.52億元收購了無錫淩博全部股權,布局大功率控制器核心元件。此外,雅迪在海外布局比愛瑪更深一些,越南、印尼地區均有生產基地。招商證券顯示,截至2024年4月,雅迪越南門店數量已經突破了400家。

發生在電動兩輪車行業的價格戰,曾是企業之間競爭最強有力的武器,但這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在當前的市場狀態下,可能很快要失效了。

行業政策和使用者需求的變化,時刻影響著「小電驢」行業。但對雅迪、愛瑪這樣的企業來說,機會仍在。

近日,為貫徹落實電動單車安全隱患全鏈條整治行動,商務部等五部門印發了【推動電動單車以舊換新實施方案】。各地可以結合實際,對交回個人名下老舊電動單車並換購電動單車新車的消費者給予補貼,自主確定具體支持金額、方式、起始時間等。

也就是說,除了賣舊車的金額之外,消費者還會得到購新的補貼。

此舉會進一步釋放消費需求,但同時也提醒著傳統電動兩輪車企業需要調整經營策略,做好煥新準備。或許這樣,消費者才不會將性價比作為購買的唯一衡量標準。

(文中高逸、鄭奇為化名)

作者 | 楊十二, 編輯 | 北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