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廣州車展期間,奇瑞副總經理姚飛說,未來國產車企頂多剩下5個品牌。
之前在8月的時候,何小鵬面對采訪,說未來的國產主流汽車品牌僅剩7家。
的確,現在競爭非常激烈,尤其是新能源品牌,不斷有品牌崛起,也有品牌落幕。
就舉個簡單的例子,兩年的時間,看下國產新能源品牌銷量排行榜有多大的變化。
先看下最近的,2024年10月的銷量,零跑汽車是3.8萬,小鵬汽車是2.39萬,前十五名裏面沒有哪咤汽車。大家都知道哪咤現在供應鏈資金斷了,供應商不供貨,很有可能面臨暴雷。
2022年10月的銷量,前十五名裏面,哪咤汽車單月銷量1.8萬,新勢力銷量榜單裏面妥妥的第一。零跑汽車沒上榜,也沒有小米汽車啥事,還有小鵬也沒上榜。
如果能穿越回短短兩年前,和當時的汽車媒體說,當時瀕臨破產,連新勢力排行榜都掉出去的零跑,兩年後會銷量爆炸,會超過哪咤幾倍銷量,即將成為新勢力銷量榜的第一。當時只賣1萬輛一個月的理想汽車,後面會靠三四十萬的豪華增程車型一個月賣五六萬輛。當時賣一萬多輛的賽力斯靠一台50萬級別的車型,銷量暴漲到三四萬一個月。小米汽車剛出來,就要排大半年才能交車,供不應求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估計穿越者會被當成瘋子一樣看待,因為這完全不符合當時的趨勢和邏輯,更不符合常理……
同樣的,幾個月前群裏聊起來這個話題,有個非汽車領域博主,某全網粉絲大幾百萬的數碼大V說的話讓我記憶深刻,說5年後,肯定就是華為(問界)、小米、極氪、比亞迪這幾家新能源國產品牌能生存下來了,他的感覺大抵就是當時的流量氛圍。
我當時沒做聲,其實想問他,知不知道2019年比亞迪因為補貼退坡,新能源車完全賣不動,全年只賣了22.95萬輛。尤其是12月,新能源汽車當月銷量只有1.3萬輛,同比2018年還下滑了7.39%。當時屬於比亞迪的暗黑時刻,不知道多少機構都不看好比亞迪,認為比亞迪會陷入長期的衰退。
但是五年後,比亞迪一個月賣50萬輛新能源,是2019年全年銷量翻倍還多。5年前,再大膽的金融機構也不敢這麽預測。
同理,現在的銷量排行榜真的只是一個參考,這個就像之前曾經排到國產新勢力排行榜第一的威馬/哪咤一樣,兩年就足以改變一個存在七八年乃至上十年新勢力品牌的命運。
而五年則是太漫長,別說關系到存在十幾年二十年品牌的存活。就是一個在國內深耕汽車市場40年,代表半部中國汽車發展史的巨無霸,五年的時間也能讓其改變走向了。同樣的五年前,也不敢有機構預測上汽大眾會跌出車企品牌銷量排行榜的前五。
現在普遍的輿論,都是十年後,國內的充分內卷後,只會剩下五六家國產車企,將會倒閉90%以上的品牌,還舉了日本/美國/德國等造車強國的例子,說競爭前都是三四十家車企,經過一系列的競爭後,在國內都只會剩下十家左右大車企。而法國、英國這些強國,最後也只有五六家本地汽車品牌還能夠活下來。
但個人覺得其他國家的規律不一定能夠套在中國。
一是中國有14億的市場,二是中國新能源彎道超車已經成功,相關技術/供應鏈正領先國外,所以無論內部的體量還是外部潛力,發展趨勢都不是其他國家可以比的。
這麽大的體量和潛力,別說只容納五六家國產品牌,覺得比美國/日本的本土大品牌多個一倍,十年後達到二十來個穩定的主流國內車企品牌才是正常的。不過,這20個國產車企品牌裏面,可能新勢力品牌能夠留下來自主經營的,不會剩下多少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