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自動駕駛人才依然供不應求。主要原因有五點:
1 行業熱度有所升溫。
在 前些年,自動駕駛對賣車的影響是很小的 。小鵬銷量不好的時候,很多人說是因為小鵬點錯科技樹了。這裏不是說小鵬自動駕駛做的多好,只是說行業普遍認為自動駕駛不是賣點,而小鵬創立的人設是自動駕駛。
比亞迪王傳福23年初關於自動駕駛的評論,也並非驚人言論。我曾聽見過數個車廠的大老板,在私下說過同樣的話。
華為小鵬的AEB事件,是年度熱度最高的行業新聞。
提升了公眾對行業的關註度。
消費者買車時關註自動駕駛,自動駕駛才能受到車廠的重視。
而 2023年 ,輿論增加了對自動駕駛的關註,這也傳導到了車廠的研發端,自動駕駛系統 得到了領導更多的重視,獲得了更多的資金,立了更多的專案。
這自然帶來了更多的研發工作崗位。
2 舊產品面臨換代
老一代的自動駕駛產品,以Mobileye為代表,在10年前就已經成熟。
直到2022年,不管各家如何吹牛,尤其是...算了,不點名了,市場上並沒有超越性的產品。
地平線余凱直到2022年,還在公開采訪中說,只有L2輔助駕駛是能落地的,而所謂高階產品,只是講故事。
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也很簡單, 巨頭不願意改變已有成熟產品,而新興自動駕駛公司做不出更好的東西 ,給不到巨頭壓力。
改變這一局面的玩家,最早是Tesla,2023年是華為,而Mobileye也急忙拿出壓箱底的產品。
於是,2023年,各個巨頭,所有玩家,都在跟進新一代方案。
什麽是新方案,參見:
Bosch,大陸動作都很大,可惜大概率失敗了。
地平線也180°大轉彎,把所有資源傾斜到高階自動駕駛。輝達也重整旗鼓,並擴大研發團隊。
所有玩家,都被卷入了新的軍備競賽。
這自然帶來了更多的研發工作崗位。
3 AI熱潮外溢
ChatGPT,生成式AI的火熱,帶動了自動駕駛行業。
邏輯很簡單,自動駕駛,同樣需要算力,需要數據中心,需要工具鏈。從基建角度,自動駕駛是很多公司,從制造業切入資訊工業的橋梁。
所以,那些天天說端到端的廠,比如理想,很可能醉翁之意不在酒。
而這些 AI通用領域的基礎建設 ,同樣帶來了更多的研發工作崗位。
4 車廠集中度增高 供應鏈安全愈發重要
高合汽車,威馬汽車是典型的例子,近兩年國內車廠集中度越來越高。
早十幾年,國內有100家車廠,而現在,國內乘用車還剩下15家左右。
從歐美日汽車工業的發展來看,在車廠兼並重組結束之後(比如通用汽車大是幾十家車廠合並而來),每個巨無霸車廠都會有和自己繫結的供應商。
比如豐田和電裝,通用和德爾福,戴姆勒和博世。
國內傳統oem,也會加強自研團隊。
這也帶來了更多的研發工作崗位。
5 國外市場潛力巨大
隨著國內自動駕駛逐漸領先世界,如同過去德國日本人跑來中國當專家,中國人也會帶上光環,被歐美日認可。
輝達 博世 大陸 等等 都將自動駕駛團隊的主力放在中國。
而戴姆勒 豐田等也都選擇和國內供應商合作。
殖民紅利,將帶來更多的研發工作崗位。
綜上,24年還不用擔心就業問題。
上述因素,在兩三年內都不會改變。
好好幹活學習,不用焦慮。
最後,歡迎24年畢業,想加入自動駕駛行業的同學,聯系我。
我這裏也還有很多HC,等待優秀人才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