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重磅!本田日產商討合並,將成世界第三大車企

2024-12-24汽車

車東西

作者 | Janson

編輯 | 誌豪

若本田和日產成功合並,世界第三大汽車集團或就此產生。

車東西12月18日訊息,就在剛剛,據日經新聞和NHK(日本放送協會)綜合報道,日本兩家大型造車企業,本田和日產擬朝著經營合並啟動磋商,正就此展開協調。

日經新聞報道本田、日產合並

報道指出,雙方將探討成立持股公司,在將本田和日產置於旗下的同時,還將考慮把三菱納入其中。

如果成功,新公司的年銷量將突破800萬輛,成為僅次於豐田汽車和大眾集團的世界第三大汽車公司。

日產汽車股價狂漲20%以上

受此訊息影響,日產汽車股價開盤跳漲20%以上,截止發稿時,報價412.2元(約合人民幣20.6元),漲幅達22.1%。

本田汽車股價小跌

相比之下,本田汽車的股價則變化不大,截止發稿時報1236.5元(約合人民幣59.2元),小跌3.66%。

日產、本田合並新聞沖上第一名

這樣的「炸裂」新聞也沖上了日本相關新聞網站的「熱搜」,截止發稿時,已經穩居排名第一。

一、世界第三大車企或誕生 傳本田日產將合並

據日經新聞報道,本田與日產汽車即將啟動業務整合磋商,計劃成立控股公司,並將兩家企業納入旗下,未來還將考慮吸納三菱汽車。

報道指出,這也是面對美國特斯拉和中國電動汽車企業的競爭,傳統汽車制造商正經歷歷史性的結構轉型。

可以說,日本三大汽車廠商將匯聚技術力量和經營資源,力爭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

自3月以來,本田與日產便開始探討合作事宜,並於8月開展全面業務合作,雙方就車載軟件及零部件的通用化進行了深入協商。

三菱汽車也表達了加入本田與日產聯盟、開展合作的意向。

日產與本田

不過,從相關官方渠道的資訊來看,回應的就顯得有些「曖昧」。

在18日的記者會上,本田社長三部敏宏表示:「我們正在討論包括合作在內的各種可能性,雖然也在談論其他可能性,但目前沒有任何確定的事項,也沒有官方宣布的事實。如果有任何決定,我們會及時通知。」

關於本田與日產汽車已開始就經營整合進行協商,並考慮與三菱汽車工工業合並的相關報道,三家公司分別發表了評論,表示:「這不是我們公司釋出的訊息。各公司正在匯聚各自的優勢,並就未來的合作進行多方面的討論,但目前沒有任何決定的事實。」

可以看出,大家目前還是以回復「外交辭令」為主,不想對外公布更多訊息。

雖然官方回應含糊其辭,但是這兩大日系車企一旦合並的話,也將會對全球汽車格局產生影響,從銷量角度來看,世界第三大車企或就此誕生。

世界主要汽車集團銷量排行榜(2023年)

根據各公司釋出的資料統計,在當下的全球汽車市場中,從2023年全年銷量的情況來看,排名第一的老大哥是年銷1123萬輛的豐田集團,其次便是年銷923萬輛的大眾汽車集團。

日產作為三菱汽車的最大股東,如果此次合並順利進行,按照本田、日產、三菱分別398萬輛、337萬輛、78萬輛的銷量來看,三家在未來的年銷規模將達到800萬輛以上,將超越目前的第三名,730萬輛的現代、起亞汽車集團,躍居世界第三。

二、日產陷入經營困境 本田正狂補智能化短板

隨著新造車競爭進入以智能化為代表的下半場,日本本土造車企業明顯承壓。

從2024年1月至11月的數據顯示,本田在中國的銷量為74.04萬輛,同比下降了30.7%,日產賣了62.17萬輛,同比下降了10.5%,不難看出兩家公司均陷入了激烈的市場競爭。

雖然雙方還沒有明確承認將要進行合並的訊息,但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本田和日產面臨的挑戰都不小。

其中日產面臨的挑戰無疑更大一些,由於新車開發速度緩慢,日產未能及時推出市場需求日益增長的混合動力車型。

盡管日產在2023年實作了與法國雷諾重新調整資本關系的目標,但規模帶來的成本削減效果正在減弱。

目前,本田與日產預計近期將簽署諒解備忘錄(MOU),並確定控股公司的持股比例等具體細節。

日經新聞此前對日產的減產、裁員報道

受經營低迷的影響,日產於今年11月宣布將全球產能削減20%,並啟動約9000人的裁員計劃,整合措施的制定迫在眉睫。

日產似乎意識到,為了重振業務,有必要加深與本田的合作關系。

本田與日產除了在電動汽車核心零部件和車載軟件的通用化方面展開合作外,還將加快電池供應的協同。

為提升電池生產能力,本田已投入巨資,並計劃向日產供應車載電池,以減輕雙方的負擔。

相比之下,本田的經營雖沒有日產那般嚴峻,但也面臨著一定的挑戰。

盡管其在美國等地的銷售增長,在上個月的中期財報中,本田在北美市場上交付38.5萬輛,較去年同期的27.5萬輛大增40%。

然而,在以中國為主的亞洲市場則成為本田唯一交付下滑的市場,今年7-9月交付44.6萬輛,較去年同期的51.1萬輛同比下滑13%。

可見,在電動汽車轉型加速的中國市場,由於與本土車企的競爭加劇,本田的銷量也出現下降,面臨與日產相似的困境。

可以說,本田和日產目前的處境都不太樂觀,如果進行合並,資源整合進一步發揮規模效應,或特許以與特斯拉及中國企業進一步競爭。

三、中美智能汽車強勢沖擊 NHK銳評日本電車存在感低

日本媒體也對於日產、本田兩家車企的合並做了專題解讀。

NHK評論人士指出,此次合並的主要背景可能還是以應對中美新造車企業在智能化沖擊上的影響。

僅從電車銷量來看,比亞迪和特斯拉分別位居全球第一和第二,而日本制造商的市場存在感相對較低。

此外,在自動駕駛領域,美中新興制造商及IT巨頭等跨行業企業也在加速開發。

隨著汽車電動化和自動駕駛技術的進步,控制車輛功能的軟件開發的重要性日益增強。這些研發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即使是大型汽車制造商也會面臨巨大的負擔。

因此,經營整合的目的是透過分擔巨額投資,並匯聚各自的技術,從而提升競爭力。

中國汽車智能化被廣泛報道

此次的評論是透過電視訪談的方式進行的,在影片短短3分鐘中,一共出現了特斯拉4S店、Waymo Robotaxi、廣州車展比亞迪夏的釋出現場、方程式豹豹8體驗、百度Apollo蘿蔔快跑無人車的無人駕駛等5個畫面。

其中描寫中國的部份超過了美國,可見在日本媒體眼中,中國汽車智能化崛起也被廣泛認可。

結語:全球車市格局再生變?

作為日本造車「禦三家」的其中兩家,本田和日產的合並無疑是日本車圈乃至全球車券的「重磅炸彈」,這也可以稱得上是今年整個汽車產業最大的調整之一了。

當下,隨著全球車市的競爭加劇,一方面,傳統車企加速創新,力求提升產品力,另一方面,多個車企之間的抱團取暖也會成為不少車企應對競爭的打法之一。

隨著新造車智能化的繼續普及,傳統車企的打法也會有進一步的改變。

像Stellantis(2021年,標致雪鐵龍和菲亞特·基利斯克集團合並成立Stellantis)這樣傳統車企抱團取暖的情況也會繼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