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這款車詮釋了這句∶「一力破十會」
據我所知,比亞迪智駕超越華為應該也就年底之前的事情,比亞迪智駕方案來源非常多,但是內部研發也在同步,然而幾乎沒有裝到量產車上。但是包括曾經的一些dmp車型,在硬件上已經做了足夠的布置,講白話就是很可能更新個OTA之前出售的旗艦車型(主要是20萬以上車型),很可能會體驗到比亞迪自己原創的智駕軟件設計。當年的頂配漢,依然在參與一些重要的研發專案。
我所知道的只有這些。
實際上比亞迪的智駕作為「短板」,是相對於輿論制霸的三電而言不是那麽亮眼,但單獨拿出來並不差,N7在城中村夜間0接管智駕,相比起高速避讓那些場景,難度要大太多,然而理工男式公關也只是曬影片吹了一兩周牛,再無下文。
技術上你可以幾乎無腦信任比亞迪,原因不再解釋。至於一些other鄉鎮企業家所說的cc智駕第一你笑笑就好,技術都不是原創的,裝什麽大尾巴狼。
年初我就說過,比亞迪要把C級按到1開頭,D級車按到2開頭,只要Z9GT量產銷量不錯,那麽D級下探2開頭也不是不可能。秦L作為B級車已經9.98起了,算上以舊換新補貼和其他行銷優惠,次頂配11萬基本可以拿下,不說遠的,在今年四月份之前這都是不敢想象的價格。
Z9唯一的問題就是不夠嚴肅不夠行政,這是影響銷量的主要原因,但這個價格和這個級別,我原本預估月銷3500峰值,十月份可能要增加到6500以上,考慮到年底必然有沖量活動,上探五位數銷量也是有可能的。
華為的賣軟件賣服務玩法,不能說錯,但是問題肯定是有的,汽車不同於手機電腦,隨便找個廠組裝一下就好,汽車的設計、產業配套、品牌故事、投資風險和成本,遠比電子產品麻煩太多。當然不可否認華為系列是成功的,但華為過於註重利益至上,相比而言在汽車制造業上摸爬滾打被嘲諷被謾罵十幾年的自主品牌車企們,更接地氣一些。
我不反對自主品牌以及華為們把價格做高,但是國人能大比例用上中高端車型,並且不用那麽多的投入,更值得尊重。
「每一個買便宜高性價比汽車的車主,都欠比亞迪一句感謝,包括合資進口車車主」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