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如何看待比亞迪股份10月新能源車銷量50.27萬輛?

2024-11-01汽車

雖然早有預料,但真的看到比亞迪月銷量突破50萬,還是感覺到震撼。

要知道,僅僅四年前,比亞迪還被嘲諷為「比三萬」(指月銷量長期徘徊在3萬上下)。

當時的比亞迪,一年都賣不了50萬輛車,如今一個月時間輕輕松松就達到了。

作為電動汽車堅定支持者,我一直非常看好比亞迪的垂直整合模式,更欣賞比亞迪堅決投入三電系統研發的執著。

多年前我就寫長文,看好比亞迪成為新能源車時代的三星。

然而事實是,比亞迪騰飛的速度, 超出我最樂觀的預期。

道理已經說過太多次,細節就不贅述了,我再強調一點宏觀的因素吧:

作為後發工業國,每一輪新興產業革命都是中國產業升級極其難得的歷史機遇。

新產業革命帶來的破壞式和顛覆式創新,很大可能顛覆重塑整個產業鏈,先發者積累的技術和品牌優勢也將大幅縮水。

也正是以為抓住了互聯網、流動互聯網、智能電話、智能電動車等一輪輪產業革命,中國相關產業才迎來了跨越式發展。

在產業革命未曾爆發的時候,腳踏實地的直道追趕當然值得鼓勵。

但事實也證明,若產業革命來臨時還在鼓吹所謂「打好基礎」、「跟著海外品牌亦步亦趨」,這不是腳踏實地,而是投降主義和消極退讓!

時至今日,手握垂直整合和核心零部件自主研發兩個大殺器,比亞迪如今的表現可謂「穩坐釣魚台」。

尤其是20萬以內的市場,比亞迪的成本控制能力領先全行業,這完全是明牌。

其他家也在努力追趕,比如長城有自家的蜂巢能源,廣汽扶持中創新航,吉利也有電池廠的規劃。

但遠水不解近渴,而且這幾家規模效應、磷酸鐵鋰技術積累和整車熱管理水平綜合看也拼不過比亞迪。

種種因素疊加,比亞迪如今在二十萬內的市場幾乎是無敵的,牢牢把握著行業定價權和 價格戰主動權

隨著DM5.0全面鋪開,比亞迪月銷突破50萬大關是意料之中的事。

當然說實話,比亞迪有行業最強的垂直整合能力,二十萬以內市場的統治力行業內無人能及;

同時比亞迪有多年積累的三電和混動技術,超高端的仰望品牌也已經立住。

偏偏是走量的中高端市場,比亞迪的表現一直有所不足。

原本王朝系列的漢唐在二十萬以上有很好的積累,但比亞迪選擇王朝主攻大眾豐田,高端交給騰勢方程式豹。

漢唐的定位略有下降,近幾代產品更專註於控制成本,這種選擇本也談不上錯。

但奈何騰勢遲遲起不來,而且說實話漢唐也該盡快換代了。

尤其是騰勢等高端品牌的發展,簡直堪稱比亞迪高端建設的一塊心病。

之前騰勢D9和方程式豹賣的不錯,但本質上都是細分市場競爭相對匱乏的因素。

如今新能源硬派越野競爭加劇,方程式豹不得不官降,就是比較典型的體現。

不得不說,上市不久就大幅官降,對於中高端品牌建設來說並不太有利。

我覺得,後續笛子有兩方面需要針對補強:

一是產品能力,笛子有技術有人才,卻總是難以轉化成足以打動中高端使用者的產品,這方面真的需要向理想問界等學習;

二是智駕技術,我從去年開始就開始大聲疾呼,2023年將是智駕發展的重要拐點,智能化方面的短板可能成為比亞迪未來發展的重大隱患。

幾乎每次回答比亞迪相關的問題,我都要提示未來智能化方面的風險,相似的話都說爛了:

如果說近些年整車智能化方面的短板,或許只是比亞迪的疥癬之患;

那麽隨著智能電動車浪潮逐步邁入下半程,兩三年後整車智能化很可能成為迫在眉睫的壓力。

說起來也不怕大家笑話,雖然跟我沒啥直接關系,但那段時間我確實比較憂心,唯恐比亞迪在重要戰略方向上掉隊,前期積累的成果付之東流。

好在事後看,連我都能想到,比亞迪高層自然也有考慮。

比亞迪在智駕和座艙領域投入確實相對稍晚些,過往的企業文化也跟智能化領域稍有些沖突。

但就目前情況看,比亞迪在智駕領域投入重金。

比亞迪智駕團隊已經膨脹到數千人之多,而且從業界挖來了不少技術人才。

搞研發,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

比亞迪投入巨大,技術團隊人才濟濟,我非常看好比亞迪智駕逐漸躋身行業第一梯隊。

隨著比亞迪逐步填補智能化短板,我個人對比亞迪的未來表現仍然很有信心

高端產品相比中低端車型更看重智駕,不過好在笛子也已經大規模投入,預計後續成果會逐步湧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