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肯定沒有在山路三連彎上把菜雞大馬力前車追到跨過中線都甩不開自己的經歷——本人是遇到這種超車時前車仗著馬力大故意急加速的,本來還以為是跑山同好,結果過兩個彎發現其完全辱沒了180匹加245寬EAGLE F1的水準,於是接下來就是124匹弱雞加195寬倍耐力P1在每個出彎都能追到其車尾閃燈,最後就出現其跨越中線,卻仍然在三連彎被謹守自己車道的本人追上的名場面(一見轉彎就莽進去,完全不管坡上轉彎和收縮彎的彎中前輪載荷遺失,作為FF中段都推頭,你的180匹怎麽發揮,我這邊可是充分利用車道寬度結合循跡剎車做延遲切彎線,彎速快你20+也就毫不意外了)。。
高效能自動波箱,基於ESP的間接橫擺力偶矩控制,可能還有高智能四驅和主動懸吊,如今的車太多電子輔助幫助弱雞駕駛員去控車了,所以才會有題主這種對大馬力不知敬畏的提問。
可以說,大馬力後驅的回歸完全是電子穩定程式和自動波箱的前進演化——你可以回朔一下千禧年附近的車,那會兒連凱迪拉克都造的是前驅。同時期四驅車可以駕馭260匹到400匹的時候,接近300匹的後驅就已經是AP1或者E46這種只有高手才能駕馭的車型了,而且AP1本身甚至是能爆殺蓮花那種鋁合金澡盆中置後驅的。而馬力的劇增,就是從05年到07年,初代穩定程式和後軸主動差速器開始裝車,雙離合變速箱體現出低成本下巨大潛力的年頭,寶馬和法拉利同時拿出了接近400匹的作品。
對於後驅來說,隨油門開度增加先推再甩的動態特性可以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最直接的問題就在於這種特性會導致增加馬力的話,動態穩定的視窗會進一步縮小,而且如果是FR,必然會陷入增加馬力需要前軸加重的怪圈,而負重不夠的後軸會導致出彎階段更容易甩,失去小馬力後驅那種輕松自然的駕駛感受(但同樣的,高檔位油門踩盡都還推頭的小馬力後驅戰鬥力也很弱就是了——頭文字D第三部裏京一之所以認可馬力前進演化的86就是這一點(伏筆在之前86對戰FC那個錯過剎車點超速進彎後彈離合POWER SLIDE都救不回來的推頭,以及第四部大宮二輝說的「這個馬力,FF比FR強是常識來的」)),原理是小馬力後驅在高檔位的驅動力不足以用盡輪胎抓地把車尾甩出去。
升級成為MR的話倒是能解決出彎穩定性問題,但入彎階段需要賽車手級別的循跡剎車去幫助車頭入彎,否則MR會推頭到媽都不認識。同時,更加短小的車身對於賽車手來說是敏銳的動態,對於駕駛技術一般的就是來自神經質的驚嚇了。你可以試試關掉PSM,感受一下保時捷為啥以前叫寡婦制造者,就這還有四驅(部份)和頂級自動波箱在呢,現在軸距更長的車也多些穩定性加成。
至於你說250匹以上玩前驅,那個時代的扭矩轉向基本無解,於是你得到的是一台入彎要刻意甩,出彎油門不敢下的大馬力車,各種憋屈。比如二代霍士ST/RS和MPS3。
四驅倒是不錯,但如果認真駕駛的話,能跟上節奏的四驅車也就一只手能數過來——參考90年代末A組賽車的明星就行。而且那個時代的四驅,重量和內阻問題比現在要嚴重得多,一樣需要比較強的駕駛技術去控制——你可以嘗試一下怎麽克服翼豹WRX STI的先天推頭和低轉無力,這玩意真的屬於效能車裏面的活化石,開起來和二三十年前的效能車沒大差別。
加上那個時代的引擎技術,上大馬力要麽大排量嚴重破壞前後平衡,要麽大渦輪或者可變氣門升程飆高轉速導致中低轉無力,代價很大,而對於綜合效能特別是彎道的提升性價比一般,所以甚至都衍生了像迷你這類以小馬力為美的審美。
至於現在,廉價電力驅動看似大馬力卻不能持久,電池帶來的額外重量,反而吃掉了電機占用空間小可以布置更高等級懸掛帶來的優勢,更何況,調車本來也不是我們的優勢。
反而我們的混動系統為了追求大馬力輸出,在某些工況入不敷出饋電——混動系統的油機一般馬力都遠小於電機,設計者的思路是用動能回收,以及非馬力全開的時間去拉長油機的充電時間換電量,但既然宣傳大馬力,又有幾個人忍得住不踩呢,於是某些極限工況油機全開加電機全開用於驅動車輛且沒有喘息的機會,饋電就發生了。
更高階的問題還有發熱,在常溫超導沒有來臨之前,就算電機90加的效率,但乘以那麽大的馬力,發熱量也能輕松超越我們常見的電熱器材的數量級(熱知識:電車來說,300KW的10%,大多數家用電熱器材的千瓦數是個位數),而電機永磁體會高溫退磁。。用馬力換壽命是個相當合理的選擇。
慢進快出,循跡剎車,油門剎車微調橫擺,漸開油門出彎,配合前彎後直,精確貼邊的走線,找對方最慢位置和安全視窗下手超車的策略制定。。。
駕駛首先得是一門科學,其次才能談及韓寒所說的藝術,可惜,如今像題主這樣的,有多少人認認真真通讀過【sports car and competition driving】,【driving on the eage】,【top speed SCRET】,【APEX】這些書籍,並且好好琢磨過自己的駕駛技術呢?
突然發現,攝影裏面,照片一塌糊塗,只強調自己器材的器材黨也是這樣子的,世間萬物,道理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