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站在鏡子前,看著自己日益「富態」的身材,感慨道:「年紀輕輕就發福了。」有人拼命運動、節食,體重卻紋絲不動;甚至有人只是喝水都覺得自己「長胖了」。
你以為是脂肪囤積,事實上,這種「胖」可能是脾虛導致的。脾虛,不僅讓你看上去胖得「莫名其妙」,還可能隱藏著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許多人對脾虛的認知還停留在「消化不好」上,卻沒意識到它和身體的代謝、免疫力、新陳代謝息息相關。今天,我們就來聊聊: 你以為的胖,其實可能是脾虛!
![](https://img.jasve.com/2025-1/bb6abeff76f31de15bb72225b6c3cdf5.webp)
脾是中醫理論中至關重要的器官之一,被稱為「後天之本」,它負責運化水谷、管理氣血。如果脾功能受損,全身的代謝、消化系統都會受到影響。脾虛的表現非常廣泛,以下是典型的幾種癥狀。
第一種表現:身體浮腫,虛胖明顯
脾虛最常見的表現之一就是浮腫,特別是下肢和面部。患者會發現自己雖然吃得不多,但體重卻不減反增,甚至連手指、腳踝都顯得浮腫。這是因為脾虛導致身體運化水濕的功能減弱,水分無法正常排出,滯留在體內,形成了「水胖」。這種浮腫常常在早晨起床時最為明顯,眼袋明顯、臉部浮腫,甚至鞋子變得緊了。
第二種表現:食欲異常,消化不良
脾虛的人常常會出現食欲的變化,有些人胃口大開,總覺得餓得快,卻吃一點點就覺得脹氣難受;也有些人完全沒有胃口,看到食物就覺得反胃。
![](https://img.jasve.com/2025-1/2722f10485d7d821148eb592a4406092.webp)
消化不良、腹脹、排便不暢成為常見的困擾。這是脾虛讓胃腸功能失調,食物無法被正常消化吸收,導致胃部和腸道壓力增加。長期如此,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胃腸疾病。
第三種表現:四肢無力,易感疲倦
脾負責把食物轉化為氣血,供全身使用。如果脾虛,氣血不足,人體就會表現出疲倦乏力的癥狀。
患者往往會覺得四肢沈重,提不起勁,連日常活動都顯得吃力,甚至還會伴隨頭暈和註意力不集中。 這種「提不起勁」的感覺,是脾虛導致能量供應不足的典型表現,很多人誤以為是睡眠不足或工作壓力大。
![](https://img.jasve.com/2025-1/89584162aec1159fd9b484f459019ce5.webp)
第四種表現:舌苔發白,臉色發黃
脾虛的人常常會被「寫在臉上」。他們的舌苔通常較厚且發白,舌頭邊緣可能還有齒痕,這是脾臟運化功能減弱的表現。此外,臉色泛黃而沒有光澤,整個人顯得氣色差。這種「黃而無華」的狀態,往往是脾氣虛弱、氣血不足的外在反映。
第五種表現:經常感冒,免疫力下降
脾虛還會導致免疫系統功能下降,患者往往容易反復感冒,稍微受涼就打噴嚏、流鼻涕。這是因為脾虛影響了氣血的生成,免疫細胞無法獲得足夠的能量支持,導致身體的抵抗力下降。尤其在季節交替時,脾虛者更容易被病毒細菌「盯上」。
![](https://img.jasve.com/2025-1/a32d84d9bf30571366b539e5cb0c8f7d.webp)
如果長期忽視脾虛,不僅會讓你的「胖」變得越來越難以控制,還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第一種並行癥:濕氣過重,影響全身
脾虛會導致濕氣滯留在體內,進一步影響全身代謝。這種濕氣不僅會讓人感到沈重、疲憊,還可能引發關節疼痛、頭暈乏力等問題。
濕氣長期積聚還會影響臟腑功能,形成惡性迴圈,讓脾虛問題更加難以恢復。
第二種並行癥:胃腸疾病頻發
脾虛影響胃腸功能,長此以往會導致慢性胃炎、腸易激症候群等胃腸疾病。患者可能經常腹瀉或便秘,甚至出現胃痛、反酸等癥狀。
胃腸道的問題一旦加重,會進一步影響營養吸收,導致體質越來越差。
![](https://img.jasve.com/2025-1/dc7ce985aad7666c00751098ba39bbc1.webp)
第三種並行癥:貧血和氣血兩虛
脾虛導致氣血生成不足,患者可能會出現貧血癥狀,如頭暈、面色蒼白、心慌氣短等。
這種氣血兩虛的狀態不僅會影響生活質素,還可能加速身體的老化過程。
第四種並行癥:內分泌失調和代謝症候群
脾虛會影響內分泌系統的正常運作,導致月經不調、肥胖、血糖不穩等問題。
很多肥胖、代謝症候群患者的根源是脾虛,只有從根本上調理脾胃功能,才能改善這些問題。
脾虛的人應盡量避免生冷、油膩、辛辣的食物,這些都會加重脾胃的負擔。日常飲食中可以多選擇健脾的食材,如紅棗、山藥、小米、南瓜等。溫熱的食物更有助於脾胃功能的恢復,比如米粥、燉湯等。
![](https://img.jasve.com/2025-1/24367aed7226fbfa65f8d9535e025982.webp)
適量的運動可以促進氣血迴圈,幫助濕氣排出體外。 脾虛的人可以選擇一些輕柔的運動,如散步、瑜伽、太極等,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能調節脾胃功能。
熬夜會對脾胃功能造成嚴重損傷,因此規律的作息對脾虛患者尤為重要 。每天保證7-8小時的睡眠,不僅有助於脾胃的修復,還能提高整體免疫力。
脾虛與情緒密切相關,長期焦慮、壓力大會加重脾虛癥狀。 保持心態平糊,透過深呼吸、冥想等方式緩解壓力,能有效減輕脾胃負擔。
![](https://img.jasve.com/2025-1/37895c4b6c6e730b0995f09b0e130154.webp)
中醫認為脾虛可以透過針灸、推拿、藥膳等方式進行調理 。比如常用的中藥有茯苓、黨參、白朮等,可以幫助健脾祛濕。具體用藥應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脾虛並不是無法解決的問題,只要早發現、早調理,就能讓身體逐漸恢復健康。 那些看似「胖」的問題,其實是身體在向你發出的警告訊號。與其一味減肥,不如從調理脾胃開始,切實解決問題的根源。
別忘了點贊轉發給家人朋友,喜歡的朋友可以關註一下!
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識,做您的線上專屬醫師
(身體不適應及時尋求醫師幫助)
參考文獻:
【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出版社
【脾胃病治療學】,中華中醫藥學會
PubMed數據庫相關脾虛與代謝研究論文
世界衛生組織(WHO)關於慢性消化系統疾病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