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門診中,我經常聽到糖尿病患者說:"其他病能拖就拖,但這血糖一定要管住,稍不註意就會出大問題。"每天提心吊膽,飲食處處受限,生活質素嚴重下降。
透過多年臨床經驗,我發現雖然導致糖尿病的因素很多, 但追根溯源,大多與脾的功能失調有關。
這是因為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是人體代謝的中樞,負責水谷精微的吸收轉化和輸布,與糖代謝息息相關。
今天我就分享一個透過健脾來控制血糖的方子,
下面結合一則醫案來看看。
王先生,62歲,患2型糖尿病11年。近三年被確診為"糖尿病腎病",雖經多方治療但收效不佳。
就診時主訴:整日疲乏無力,面色晦暗,下肢浮腫明顯,時感腰膝酸軟,夜寐不安,口苦咽幹,小便清長,夜尿4-5次,大便幹結。
診查見: 舌質淡紅,苔黃膩,脈沈細。辨證為脾腎兩虛,濕熱內蘊。治療當以健脾補腎、化濕清熱為主。
開方: 生黃芪、太子參、熟地黃、丹參、澤瀉、菟絲子、覆盆子、山茱萸、芡實、桃仁、茯苓、白朮、當歸、甘草等。
服藥兩周後復診,患者疲乏、口苦癥狀減輕,但睡眠仍差,浮腫未消。遂加茯苓皮、六月雪,繼續服用兩周。
一個月後復查,患者精神顯著改善,諸癥基本消失,血糖趨於穩定,腎功能指標明顯好轉。囑其繼續服藥一個療程鞏固療效,隨訪至今病情平穩。
醫案講完了,我們來看看這個方子。
重用 黃芪、太子參 健脾益氣; 熟地、山茱萸 補腎填精; 丹參、桃仁、當歸 活血化瘀; 澤瀉、芡實 利水滲濕; 菟絲子、覆盆子 補腎固攝; 茯苓 利水健脾;六月雪清熱利濕; 甘草 調和諸藥。
提醒:本文僅供參考,切勿盲目照方抓藥。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建議在專業醫生指導下用藥。如有不適,請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