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潮聲丨加速過審的特醫食品,是智商稅還是真食療?

2024-10-12女人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林婧 孫婧宜

如果你是健身人士且愛好增肌,那一定不陌生乳清蛋白粉。絕大部份人都將它劃分為營養品或保健品,其實從功能上看,它是一種特醫食品。

特醫食品屬於特殊食品,它的全稱是「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是為了滿足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或特定疾病狀態人群對營養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專門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簡而言之,特醫食品是客製化的「病人專用食品」。

醫生在為病人客製食譜。圖源:視覺中國

截至今年8月,中國共有64家企業的190個特醫食品獲批註冊。據市場監管總局釋出的訊息,目前中國註冊的特醫食品已實作全品類覆蓋,其中2023年以來共批準註冊特醫食品102個,超過之前6年註冊數量的總和。

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患者能夠享受到客製的「病人專用食品」。然而,特醫食品仍然面臨「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的困境:一方面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患者和家屬難以自主辨別和選擇合適的特醫食品;另一方面,中國現有的特醫食品還不能完全滿足特定人群的營養需要,國產優質特醫食品數量較少,仍有待研發。

顯然,在法律上被認定為「食品」 8年之久的特醫食品亟需一個新的標簽進入大眾視野。

臨床營養治療的有效「武器」

良好的營養是治愈疾病的基礎。作為一種客製化的「病人專用食品」,特醫食品雖然不是藥品,但卻與臨床營養治療密不可分。

90後家庭主婦盼盼的父親被確診為食道癌後基本吃不下任何東西,只能依靠一款特醫食品維持基本營養。盼盼父親使用的「營養粉」屬於中國批準註冊的三大類特醫食品中的一類:全營養素配方,可以替代日常食物所提供的營養成分。

「特醫食品是我們臨床營養治療的‘武器’。」浙江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馬鳴介紹道,除了全營養配方食品,還有特定全營養配方食品,這類配方與相關病癥密切相關,比如針對慢性肺病患者排出二氧化碳困難而客製的 「低碳」配方。此外還有元件配方,主要由單一的營養素構成,比如乳清蛋白粉。

對於一些罕見病患者,特醫食品是臨床治療中不可或缺的食療方式。根據中國【第一批罕見病目錄】,有32個罕見病病種需要使用特醫食品進行營養支持,18個病種需要及時、終生、足量使用特醫食品。

當前已經進入醫保的適用於苯丙酮尿癥患者的特醫食品。受訪者供圖

家住浙江金華的李麗永遠記得2006年9月的一個午後,出生一個半月的兒子小傑被確診為苯丙酮尿癥。這是一種代謝類罕見病,患者體內因為缺少一種酶,不能把食物蛋白質中的苯丙胺酸轉化為酪胺酸,苯丙胺酸及其酮酸在其體內蓄積會損傷大腦及神經系統發育,嚴重影響智力發育。

「飲食治療是遺傳代謝病的重要治療手段之一,苯丙酮尿癥的主要治療方法就是飲食治療。」浙江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遺傳代謝科主任黃曉磊告訴潮新聞記者,「在這類病人身上,特醫食品既是食物也是藥物。從低苯丙胺酸的配方奶粉,到特制的大米、面粉,飲食治療將貫穿患者的終身。與此同時,隨著年齡增長,患者對苯丙胺酸的耐受程度也會有所提高。」

18年前,特殊配方的奶粉並不好找,在醫生和病友家屬的幫助下,李麗幾經周轉聯系上一家上海廠家。從出生到幼稚園,小傑一天需要三頓「特食」,直到上了初中才徹底「斷奶」。「現在他就和普通孩子一樣,今年是一名大一新生了。」李麗欣慰地說道,語氣中滿是慶幸。

顯而易見,在配合患者治療的過程中,特醫食品所帶來的營養支持能有效緩解不適癥狀,是提升生活質素的重要輔助工具。據新華網訊息,一項長達11年的回顧性研究結果顯示,口服營養補充液可降低21.0%的住院日、21.6%的住院花費和6.7%的30天再入院率。

進不去醫院收費系統,「近」不了消費者

對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或者特定疾病狀態人群來說,特醫食品好且必要,但在中國,特醫食品需求尚未得到完全滿足。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中國特醫食品產業起步晚,民眾和基層醫療機構對其的知曉程度尚且不足,同時,作為特醫食品,產品的研發和註冊周期也偏長。

從20世紀80年代末,特醫食品以「腸內營養制劑」的形式進入了中國。近30年後,中國相繼推出【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通則】(GB25596-2010)、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通則】(GB 29922-2013)、【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良好生產規範】(GB 29923-2023)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系列標準的出台,為特醫食品的質素安全提供了技術依據,也對特醫食品的規範生產提出了具體要求。

【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標識指南】中對特醫食品標識的要求。

貝因美產業協作技術總監、高級工程師華家才透露,早在2007年前後,他們就開始研究特殊醫學用途配方的奶粉。乳糖不耐受普遍存在於亞洲人群,也就成了他們攻克的第一個目標。從攻克乳糖專利水解工藝,到產品方案的確定和配方設計,以及長達兩年的臨床試驗,2018年,這款產品作為國內工廠首家獲得「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產品註冊。

另一方面,「雙軌制」讓特醫食品困於局中。據了解,部份特醫食品和「藥字號」的腸內營養制劑在的成分和功能基本相同,但食品和藥品分開監管後,後者成功拿到「國藥準字」,如今更是納入醫保,而前者連「進」醫院都比較困難。

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浙江省新華醫院)副院長姚慶華告訴潮新聞記者,按規定,特醫食品應在醫生或臨床營養師指導下使用,但由於特醫食品不屬於藥品、醫用耗材或醫療服務專案,除部份省份將苯丙酮尿癥所需的特醫食品納入醫保範圍,其他均未被正式納入醫保報銷範圍。

記者了解到,在罕見病醫保支付政策支持之下,為提高罹患重特大疾病患者的醫保待遇,2019年浙江省醫保局下發通知,將苯丙酮尿癥特殊治療食品納入基本醫保。按照費用共擔原則,實行定額支付,其中10歲(含)以上患者每年醫保統籌基金最高支付可達1.2萬元。同時,對符合規定的困難患者,由醫療救助再給予適當援助。

值得慶幸的是,今年7月,好訊息傳來。根據國家醫療保障局對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第6216號建議的答復顯示,為解決結算上傳和數據的互認共享問題,國家醫療保障局已下發大類碼「Q03000000特醫食品(國食註字)「,供各地醫保部門用於數據歸集。

記者了解到,近十年來國內特醫食品的購買途徑也更加多元。從買不到到需要出境購買再到如今可以透過代購、電商平台、藥店、母嬰店等途徑購買,但由於「進」不了醫院,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由於醫院無法提供大多數患者需要的特醫食品,有的醫生通常會告知家屬所需特醫食品的品類,讓他們自行去市面上買。對此記者提醒消費者,要在醫生、營養師的指導下使用特醫食品,在透過正規渠道進行購買時要認準特醫食品特有的「小藍花」標識。

當前已經進入醫保的適用於苯丙酮尿癥患者的特醫食品。受訪者供圖

同心協力,讓患者吃上 「病人優質客製食品」

在2024博鰲健康食品科學大會暨博覽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當前中國特醫食品套用和推廣面臨著整體產品數量少、臨床套用不足、產品入院難的三重挑戰。「特醫食品在中國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也是曲折的,需要各方協力同心,共同推動產業發展。」

如何破局?陸續出台的相關政策釋放出積極訊號:市場監管總局分別於去年11月和今年5月修訂釋出了【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註冊管理辦法】和【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臨床試驗質素管理規範】。

記者發現,新修訂的技術規範最佳化了工作流程,縮短了審評時限,並對罕見病類及臨床急需的新型特醫食品實施了優先審評審批。且納入優先審評審批程式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審評時限僅為三十個工作日。不僅如此,經產品內容確認後,申請人可以補充送出技術材料,並優先安排現場核查、抽樣檢驗,為產品上市提速。

「國人的營養問題需要國人自己來解決。」貝因美品類總監董鴻方坦言,許多外資品牌在配方研發的過程中大多使用國外人群的調研數據,其營養配方與國人的需求存在差異。在他看來,近年來國內特醫食品產業有了很大的起色。雖然中國特醫食品產業起步晚,但整體而言發展速度比較快,目前市場上國內外的特醫產品已經接近「五五開」。

浙江海正甦力康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線產品線上噴印浙食鏈碼。圖源:浙江線上

記者了解到,目前大多醫院以「餐費」名義開具特醫食品,但這也給醫院管理標準和規範帶來了挑戰。如何讓以餐費名目收費的特醫食品更加規範呢?

在姚慶華看來,特醫食品的處方開具需經過全程監測的三道關卡:第一道是對患者進行營養風險篩查,篩查出有營養風險的患者;第二道是由醫生或營養師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況,依據具體的疾病情況進行綜合分析,並根據特醫食品的使用規範為患者開具合適的處方;第三道是由營養科進行再次稽核,確保開方無誤。

與此同時,市場監管總局也鼓勵各地市場監管部門聯合衛生、醫保等部門出台特醫食品臨床使用指導性檔,規範醫療機構使用特醫食品。目前已有18個省份制訂釋出特醫食品臨床使用管理相關檔,特醫食品臨床規範化套用試點單位37家、示範單位8家。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