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至臻精華·第六節
小說情節的手法
情節手法是指能使小說情節連貫、脈絡清晰、結構緊湊而運用的各種藝術技巧,具體包括情節敘述手法和情節結構手法。
情節敘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敘述故事的技巧的;情節結構手法指作者在安排開端、發展、髙潮、結局過程中運用懸念設定、伏筆照應等技巧。
一、設問矩陣
1.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說具有 ×× 特點?請簡要分析。
2. 小說是如何講述 ×× 故事的?
3. 分析本文敘述上的特征。
4. 小說在謀篇布局上有什麽特點?
5. 文中多次運用了 ×× 手法。請從文中找出三處,並簡要分析 ?
【註】設問上的易混:
1. 是問手法還是找出設問中手法所對應的例子
二、知識快閃
(一)情節敘述手法
1. 敘述人稱
第一人稱:( 「我」「我們」) 以當事人的身份敘述,給讀者以真實可信之感。
第二人稱:(「你」「你們」) 便於對話,便於抒情,顯得親切感人。
第三人稱:(「他」「他們 」等) 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比較自由靈活地反映客觀內容,有比較廣闊的活動範圍。
2. 敘述方式
順敘 :使人物、事件的敘述有頭有尾、脈絡清楚,有較強的時空層次性。
倒敘 :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懸念,引人入勝;增加敘事波瀾;使文章結構富於變化,避免平鋪直敘;增強文章可讀性和感染力。
插敘 :幫助展開主要事件,或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或對主要人物的身份作簡要介紹,或詮釋某一細節;使文章波瀾起伏,增大了文章容量,可讀性增強。
補敘 :對原來的敘述起豐富、補充作用;造成懸念,敘事波瀾,深化主旨,造成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平敘 :可以把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情,寫的眉目清楚,有條不紊。
3. 描寫方式
正面描寫 :包括外貌、心理、行動等。
側面描寫 :環境、人物之間關系。
4. 修辭手法
比喻 :化深奧為淺顯,化平淡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
誇張 :突出特征,強化情感;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
擬人 :化物為人,親切自然;生動活潑,具體形象。
對偶 :結構對稱,形式整齊;節奏鮮明,音節和諧;高度概括,富有表現力。
排比 :結構緊湊,文意貫通;增強氣勢,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反復 :突出內容,強化情感,增強感染力。
借代 :生動活潑,使語言形象鮮明,利於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設問 :提出問題,引起註意,啟發思考,加深理解。
反問 :加強語氣,表達鮮明;激發感情,加深印象。
5. 敘述安排
對話式 :以人物對話構成作品的主體,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透視人物的精神世界,突出人物性格特征,使情節更加集中緊湊、簡潔明快。
歷史與現實交織 :人物形象更加立體,藝術描寫更加真實,主題表達更加厚重而深刻。
回憶與現實交織 :小說情節更豐富完整,人物特征更鮮明,主題內涵更深刻。
敘述與寫景交織 :賦予故事哀而不傷的詩意美。
意識流: 按照心理時序而展開的意識流結構。它打破了時間這一恒常的維度,讓人物的意識在超時間的空間裏任意往來。內心獨白(心理)是意識流文學最常用的技巧。如【墻上的斑點】。
敘述節奏 :(詳略、張弛、快慢),用敘述(快)與描寫(慢)控制小說敘述的速度,或運用搖擺式(一波三折)、延遲式(設定障礙)等手法,或插入回憶、敘說歷史等,舒緩原本緊張的情節,使小說呈現出一種張弛有致、起伏有序的敘述節奏。如【老人與海】中鯊魚的五次進攻——重復中有變化:鯊魚的數量越來越多,老人的工具越來越簡陋,體力越來越衰弱,大馬林魚被咬掉的體積越來越大。作用:以鯊魚接連不斷的進攻,表現老人處境的艱難;在力量的懸殊對比中,凸顯老人的堅毅和勇氣。再如【祝福】中對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
敘述頻率 :多次重復敘述,但有變化。【牲畜林】多次讓朱阿摸到扳機,但直到第六次才扣響扳機,令情節跌宕起伏;【祝福】中,不僅「我」在講祥林嫂的故事,衛老婆子也在講,祥林嫂自己也在講。三重敘述互相補充、互為印證,完善了情節。
以小見大 :透過小題材、小事件和細節來揭示重大主題、反映深廣內容,表達重大的思想和寓意的寫作方法。如【橋邊的老人】是一個小小的視窗,以小見大地揭示出戰爭的罪惡,顯示出戰火紛飛的年代裏人性的善良——對生命的尊重與對和平的渴望。
虛構手法 :作家在創作過程中,依據生活邏輯,透過想象和撮合,創造出現實生活中並非存在,在又在情理中的人生圖畫。
荒誕手法 :西方文學中表現主義文學流派,主張用主觀感受的真實去代替客觀存在的真實。在藝術表現上則任意扭曲客觀事物的外部形態,用來強化和外化主觀的思想感情,或則采用象征的手法用以表現某種抽象的觀念。
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 : 浪漫主義:在反映生活的態度上,強調以小說的形式表現作家的理想和理想化的生活;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要求透過理想的生活畫面刻畫理想世界中的理想人物;在藝術表達方法上,往往采取想象、誇張、渲染、比喻、象征、對比等,使作品具有強烈的抒情性質和濃重的神話色彩。
(二)情節結構手法
懸念 :懸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讀者、引人入勝。
抑揚 :使文章產生峰回路轉、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強作品的可讀性。
突轉 :這種突轉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對表現小說主旨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照應 :照應能使情節連貫、脈絡清晰、結構緊湊。
伏筆 :可使全文前後呼應,結構更嚴謹,情節發展更合理,前因後果更分明。
對比 :對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氣氛、表現人物或突出主題。
襯托 :襯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動,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題更鮮明。
鋪墊 :運用鋪墊寫法是為了蓄積氣勢,突出文章主旨。
線索 :線索是貫穿整個作品情節發展的脈絡,抓住線索是把握小說故事發展的關鍵。
三、解題密碼
小說情節手法題目的解題步驟:
第一步:仔細審題
明確設問方向。是「答手法」還是「答手法對應的例子」。
第二步:梳理文章,確定事例或技巧及作用
若問手法:首先分析作者在文中運用了什麽技巧,寫了什麽內容。再次分析技巧的作用,主要分析評價在主題的表現、人物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發、布局謀篇方面起到了什麽效果。
若問已知手法,問相對應的例子:直接答相對應的例子,然後答作用。
第三步:規範作答
最後根據知識儲備,運用術語整合出答案,註意分點。
四、規範作答
例1:(2022·江蘇鎮江月考)【父親】
問題:請簡要分析這篇小說在敘事謀篇上的特點。
【習題參考答案】①全文運用第一人稱敘事,使讀者進入「我」這個角色,使小說具有真實性,心理刻畫更細膩,也更方便抒發情感;②小說按照時間順序敘事,主要講了父親進入連隊農場之後直到去世的事情,寫出了一個殘疾老兵的平凡形象;③小說處處有照應,前後呼應,首尾圓融,結構完整。
例2:(2021·利川市第五中學期末)【雲中的紅圍巾】
問題:結合文本,分析小說敘述上的特征。
【習題參考答案】①用第三人稱。客觀地敘述故事,描述連長的心理活動,將空中和地面發生的故事同時呈現出來,同時將不同人物不同地點同時發生的事情展示出來。②順敘。按照時間順序自然展開。以地面、空中兩條線索推進,最後借助紅圍巾將兩條線索交匯在一起。註重細節描寫,細膩、生動、傳神。
五、模擬考場
(2022·安徽宿城一中月考)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別茶 ①
劉帆
錢之江從小就想去看茶。
有一年,香江天氣悶熱,羅湖橋一帶卻異常熱鬧。
聽說部隊就要從鵬城 ② 移防過羅湖橋了,錢之江的心提了起來。爺爺說四十八年前,也有一支部隊過江,粗布軍衣,打著背包,在南京路上枕著馬路沿睡了一宿,有起得早的富商巨賈,推門一看,都大吃一驚!
錢之江的爺爺在他小時候一再講這個故事,還說一輩子都沒有見過這麽仁義的部隊。
錢之江印象深刻。爺爺從來沒有這麽眉飛色舞過。
錢江紗廠公私合營後,爺爺滬港兩頭跑,後來常駐港島,生意繼續,家裏時常來人,講的話與島上的人不一樣。錢之江就覺得,說話的人,講國語,他們說的江南水鄉,錢之江沒去過,倒是課本上白樂天的詩「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錢之江至今記得。
爺爺說,江南塞北,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有機會你可以去看看。
去看看江南塞北,這是錢之江一直的夢想。
人們說,去看江南塞北,要過橋,過羅湖橋。
錢之江好想去。剛開始年齡小,去不了;等長大了,又念書,仍去不了;再大一點兒,去了英國,還是去不了。錢之江就想,等我能夠經濟獨立的時候,就自己去。爺爺說過,江南的水,江南的茶,你帶一點兒回到香江。
錢之江終於來了,問茶,看茶。下榻的酒店在春江路,雖然距離香江不過一百七十多裏,但是自從爺爺腿腳不方便後,又是十年光景。錢之江下榻的房間裏有一張太師椅,斜臥在那裏,似乎在訴說著什麽。
錢之江離開潔白的床,踱步到落地窗前,遠處高樓林立,陽光恰到好處地傾瀉在樓宇和樹葉上,此刻,他只想靜靜地待一會兒。
他俯瞰城市,驀然發現,一縷香氣氤氬。茶幾上,一杯清茶香氣裊裊。錢之江回頭,知道茶是碧螺春,產於太湖邊的吳縣,爺爺生於斯。多年來,受爺爺影響,他對這款茶也是情有獨鐘。
「 洞庭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萬裏醉。」錢之江側過身子,單手倚在窗前,目光灼灼,仿佛入定一般站在那裏。爺爺曾說,幾聲雞叫啼亮,湖山醒來,展霧彌漫,采茶姑娘踏著朝霞,成群結伴,向山上的茶園走去。錢之江似乎看到了,那些時光,空中彌漫著淡淡的花香,青翠欲滴的茶樹叢中,采茶姑娘們神采飛揚,靈巧的雙手敏捷地從茶樹上摘下片片嫩芽,俊美的身影穿梭在綠樹間,江南美麗動人的圖畫赫然在眼前。
錢之江決定明天就飛往那裏,看那入夜萬家燈火的山村。此行,考察茶道,錢之江曾在【詩經】中體驗「采茶薪樗,食我農夫」。 爺爺說滄桑世事,除了采茶外,制茶還要經過蒸、搗、拍、烘等工序,「故情周匝向交親」,茶人的感情完全因為人茶彼此交往才顯得親密。
錢之江端起茶杯,眼睛一動不動: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青螺入水,葉芽伸展,茸毛輕舒,嫩綠透亮,安態動人。
你說嘛,明天的行程。錢之江的妻子,聲音很好聽。爺爺說吳儂軟語,不要忘記了。綿軟潤滑,有酥糖的味道吧?錢之江瞅著妻子,馬上高興地問,你到過江南嗎?
結婚這麽多年,你今天才這樣問我。姑蘇的報恩寺,你知道嗎? 在那裏,我是個采茶女。有空一定要去那個地方。
報恩寺。名字真好。
錢之江品了一口茶,微笑地望著妻子,似乎沈浸在某種幸福的回憶裏。妻子的臉上好像升騰起一朵紅雲,在柔和的燈光下魅力無限。
錢之江動容了:多好啊!有你這樣懂茶道的妻子。.
錢之江說完,準備去拉妻子,這才發現太師椅上空空如也,只有茶幾上茶葉飄香,依然綠意盎然,香氣裊娜。妻子在哪?錢之江一驚,及至愕然醒悟,方知妻子並未隨行,只是那潔白的茶杯上的仕女,活脫脫一個采茶女。
錢之江太容易失神了。爺爺曾說,內地是魂牽夢縈的地方,你一定要去。
錢之江,站了多久?直到夕陽西下,明月初升。不能再待了!
次日一早,錢之江收拾行囊,中午就到了夢幻的老姑蘇。白墻黛瓦,護城河,老城墻,石板街,轉個彎,錢之江在院中擺了一張桌子,邀請來的幾個人團團圍坐,一套青花瓷茶具,七八十度的溫開水,放入一小撮春茶。茶葉如青螺入水,旋轉著飛速下沈。新朋舊友,相聚茶園,品茶談心,那份伊伊呀呀的小調就落到了茶裏……
( 選自【小小說選刊】2020年第14期)
[ 註]①別茶:鑒別茶葉。「別」是「鑒別」的意思。 ② 鵬城:深圳的別稱。
1 . 文章是怎樣講述「別茶」的故事的?這樣寫有什麽好處?
【學生答案 】 ①運用插敘。 文中插敘了爺爺相關的經歷,來表現爺爺的思鄉情懷,從而揭示了做人要有家國情懷的主題。②運用第三人稱。文中運用第三人稱,使小說更加客觀,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③心理描寫。小說多用心理描寫,透過心理描寫可以更好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學生得分】3分
【標準答案】 ① 以「想去看茶」為線索,貫穿全文內容,高度濃縮了兩代人幾十年的人生,脈絡清晰。②文中插敘了爺爺相關的經歷,既體現了爺爺的思鄉情懷,又強化了錢之江想去看茶的原因,從而揭示了做人要有家國情懷的主題。③多用心理描寫,使敘事更加集中並能更準確地展現人物的心理活動。④照應。結尾部份「次日一早,錢之江收拾行囊,中午就到了夢幻的老姑蘇」,與開頭「錢之江從小就想去看茶」照應,久久的願望得以實作,首尾呼應。
【學生失分原因】 答案不全面,對情節手法的作答不完整。
【答案解析】 從小說情節結構手法來看。錢之江從小就想去看茶:「錢之江好想去」「錢之江終於來了,問茶,看茶」「錢之江品了一口茶」「次日一早,錢之江收拾行囊,中午就到了夢幻的老姑蘇」,由以上內容可見,全文一直圍繞著錢之江「想去看茶」而展開。從線索的角度來看,本文是以「想去看茶」為線索,貫穿全文內容,高度濃縮了兩代人幾十年的人生,脈絡清晰。從開頭和結尾的方式來看,結尾部份「次日一早,錢之江收拾行囊,中午就到了夢幻的老姑蘇」,與開頭「錢之江從小就想去看茶」照應,久久的願望得以實作,首尾呼應。
從敘述順序的角度來看,中間插敘了爺爺的經歷,比如「爺爺說四十八年前,也有一支部隊過江……錢之江的爺爺在他小時候一再講這個故事,還說一輩子都沒有見過這麽仁義的部隊」「爺爺說,江南塞北,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有機會你可以去看看」,這些內容一方面對主要情節起補充作用,也交代了錢之江想要去看江南的深層次的情感原因——爺爺對他的影響,揭示了做人要有家國情懷的主題。
從人物塑造方法的角度來看,文章用大量的筆墨寫錢之江的心理,比如小時候對江南的渴望,在春江路酒店喝碧螺春的感受等,大量細膩的心理描寫準確地展現了人物的心理活動,體現了錢之江對江南之茶的渴望;同時也豐富了小說內容並使敘事集中緊湊。
六、新題快練
1. (2022·山東省淄博實驗中學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文本一:
示眾
魯迅
首善之區的西城的一條馬路上,這時候什麽擾攘也沒有。火焰焰的太陽雖然還未直照,但路上的沙土仿佛已是閃爍地生光,到處發揮著盛夏的威力。許多狗都拖出舌頭來,連樹上的烏老鴉也張著嘴喘氣,——但是,自然也有例外的。遠處隱隱有兩個銅盞相擊的聲音,使人憶起酸梅湯,依稀感到涼意,可是那懶懶的單調的金屬音的間作,卻使那寂靜更其深遠了。
只有腳步聲,車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趕緊逃出頭上的烈日。
「 熱的包子咧!剛出屜的……。」
十一二歲的胖孩子,細著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門前叫喊。聲音已經嘶嗄了,還帶些睡意,如給夏天的長日催眠。他旁邊的破舊桌子上,就有二三十個饅頭包子,毫無熱氣,冷冷地坐著。
「 荷阿!饅頭包子咧,熱的……。」
像用力擲在墻上而反撥過來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飛在馬路的那邊了。在電桿旁,和他對面,正向著馬路,其時也站定了兩個人:一個是淡黃制服的掛刀的面黃肌瘦的巡警,手裏牽著繩頭,繩的那頭就拴在別一個穿藍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這男人戴一頂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睛的一帶。但胖孩子身體矮,仰起臉來看時,卻正撞見這人的眼睛了。那眼睛也似乎正在看他的腦殼。他連忙順下眼,去看白背心,只見背心上一行一行地寫著些大大小小的什麽字。
剎時間,也就圍滿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禿頭的老頭子之後,空缺已經不多,而立刻又被一個赤膊的紅鼻子胖大漢補滿了。這胖子過於橫闊,占了兩人的地位,所以續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層,從前面的兩個脖子之間伸進腦袋去。
禿頭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對面,彎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終於讀起來:
「 嗡,都,哼,八,而,……」
胖孩子卻看見那白背心正研究著這發亮的禿頭,他也便跟著去研究,就只見滿頭光油油的,耳朵左近還有一片灰白色的頭發,此外也不見得有怎樣新奇。但是後面的一個抱著孩子的老媽子卻想乘機擠進來了;禿頭怕失了位置,連忙站直,文字雖然還未讀完,然而無可奈何,只得另看白背心的臉:草帽檐下半個鼻子,一張嘴,尖下巴。
「 他,犯了什麽事啦?……」
大家都愕然看時,是一個工人似的粗人,正在低聲下氣地請教那禿頭老頭子。
禿頭不作聲,單是睜起了眼睛看定他。他被看得順下眼光去,過一會再看時,禿頭還是睜起了眼睛看定他,而且別的人也似乎都睜了眼睛看定他。他於是仿佛自己就犯了罪似的局促起來,終至於慢慢退後,溜出去了。
忽然,就有暴雷似的一擊,連橫闊的胖大漢也不免向前一蹌踉。同時,從他肩膊上伸出一只胖得不相上下的臂膊來,展開五指,拍的一聲正打在胖孩子的臉頰上。
「 好快活!你媽的……」同時,胖大漢後面就有一個彌勒佛似的更圓的胖臉這麽說。
胖孩子也蹌踉了四五步,但是沒有倒,一手按著臉頰,旋轉身,就想從胖大漢的腿旁的空隙間鉆出去。胖大漢趕忙站穩,並且將屁股一歪,塞住了空隙,恨恨地問道:
「 什麽?」
胖孩子就像小鼠子落在捕機裏似的,倉皇了一會,忽然推開他,沖出去了。
「 嚇,這孩子……。」總有五六個人都這樣說。
然而形勢似乎總不甚太平了。抱著小孩的老媽子因為在騷擾時四顧,沒有留意,頭上梳著的喜鵲尾巴似的「蘇州俏」便碰了站在旁邊的車夫的鼻梁。車夫一推,卻正推在孩子上;孩子就扭轉身去,向著圈外,嚷著要回去了。老媽子先也略略一蹌踉,但便即站定,旋轉孩子來使他正對白背心,一手指點著,說道:
「 阿,阿,看呀!多麽好看哪!……」
空隙間忽而探進一個戴硬草帽的學生模樣的頭來,將一粒瓜子之類似的東西放在嘴裏,下顎向上一磕,咬開,結束去了。這地方就補上了一個滿頭油汗而粘著灰土的橢圓臉。
「 好!」
什麽地方忽有幾個人同聲喝彩。都知道該有什麽事情起來了,一切頭便全數回轉去。連巡警和他牽著的犯人也都有些搖動了。
「 剛出屜的包子咧!荷阿,熱的……。」
路對面是胖孩子歪著頭,磕睡似的長呼;路上是車夫們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趕緊逃出頭上的烈日。大家都幾乎失望了,幸而放出眼光去四處搜尋,終於在相距十多家的路上,發現了一輛洋車停放著,一個車夫正在爬起來。
圓陣立刻散開,都錯錯落落地走過去。車上的坐客依然坐著,車夫已經完全爬起,但還在摩自己的膝髁。周圍有五六個人笑嘻嘻地看他們。
「 成麽?」車夫要來拉車時,坐客便問。
他只點點頭,拉了車就走;大家就惘惘然目送他。起先還知道那一輛是曾經跌倒的車,後來被別的車一混,知不清了。
馬路上就很清閑,有幾只狗伸出了舌頭喘氣;胖大漢就在槐陰下看那很快地一起一落的狗肚皮。
老媽子抱了孩子從屋檐陰下蹩過去了。胖孩子歪著頭,擠細了眼睛,拖長聲音,磕睡地叫喊——
「 熱的包子咧!荷阿!……剛出屜的……。」
一九二五年三月一八日(有刪改)
文本二:
像【示眾】這樣的小說,在打破既定的小說規範的同時,也在創造新的小說範式。其實【示眾】對故事情節的忽略,將小說中的人物「符號化」,這都是有意為之的。引起魯迅創作沖動的,是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場景與細節,以及他對於這些具體的場景、細節背後所隱藏著的人的存在、人性的存在、人與人的關系的深度追問與抽象思考。這樣,魯迅的小說就具有了某種隱喻性,塗上了鮮明的象征色彩。
(摘編自錢理群【魯迅作品細讀·讀<示眾>】)
(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開篇的長夏模組屋圖,運用細節描寫和特寫鏡頭,寫出了京城酷夏的悶熱,更隱喻著人的生活的沈悶、懶散、百無聊賴,構成了生存環境的背景。
B .【示眾】的語言呈現出精準、形象化的特點。如文中胖孩子的幾處吆喝聲,內容有細微的差別,體現出小胖子的百無聊賴,作為一種世俗的聲音貫穿全文。
C .小說中所有的人幾乎只有一個動作——看;他們之間只有一種關系——一面「看別人」,一面「被人看」,由此形成「看/被看」的中國人的基本生存方式。
D .魯迅在【示眾】中塑造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外表各有不同,內在個性特征各異,有極高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把看客文化體現得淋漓盡致。
【習題參考答案】D
【教師講解提示】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
D.「 內在個性特征各異」錯誤。魯迅在【示眾】中塑造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但是內在個性特征是一致的,都是精神世界空虛、無聊,內心麻木、愚昧。
(2)下列與文本有關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 .魯迅在不同的小說裏都塑造過看客形象,如【示眾】裏當路過的車夫跌倒時同聲喝彩的人們,【阿Q正傳】中阿Q被示眾時發出狼嗥似的叫好聲的眾人。
B .【示眾】用現實主義的寫實手法,從真實的現實中提煉出生活的荒誕性,達到了象征的目的,這與卡夫卡【變形記】中所使用的手法是一致的。
C .魯迅在【記念劉和珍君】裏抨擊的「有惡意的閑人」,和【示眾】裏的看客一樣,因空虛、無聊而消費別人的痛苦,以此滿足自己貧瘠的精神世界。
D .「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魯迅在【吶喊】自序中表達了健全國民身心的願望。
【習題參考答案】A
【教師講解提示】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
B.「 這與卡夫卡【變形記】中所使用的手法是一致的」說法錯誤,【卡夫卡】用變形的方法體現象征性,不是現實主義寫法;
C.「 魯迅在【記念劉和珍君】裏抨擊的‘有惡意的閑人’,和【示眾】裏的看客一樣……」說法錯誤,「有惡意的閑人」和【示眾】裏的看客不一樣,他們是魯迅所厭惡和抨擊的反動文人,是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所以這裏應為「無惡意的閑人」。
D.「 健全國民身心」錯,「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表達對喚醒麻木民眾精神的呼籲。
(3)【示眾】首尾運用了「反復」的方式,請結合文本一舉例分析這種寫法的好處。
【本題題法結合】 透過我們剛剛對「解題密碼」欄目的學習, 我們知道了解答本題的答題思路。① 首先是仔細審題。透過對「設問矩陣」欄目上關於設問上的易混的學習 ,我們可以完美規避掉在審題上容易出現的錯誤。透過設問上的易混我們發現本題的考點已經手法找出相對應的例子,並明確使用這個手法的作用。② 其次,梳理文章,找到對應的事例。透過對「知識快閃」欄目的學習 ,我們可以知道常見的小說手法的作用。③ 最後,規範作答。透過「規範作答」欄目的學習 ,我們能夠對答案進行規範書寫,避免了因答案書寫不規範而丟分的問題。
【習題參考答案】舉例:①小說開頭寫馬路「什麽擾攘也沒有」「許多狗都拖出舌頭來」「寂靜」,結尾寫馬路「很清閑」「幾只狗伸出了舌頭喘氣」,從寂靜、炎熱開始,以重歸寂靜、炎熱結束。
② 小說開頭寫「十一二歲的胖孩子,細著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門前叫喊」,結尾寫「胖孩子歪著頭,擠細了眼睛,拖長聲音,磕睡地叫喊」。
③ 開頭寫「車夫默默地前奔」,結尾寫「路上是車夫們默默地前奔」,場景描寫從圍觀犯人示眾又回到馬路上眾人圍觀跌倒的車夫。
好處:①這種「反復」的方式首尾呼應,使小說結構嚴謹完整。
② 開頭結尾相應,故事好像又回到了原點,寫出了人們麻木、無聊的狀態。
【教師講解提示】題考查學生鑒賞文本表現手法的能力。
解題時要扣住題幹中「首尾」「反復」兩個關鍵詞,舉例分析。答題要點是找準開頭結尾的重復的句子,分析時要扣住結構特點首尾呼應,以體現「結構嚴謹完整」。
如開頭和結尾都有對馬路和狗的描寫,開頭「首善之區的西城的一條馬路上,這時候什麽擾攘也沒有」「許多狗都拖出舌頭來」「……卻使那寂靜更其深遠了」,寫馬路的寂靜,狗熱的伸出舌頭;結尾描寫「馬路上就很清閑,有幾只狗伸出了舌頭喘氣」,馬路「清閑」,狗伸出舌頭喘氣,從寂靜、炎熱開始,以重歸寂靜、炎熱結束。
還有對胖孩子的描寫,開頭寫「十一二歲的胖孩子,細著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門前叫喊。聲音已經嘶嘎了,還帶些睡意,如給夏天的長日催眠」,結尾寫「‘剛出屜的包子咧!荷阿,熱的……。’路對面是胖孩子歪著頭,磕睡似的長呼」,首尾呼應,故事仿佛又回到原點。
對車夫的描寫,開頭寫「只有腳步聲,車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趕緊逃出頭上的烈日」,結尾寫「路上是車夫們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趕緊逃出頭上的烈日」,場景描寫從圍觀犯人示眾又回到馬路上眾人圍觀跌倒的車夫。
這些「反復」首尾呼應,使小說結構嚴謹完整。構成一種一成不變的生存環境,籠罩全篇,中間的一切不過是一個小插曲,生活很快又恢復常態。隱喻著人們的生活永是那樣沈悶、慵懶與百無聊賴。
★(考點:對文本體裁特征和表現手法的鑒賞及對內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4)「像【示眾】這樣的小說,在打破既定的小說規範的同時,也在創造新的小說範式」,請結合文本一與文本二的內容,談談【示眾】是如何「打破規範」與「創造新範式」的。
【習題參考答案】①打破規範:【示眾】忽略故事情節,放棄對人物個人化性格的刻畫,將小說中的人物「符號化」,以群像刻畫表現「看客」形象。小說圍繞犯人被「示眾」這一事件展開,沒有對具體故事情節的描寫:人物都沒有名字,只是以年齡、外貌等特征來區分,眾多的人物形象有共同的性格特點:無聊、空虛、愚味、麻木不仁。
② 創造新範式:【示眾】具有強烈的象征性,隱喻中國人的一種生存狀態——看與被看。在【示眾】中,具象與抽象有機結合,每一個具象的形象(人物、場景、細節等)都隱含著作者對國民劣根性的思考,對看客及造就看客的社會的批判。
【教師講解提示】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體裁特征和表現手法的鑒賞及對內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本題,首先確定從題幹要點「打破規範」和「創造新範式」兩個角度組織答案。題幹中的這句話出自文本二,但題目還要求結合文本一,所以應考慮先從文本二中找到對觀點的具體解釋,然後再結合文本一的具體內容進行論證。
「 打破規範」指對傳統意義上的小說的突破,即和傳統小說的不同。「其實【示眾】對故事情節的忽略,對人物個人化性格刻畫的放棄,甚至取消姓名而將小說中的人物‘符號化’,這都是有意為之的」,根據這段文字和文本一的具體描寫組織答案即可。文本一中的情節是人們看犯人被「示眾」,但並未對情節展開過多敘述,而是集中筆墨寫「看客」;而「看客」人物沒有名字,沒有鮮明個性,只是以年齡和外貌來區分,如「胖孩子」「禿頭」「抱著孩子的老媽子」「長子」等,文章只是塑造了他們的共性:無聊、空虛、愚昧、麻木不仁。
「 創造新範式」指創造新的小說的表現形式。「這樣,魯迅的小說就具有了某種隱喻性,塗上了鮮明的象征色彩。而【示眾】正是以強烈的象征性而成為魯迅小說的代表作之一」,根據這段文字可知,所謂「創造新範式」指的是小說具有隱喻性和象征性。然後結合文本一指出【示眾】的群像描寫象征「看客」群體。而象征性必須透過具體細節和場景的描寫才能實作,比如文本一中塑造的眾多「看客」圍觀犯人的情景,各種人物的狀態描寫細致;「在他的創作中,每一個具象的形象(人物、場景、細節等)都隱含著他對人的生命存在,特別是現代中國人的生存困境的獨特發現與理性認識」,根據這段文字可知,具象和抽象有機結合是「創造新範式」的具體表現形式。文本一中「看客」是具體的,隱喻中國人的一種生存狀態——看與被看;而這群「看客」又集中表現了國民的劣根性,這是抽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