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擊垮一個心智成熟、事業有成的成年人?
答案是: 養個娃。
為了剛上初一的女兒,閨蜜像蛻了一層皮,花重金請學業規劃師,找985教授咨詢,替孩子中考做準備。
現在的家長,拼命到讓人害怕!
受教育水平高的父母,卷資源,卷賽道。
文化水平低的父母,拼時間,拼命賺錢。
拼了命,也要為孩子鋪出康莊大道。
然而,孩子的反饋卻讓人揪心:
你越使勁,他越沒勁,好像非要和你對著幹!
是我們的孩子沒出息嗎?
相反,是你拼命給的東西,正在將他慢慢摧毀……
第一階段:拼命焦慮,毀掉孩子的生命活力
6~10歲,是孩子上進心培養的關鍵期,也是自我意識的萌芽期。
人民大學曾經做過一項研究,「雙減」政策之後,父母的焦慮癥增幅約12.8%,不降反增。
很多家長在孩子小學時,就把讀什麽大學、找什麽工作規劃好了。
殊不知,孩子10歲之前的童年階段,是否充滿生命活力,比學習成績更重要。
北大教授周延慶,分享過自己的「育兒」心酸史。
6歲背新華字典,高考順利上北大,在哥大深造後,又回北大擔任博導,周教授實作了「神童」到人才的蛻變。
妻子也是北大高材生,可謂典型的高知家庭。
夫妻二人從女兒小,就盼著她進北大,然而,女兒永遠考倒數第一。
「這就是天道,你必須接受,她就這樣。」
周教授的無奈,道出了不少家長的痛點:
有的孩子,你拼命讓他輸在起跑線,沒用!
紀錄片【 了不起的媽媽 】中,有個上海媽媽就上演了雞娃大招。
女兒剛上幼稚園,她就逼著學鋼琴,彈錯一個音就得挨罵。
家裏人覺得她精神分裂,她卻焦慮孩子時間不多,再不努力「考不上名校」。
但,孩子能不能成才,真不是父母使勁就夠了!
培養上進心、學習力,也要建立在身心健康的基礎上。
如果孩子長期被剝奪時間、剝奪註意力,他就無法在想象力最豐富的年紀,真正體驗快樂。
生命的活力,體現在對生活全方位的感知,包括 學習、運動、遊戲、夥伴、心理。
不要讓你的焦慮,讓孩子的童年留下缺憾。
第二階段:拼命付出,破壞孩子的成長規律
10到14歲,是青春期孩子快速成長的階段,但成長皆有定律。
家長必須尊重每個孩子的「花期」,而不是只會澆水施肥。
近期,一個媽媽輔導兒子的影片沖上熱搜:
桃李滿天下的教師媽媽,為了兒子嘔心瀝血,無奈兒子還是只考18分。
多少家長「掏心掏肺」,孩子「還是老樣」。
和青春期的發育年齡類似,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成長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