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布谷媽~
帶布妞在客廳玩積木,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到了睡覺的時間。
布谷媽說:「該收拾積木了,咱們準備睡覺吧。」
她卻擡頭看著我,一臉期待地說:「媽媽,我想再玩一會兒。」
那一刻,布谷媽心裏突然生出一種矛盾:該堅持規則,還是滿足孩子的請求?
孩子到點還想玩,父母在這種時刻的回答,不僅影響當下的親子互動,可能還會在孩子心裏埋下更深遠的銘印。
「媽媽,我想再玩一會兒」,有2種回答,傷孩子最深。
![](https://img.jasve.com/2025-1/c028bdf7b28c2823af7bf8fb6cb0e554.webp)
第一種回答,冷漠拒絕,忽視情緒
很多父母聽到孩子的請求後,可能會脫口而出:「不行!馬上停下,去睡覺!」
這種回答看似幹脆利落,卻很容易讓孩子感到被忽視和不被理解。
他們會覺得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不重要,從而在內心對父母產生對抗情緒。
記得有一次,布谷媽也下意識用了這樣的回答。
當時布妞聽後,開始哼唧哼唧地收拾積木,但我能感受到她的委屈和不滿。
她一邊慢吞吞地收拾,一邊小聲嘟囔:「你都不讓我玩……」
那天晚上,她入睡時一直拉著我的手,好像在尋找一種安慰。
杜文·哥頓指出,當父母忽視孩子的情緒需求時,會削弱他們對父母的信任和親近感。
這讓布谷媽意識到,每一個「再玩一會兒」的請求背後,都隱藏著孩子的情感需求。
如果我們忽視這些需求,可能會在無形中傷害孩子的情緒安全感。
![](https://img.jasve.com/2025-1/e4b42cadf93f072738c15f62ea315169.webp)
第二種回答,無限妥協,放棄規則
與冷漠拒絕相反,另一種常見的回答是妥協,比如:「好吧,你再玩10分鐘。」
乍一看,這種回答似乎更貼心,但實際上卻容易破壞孩子對規則的認知,甚至可能讓他們變得更加任性。
一位寶媽說,她為了圖省事,經常允許孩子在睡覺時間多玩了一會兒。
但10分鐘過去後,他又說:「再讓我玩一下下。」
當寶媽再次妥協時,整個晚上的秩序徹底被打亂,他甚至不願意收拾玩具,最後哭鬧著上床。
心理學研究表明,規則感是孩子成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如果父母總是輕易妥協, 孩子可能會缺乏對規則的敬畏和理解,而這會直接影響他們的自控力和行為習慣 。
![](https://img.jasve.com/2025-1/b0e78d3ff5c2495fced845e304765b23.webp)
更好的回應方式
那有沒有一種方式,既能讓孩子感到被理解,又能堅持規則?
經過實踐,布谷媽發現,下面的三步法對孩子的回應效果很好:
①第一步:共情回應,理解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請求時,先不要急著說「不」。
而可以說:「我知道你現在玩得很開心,停下來一定有點不舍,對吧?」
這樣,孩子會感受到被理解,情緒上更容易接受接下來的安排。
②第二步:清晰設定規則,給予選擇權
接著,可以透過明確的時間限制,引導孩子逐步接受規則。
比如:「你還可以玩5分鐘,然後我們一起收拾積木,好嗎?」
這種方式,既不會讓孩子覺得無理強迫,又能幫助他們學會遵守約定。
③第三步:積極引導,展望下一步活動
最後,用孩子感興趣的活動轉移註意力。
比如:「收拾完積木後,咱們可以一起看看繪本或者聊聊明天的計劃。」
這樣的引導,不僅能緩解孩子的情緒,也讓規則的執行變得更順利。
![](https://img.jasve.com/2025-1/e91b8549f179fe134ae5518b1ef3744c.webp)
孩子說「再玩一會兒」時,實際上是在傳遞一種情感訊號:他們希望在規則和樂趣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而父母的回答,不僅影響當下的親子互動,也在無形中塑造著孩子的情緒管理和規則意識。
好的教育,並不是簡單地拒絕或妥協,而是用理解和引導,幫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的同時,逐步適應規則的存在。
當孩子說「媽媽,我還想再玩一會兒」時,你會怎麽回答呢?
【圖片來自網絡,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