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當體育刮起「民族風」,當來自丘陵山野之中的湖南隊伍遇到海島之上的熱情東道主,當根植於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體育運動走出山間田野,紅網體育開設「海島民族風」欄目,全方位科普南海之濱這場「民族團結的盛會 群眾體育的盛會」。
紅網時刻新聞11月18日訊
(記者 周雨墨)11月18日晚,參加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湖南代表團將從長沙黃花機場出發前往三亞,比賽將於11月22日晚開幕,湖南代表團將參加除已經完賽的馬上專案之外其他全部17個競賽專案,以及7個表演專案。
在這場大聯歡中,區別於其他運動會必備的籃球、足球、排球等大球專案以及乒乓球、羽毛球等小球專案,亮相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的球類專案分別是木球、珍珠球、蹴球、毽球。
木球
木球運動,既保留了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打毛球動作和習俗名稱,又富有現代體育的競爭性和對抗氣氛。
木球比賽場地為長方形草地,以中線的中點為圓心,4米為半徑畫的圓為開球區,直徑為15厘米的實心圓為開球點。
木球為木質實心球,中間為圓柱體,兩邊呈半球形,總長9厘米,球體重量為100克—130克。擊球板全長為70厘米,由板柄和板頭兩部份組成。
隊員們按照規則要求爭奪木球,運用傳球、接球、運球、搶球和擊球射門等技術,避開對方防守,將球擊入對方球門得分,並用搶截球等防守技術,阻止對方得分。
珍珠球
珍珠球,這個聽起來頗為玲瓏秀氣的競賽專案,實際上並不像它的名字那般美麗溫婉。
比賽中,運動員需要不停地運用加速沖刺、急停、轉身、變向變速、突破過人等身體動作,配合快節奏的攻防戰術,對運動員的速度、力量、耐力以及協調柔韌性等方面都要求極高,具有很強的對抗性和觀賞性。珍珠球運動具有場地、器材簡易性和遊戲形式大眾性等特點,曾在松花江、鴨綠江及渤海沿岸一帶較為流行,至民國初期失傳。
珍珠球形似排球,但比排球略小。球場分為5個區,其中的水區(內場區)、給蚌區(封鎖區)、威呼區(得分區)為球員活動區,運動員所持球拍形狀如蛤蚌。
賽場上,雙方隊員先在水區對珍珠球進行一番爭奪,一方隊員瞄準機會,向本隊的抄網隊員投球,另一方隊員則持球拍跳起攔截。
蹴球
蹴球也叫「挫球」或「挫石球」,蹴球的名稱借鑒了古代的「蹴鞠」,但比賽的方式卻完全不同。蹴球也被稱為「腳下士碌架」,舉止文雅、富於變化、極具情趣。
蹴球比賽場地為長、寬均10米的正方形平坦地面,比賽用球為硬塑實心球,直徑約10厘米,重量約1千克,有紅、藍兩色,分別標有1、2、3、4號。蹴球的競賽規則和撞球有相似之處,看似簡單,實則極富策略性。
雙方運動員用腳底「蹴」球,使球透過腳底向前移動,依據所「蹴」之球碰擊對方或本方球的情況計算得分,以任意方先達到或超過規定分數決定勝負。
比賽時,選手們要控制擊球方向、蹴球力度、保持身體平衡與協調,同時也要註意力量和節奏、蹴球擺設的位置以及攻守戰略戰術的安排、謀劃擊球的先後順序等,一招一式盡顯出運動員們的謀略與智慧。
毽球
毽球運動是在中國民間踢毽活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民族傳統體育專案,在多個少數民族群體中有著不同的活動方法及稱呼,有多個民族稱其為花毽,侗族則稱為「哆毽」。
毽球的基本動作是盤、磕、拐、蹦,有前踢、後踢、內踢、外踢、倒著踢、頭頂、胸觸等幾十種踢法。毽球運動既有競技性,又富有民族特色,對腰腿及關節靈活性的鍛煉效果顯著,男女老少都能參加,且場地要求也較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