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演員趙露思因「被送醫院搶救」相關事件多次登上熱搜,其本人也在社交媒體中發長文回應自己從2019年起,就出現了抑郁情緒,並一度瘦到36.9公斤,BMI不足18.5,直到2024年出現頻繁幹嘔、眩暈、關節疼、頸椎疼等明顯軀體化癥狀……有不少網友感到好奇:「每次看到趙露思參加活動的照片,感覺她的狀態都挺好的,怎麽會得抑郁癥呢?」
那麽,樂觀的人也有可能得抑郁癥嗎?是否可以靠意誌力「戰勝」抑郁癥?哪些人容易得抑郁癥?如果家人或朋友患有抑郁癥,我們應該如何與他們相處?
套用心理學博士、二級心理咨詢師廖春嶺給出解答。
樂觀的人也有可能得抑郁癥嗎?
專家表示:「是的,樂觀的人也有可能得抑郁癥。抑郁癥的發生不僅與人的性格、情緒傾向或外在環境有關,它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環境等方面。盡管樂觀的個性特征通常與積極的情緒和良好的心理健康相關,但這並不意味著樂觀的人就不會患抑郁癥。」
以下是一些可能導致樂觀的人患抑郁癥的原因↓↓↓
(1)生物學層面:抑郁癥與大腦中某些神經遞質
(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失衡有關
。
(2)壓力事件:長期處於高壓、無助環境,重大生活壓力
會成為抑郁癥的觸發點。
(3)自我要求:過高的自我期待、完美主義
,忽視自身情感需求,易積累負面情緒。
(4)情感表達:外向樂觀的表象下,負面情緒若被掩蓋、內化
,也會催生抑郁情緒。
(5)認知風格:樂觀者遇挫時,對自身能力過度懷疑,引發低落情緒
。而且,樂觀者的抑郁癥狀較隱匿,易被誤解,從而延誤了治療。
是否可以靠意誌力
「戰勝」抑郁癥?
單純依靠意誌力來「戰勝」抑郁癥通常是不現實的
。抑郁癥常常涉及大腦中神經遞質的失衡。這些生物學問題並不是意誌力能夠調節的。抑郁癥常常伴隨消極的自我評價、負性思維(如「我不值得被愛」「我一無是處」等)以及對未來的悲觀展望,這種認知偏差不是簡單的意誌力能夠改變的。
抑郁癥還伴隨著極度的疲勞、對任何事物失去興趣、睡眠障礙和精力不足。
即使是最堅強的人,在身體和情感的極度消耗下,單純依靠意誌力也難以維持日常生活。很多人在抑郁癥期間可能會感到極度的自責,認為自己應該透過「更強的意誌力」去克服這些困境。然而,這種內疚和自責往往加劇了抑郁情緒,形成惡性迴圈。 意誌力在這裏反而可能成為一種負擔,而不是幫助。
哪些人容易得抑郁癥?
(1)有家族病史者
:抑郁癥有遺傳傾向,家族中有抑郁癥患者,其他人患病風險會有所增加。
(2)女性
:患病率約為男性的兩倍,和生理變化、社會角色、性別期望壓力相關。
(3)受過重大創傷者
:失業、離婚、親人離世等,都會造成人的情緒失控。
(4)孤獨者
:老人、獨居者、內向者普遍缺乏社交支持,易積壓負面情緒。
(5)特定性格者
:悲觀、對自己要求過高、自我評價低的人,更易患抑郁癥。
(6)有物質濫用或依賴問題的人
:濫用酒精、藥物,不僅誘發抑郁,甚至還會加重抑郁。
(7)曾受虐待者
:童年的被虐待經歷,嚴重影響成年後的心理健康。
如果家人或朋友患有抑郁癥
我們應該如何與他們相處?
當家人或朋友患有抑郁癥時,他們可能會感到孤獨、無助、甚至自責,作為親密的家人或朋友,提供關愛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1)表達理解
:莫說指責的話,溫暖言語能讓其安心。
(2)耐心傾聽
:主動聆聽困擾,別打斷、少給方案。
(3)不施壓
:尊重其做事節奏,別強迫其社交、做事。
(4)常溝通
:主動聯系,簡單問候也能傳遞關心。
(5)給實際幫助
:幫忙處理日常事務,提議輕松活動。
(6)關註自我的心理健康
:因為照顧抑郁癥患者易讓人感到疲憊,因此要適度休息;如果感到過度的情感負擔或壓力,可以考慮尋求其他支持,與患者的其他親人或專業人士共同分擔照顧患者的工作。
(7)辨識危險訊號
:若抑郁癥患者提及自殺或自傷,請立刻尋求專業救援。
轉自:央廣網
來源:山東省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