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女明星趙露思發文自曝患抑郁癥,並自稱從2024年開始出現頻繁幹嘔、關節疼、失語、無法正常行走等軀體化癥狀,引發網友關註。
為什麽看起來開朗的人也會患上抑郁癥,得了抑郁癥會有哪些無意識行為,身邊有人抑郁應如何正確對待?記者采訪了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心境障礙科主任李崢,進行進一步解讀。
圖源:趙露思微博
▌樂觀的人也可能抑郁,情況嚴重者往往伴隨軀體化癥狀
「近幾年,臨床上抑郁、焦慮的發病率越來越高,當一個人精神壓力比較大,或遭遇生活事件、內心沖突,身體經常處於應激的狀態,並且無法向外發泄和轉移,就會逐漸轉而內化到自己內心,投射到身體上,表現為軀體不適癥狀。」
李崢主任介紹,許多抑郁癥患者的臨床表現,都不單單是情緒異常,還往往伴隨失眠、食欲不好、身體疼痛、疲乏無力,甚至失聰、失語、無法行走等軀體化癥狀。
看起來陽光開朗的人也會出現抑郁癥嗎?李崢主任強調,性格跟抑郁癥的發生沒有必然的聯系。
「臨床上有一種抑郁就叫‘微笑型抑郁’,這類患者平時會很開朗、很外向,愛照顧別人,讓外人難以察覺抑郁的情緒。但當他一個人獨處時,就很難保持‘微笑’狀態,常常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一般情況下,抑郁癥更容易發生在性格內向、固執的人身上,他們遇到壓力時往往很難及時找到排遣壓力的方法,進而導致情緒問題逐漸加重。
▌這些抑郁訊號,可能是身體在求救,不要總"忍"著
有了抑郁情緒是不是抑郁癥?
答案是否定的。李崢指出,從抑郁情緒發展到抑郁癥,首先時間最少持續半個月以上。
「但如果出現情緒不好、莫名心煩、連續失眠、食欲變化(沒食欲或暴食)、沒有動力、沒有興趣等情況,狀態持續 3 ~ 5 天仍沒好轉,甚至有加重的情況,出現想發脾氣、有傷害他人或攻擊自己的沖動,就一定要引起重視,盡快到專業機構就診。」李崢提醒。
李主任還提到,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規律作息、不主動熬夜、飲食清淡,營養均衡,遇到壓力事件時,應善於表達和傾訴,適當舒緩壓力,不要讓身體長期處於高壓之下。
▌身邊有人抑郁,要怎麽和他們進行交流?
李崢主任特別指出,假如周圍的人表達了抑郁求救的訊號,不妨先順著他的話說。
比如,「能不能跟我聊一下發生了什麽?」「你的感受是什麽?」「你覺得有什麽不舒服?」……掌握更多的資訊之後,再判斷是先進行自我調整,還是找專業的醫生。
抑郁癥患者內心是十分敏感的,一味勸患者「想開點」「你根本沒什麽事兒」「不要胡思亂想」等,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患者看來,接收到的資訊可能是「你不關心我」「你不重視我的病情」等,反而加重患者的思想負擔。
「如果不知道該怎麽表達安慰時,肢體語言的支持可能會更有效。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關心的眼神,一個擁抱,或者只是靜靜的陪伴,更能為抑郁癥患者帶來安慰。」李崢主任建議道。
大河報·豫影片記者 任倩倩
來源: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