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科室裏,陽光透過窗戶灑在整潔的診室內,一名43歲的男性患者帶著滿臉的焦慮與不安走了進來。他的臉色蒼白,眉頭緊鎖,似乎背負著沈重的心理負擔。醫生在詳細詢問了病史和癥狀後,初步懷疑患者可能患有肺部腫瘤,於是決定給他進行更進一步的檢查,以明確診斷。
「我們需要給您拍個肺部CT,以便更準確地了解您的病情。」醫生語氣平糊地解釋道。然而,這句話卻像一顆重磅炸彈,在患者心中炸開了花。他頓時怒了起來,聲音中充滿了不滿與質疑:「你們這些醫生不知道這檢查有輻射嗎?讓我做這些傷身體的檢查,萬一對身體有害怎麽辦?」
其實,這種情況在醫院並不少見。很多人對CT檢查存在誤解和擔憂,認為它會產生大量的輻射並可能致癌。
CT究竟是什麽?
CT,即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種透過X射線對人體進行非侵入式掃描的醫學影像技術。這種技術能夠生成身體內部的三維影像,幫助醫生更準確地診斷疾病。然而,CT技術並非一蹴而就,它的背後蘊含著深厚的醫學和物理原理。
CT的工作原理其實並不復雜,簡單來說,就是透過旋轉的X射線管對人體進行多角度的掃描,同時配合高度靈敏的探測器接收穿透人體的X射線。這些X射線在穿透人體時,會被身體內部的不同組織吸收或反射,形成不同的訊號。探測器接收到這些訊號後,會將其轉化為數碼資訊,然後透過電腦進行復雜的計算和處理,最終生成我們看到的CT影像。
隨著科技的進步,CT技術也在不斷發展。現在的CT機已經能夠實作更高的分辨率、更快的掃描速度和更低的輻射劑量。這些進步使得CT在醫學領域的套用越來越廣泛,不僅可以用於疾病的診斷,還可以用於治療計劃的制定和治療效果的評估。
CT與X線、超聲、核磁共振有啥區別?
CT,即電腦斷層掃描,與X線、超聲和核磁共振等成像技術相比,具有其獨特的特點和優勢。
X線
與X線相比,CT能夠提供更為詳盡的解剖結構資訊。X線主要是二維成像,而CT則是透過X線束對人體進行斷層掃描,再由探測器接收透過該層面的X線,轉變為可見光後,由光電轉換變為電訊號,再經模擬/數碼轉換器轉為數碼,輸入電腦處理。因此,CT影像是三維的,能夠更準確地反映病變的位置、形態和大小。
超聲
與超聲相比,CT不受氣體和骨骼的影響,可以清晰地顯示肺部和骨骼的病變。而超聲則對氣體和骨骼的穿透性較差,可能導致部份區域無法成像。此外,CT的分辨率通常也高於超聲,能夠顯示更細微的病變。
核磁共振
與核磁共振相比,CT的成像速度更快,更適用於需要快速診斷的緊急情況。而核磁共振則需要更長的掃描時間,且對於金屬植入物或起搏器等患者來說,可能存在安全風險。此外,CT對於鈣化和出血的顯示優於核磁共振,因此在某些病變的診斷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照一次CT,對人體有傷害嗎?聽聽醫生咋說,建議了解一下
我們不可否認的是,CT等放射性的檢查確實會產生一定的輻射。這些儀器在為我們提供重要的醫療資訊時,也會釋放一定量的X線。
然而,作為必要的醫療手段,這些儀器的輻射劑量是經過嚴格控制和計算的,屬於安全範圍之內。因此,偶爾進行一兩次這樣的檢查並不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顯著影響。
CT產生的X線是一種高能量粒子,它具有穿透機體、對人體深層細胞功能和代謝進行破壞的能力。但是,這種破壞作用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累積到一定的劑量才會產生顯著的影響。就像我們日常接觸到的許多物質一樣,只有在達到一定的濃度或劑量時,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實際上,微量的輻射劑量並不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長期的影響。它們可能只會在短期內引起一些輕微的不適,如頭痛、惡心等,但這些癥狀通常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自行恢復。因此,我們不必過於擔心CT檢查對身體的傷害。
「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這是一句非常有道理的話。在評估CT檢查對身體的影響時,我們必須考慮到輻射的劑量。
只有在劑量達到一定水平時,才會對身體產生危害。因此,我們應該在醫生的建議和指導下進行CT檢查,並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檢查。
CT的輻射究竟有多大呢?
為了更好地解釋這個概念,我們可以將CT的輻射量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動進行對比。比如,去旅遊時,我們通常會選擇乘坐飛機。而乘坐飛機時,由於高空中的宇宙射線等因素,我們也會接受到一定的輻射。
根據相關研究,乘坐飛機20小時所接受的輻射劑量大約為0.1mSv。與此相比,一次常規的CT檢查的輻射劑量也大致相當於這個水平,也就是說,一次CT檢查所帶來的輻射與乘坐20小時飛機所接受的輻射相當。
當然,我們也需要了解,人體在日常生活中也會自然地接受到一定的輻射。這種輻射主要來自於空氣、水和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質,以及宇宙射線等。據估算,普通人暴露在空氣中,一年所接受的輻射量大約在0.3~0.5個mSv之間。這個數值與一次CT檢查的輻射劑量相比,顯然是更大的。
此外,我們還需要了解身體不同部位組織對輻射的承受能力。這是因為不同部位的組織對輻射的敏感性不同,因此所能承受的輻射有效劑量也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見部位組織所能承受的輻射有效劑量:
頭部:由於頭部組織對輻射較為敏感,因此其所能承受的輻射有效劑量較低,大約為40mSv。
肝臟:肝臟是身體中的重要器官之一,其所能承受的輻射有效劑量為15mSv。
胸部、腹部:這些部位的組織對輻射的敏感性相對較低,因此所能承受的輻射有效劑量也較高,大約為8mSv。
盆腔:盆腔部位的組織同樣對輻射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其所能承受的輻射有效劑量為6mSv。
口腔:口腔部位的組織對輻射的敏感性較低,因此所能承受的輻射有效劑量也較低,僅為0.2mSv。
那多大劑量會誘發癌癥呢?
在此之前,有一項重要的對比研究為我們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這項研究透過對比68萬名接受過CT掃描的兒童與未接受CT掃描的兒童,對輻射劑量與患癌概率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探究。研究結果顯示,每增加1mSv的輻射劑量,患癌的概率會增加0.0017%~0.002%。這一數據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量化的標準,使我們能夠更直觀地了解輻射劑量與癌癥風險之間的關系。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只要接受CT檢查就一定會增加患癌風險。在臨床實踐中,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需求,制定合適的檢查方案,並嚴格控制輻射劑量。一般來說,單次CT檢查的輻射劑量通常遠低於50mSv。而根據臨床實踐的經驗,50mSv的單次劑量並不會引起健康風險。這也是診斷影像學檢查的劑量上限,確保了檢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輻射對身體的潛在影響。因此,在進行CT檢查時,我們應該遵循醫生的建議和指導,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檢查次數和輻射劑量。同時,我們也可以透過加強鍛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式來降低患癌風險。
CT能檢查出什麽病?這6種疾病可選擇做CT,了解一下
頭部疾病
如腦腫瘤、腦出血、腦梗死等。CT可以清晰地顯示出這些病變的位置、大小和形態,為醫生提供準確的診斷依據。
胸部疾病
如肺炎、肺結核、肺癌等。CT的高分辨率影像能夠顯示出肺部病變的微小細節,幫助醫生判斷病變的性質和範圍。
腹部疾病
如肝臟、胰腺、脾臟等器官的腫瘤、炎癥、結石等。CT可以清晰地顯示出這些器官的形態和結構,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有力支持。
骨骼系統疾病
如骨折、骨質疏松、骨腫瘤等。CT的高密度分辨率可以清晰地顯示出骨骼的細微結構,為醫生提供準確的診斷資訊。
心血管疾病
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透過冠狀動脈CT造影,醫生可以清晰地觀察到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和病變範圍,為心血管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依據。
腫瘤性疾病
CT在腫瘤的診斷中也有著重要的套用。透過CT檢查,醫生可以觀察到腫瘤的位置、大小、形態和密度等特征,為腫瘤的分期和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參考。
做了CT,為什麽還要做增強CT?
增強CT,又稱為CT血管造影或CT增強掃描,是透過在患者體內註射一種特殊的造影劑,使血管、器官或組織在CT影像上呈現出更高的對比度。這種造影劑通常含有碘,可以吸收X射線,從而在CT影像上形成明亮的區域。
為什麽有時需要進行增強CT呢?首先,對於一些微小的腫瘤或血管病變,普通CT可能無法清晰地顯示其邊界和內部結構。而增強CT則可以透過造影劑的幫助,使這些病變在影像上更加突出,便於醫生進行準確的診斷。
其次,增強CT還可以用於評估器官的功能狀態。例如,在肝臟疾病的診斷中,增強CT可以觀察肝臟的血流灌註情況,從而判斷肝臟的功能是否正常。此外,對於血管性病變如動脈瘤、動脈狹窄等,增強CT也能提供更詳細的資訊,有助於醫生制定更合適的治療方案。
最後,增強CT還可以用於監測治療效果。對於一些需要手術治療的疾病,醫生可以透過增強CT觀察手術後病變區域的變化情況,以評估治療效果和判斷是否存在復發的可能。
CT檢查很有用!但再好,這4種人也不能做!
孕婦
由於CT檢查會產生X射線,這種射線有可能對胎兒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導致胎兒畸形或發育異常。因此,除非有特別緊急的情況,否則孕婦應盡量避免進行CT檢查。
患有嚴重腎功能不全的人
CT檢查中使用的造影劑需要透過腎臟代謝,如果腎功能嚴重不全,那麽造影劑可能會在體內積聚,導致腎臟負擔加重,甚至引發腎衰竭。
對造影劑過敏的人
在CT檢查中,有時需要使用造影劑來提高影像的清晰度。然而,有些人對造影劑會產生過敏反應,輕者可能出現皮膚瘙癢、惡心等癥狀,重者可能出現呼吸困難、休克等嚴重情況。因此,對造影劑過敏的人應避免進行需要使用造影劑的CT檢查。
患有幽閉恐懼癥的人
CT檢查室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對於患有幽閉恐懼癥的人來說,可能會引發恐懼和焦慮情緒,甚至導致病情惡化。因此,在進行CT檢查前,醫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心理狀況,以避免引發不必要的心理問題。